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efar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现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成效与不足的基础上,旨在探讨改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8%-15%。因此,做好高校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工作事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是保证学校事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高校资助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高校贫困生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在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思路。
  
  1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成效
  
  1.1 资助对象覆盖面广
  从2007年开始,我国每年用于助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到500亿元,受助学生约2000万。高等学校学生的受助面在2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助面在90%以上。教育部长周济就曾表示:“新的教育资助体系中明确提出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1.2 资助方式多样
  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开通“绿色通道”解决入学难问题。广东省每年还会定期发放省奖学金及助学金。2007学年,广东各级财政安排专项奖学金14.72亿元,确保秋季考上大学、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上学、安心上学。以广东商学院为例,我校还每年从学生的活动经费中拿出相当一部分作为经济困难生的临时补助。近几年,各高校还在努力拓展资助渠道,接受来自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科研机构、个人等非本校或非政府部门捐资,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资助体系。社会资助属于非正式资助,是现有以政府为主导的资助体系的重要补充。社会资助的方式多样,可以是无偿投入即赠予性的,也可以是以借贷的形式提供资助,还可以是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资助。完善社会资助体系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混合型资助体系。
  
  1.3 资助力度强
  勤工助学在立足高校,以校内辅助性和服务性工作为主要形式的同时,高校能经常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自1999年国家开展助学贷款工作以来,有近400万学子获得贷款资助,国家助学贷款成为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措施。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年可领到6000元左右的贷款。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主动介入广东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截至2007年六月底,该行共为广东88所高校的3.45万名学生发放1.89亿元的助学贷款,凡是经高校审核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全部获得了贷款。国家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特殊学生,如孤儿、单亲、城市低保家庭、烈士子女等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凡是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标准分别为每人次8000元、5000元、2000元。
  
  2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生的认定问题
  高校贫困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资助的效果。然而,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大部分是通过学生所在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和简单的家庭情况调查来认定。而学生当地到民政部门虽然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加盖了公章,却很少对调查表上学生所填的情况进行核实,这样一来,贫困生认定工作就缺乏规范合理的标准。在这一现状下,一方面,有些贫困生因为虚荣心等原因不愿意表明身份申报资助。另一方面,高校会出现了部分伪贫困生,占用了有限的资助资金。
  
  2.2 偏重经济资助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对贫困生过分偏重经济方面的资助。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已经非常严重。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虽然在内心深处很愿意与别人交往,但是在交流水平欠缺和现实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时间长了还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和强烈的自卑感,进而影响到学业的顺利完成。
  
  2.3 不能够解决贫困生的“精神贫困”
  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上的贫困往往伴随以精神上的贫困,并且后者比前者要更危险,更可怕。已有研究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学校的“弱势”人群,他们存在诸如自卑、不合群(孤僻、封闭)、强迫、焦虑、抑郁、敏感等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并且贫困大学生在个性上,紧张性和有恒性高,兴奋性和幻想性低;在行为上表现为节制、认真、负责、细心周到、尽职尽责、现实、讲究实际、紧张困扰、严肃、谨慎、拘谨、内省、因循成规。
  从实践上看,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但单凭物质资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只有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并重,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3 改善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基础,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客观、公正的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有限的资助资金能否给最需要的人。因而,在具体操作中既要有硬性指标量化界定,又要有柔性评价,人为管理,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共同作用,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首先,应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应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在内的“四位一体”的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主体监督机制;应建立生源地贫困生认定“三查制度”,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担保与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学校在评审过程中要层层把关,事事求实,建立起健全的监督机制。再次,贫困学生名单后,要为了使认定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对贫困学生名单进行上榜公示,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学生,学校组织专人通过打电话、下基层等方法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对经济收入情况逐一核实。
  
  3.2 与培养困难生健康心理相结合
  给经济困难生什么样的资助是最有效的? 物质上的资助虽然是最直接的,但这种资助在帮助他们暂时走出经济困境的同时,或许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困难生的物质资助应该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讲物质资助而不讲精神帮助,以经济资助取代思想教育都是不可取的。学校要在困难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养成自信、乐观、豁达、合群的个性特征,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激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工作在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要更加关注这一特殊群体,要时刻注意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加强沟通,尽可能地给困难生以倾诉的机会,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逆境中健康成长。
  
  3.3 更加注重重视社会资助工作,保持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虽然各高校都在努力拓展资助渠道,寻求社会资助。但很大一部分高校与社会资助主体的良好关系不能长期的保持下去,这就要求学校能通过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确保学校和捐助者之间持续的友谊和联系。可以使捐助者感到得到重视和认可,也可以使捐助者对本校的社会捐助管理工作有深入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已捐助者的介绍联系到其他更多的捐助者,进一步扩大捐助者的范围,从而引导那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愿意奉献爱心的各类社会组织或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到助学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保证资助来源的相对稳定性。
  贫困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学校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贫困生资助体系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完善。本文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研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现实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应从丰富的体育知识、对提高体育的认识着手,阐述了增强自我锻炼意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是大学生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教学是实现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21工程”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过
摘要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是具有职业性、高级性、技术性和可发展性的人才,是当前短缺将来大量需求的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课程体系的确定、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教学环节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能力成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