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环境下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jsword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破除活動组织方式的局限、打破学校间的限制,解决课例研究中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促进更广泛、更深入地课例交流与研讨,实现深度的知识分享与内化,成为课例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而技术支持下的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者服务社会、改变实践,而且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真问题。该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教师结合起来形成面向课例研究的混合式教研活动,即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简称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通过三轮设计性实践,修正与完善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型与实施策略,明确不同角色的定位。研究结论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开展持续深入的课例研究提供了更多创新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基于设计的研究;混合式课例研究;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问题提出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培训或在线培训中,而且更多地发生在教师的工作场所中。与其将教师的学习进行人为的区隔,不如考察教师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会发展出什么不同的能力,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这些能力的或许更加合适。课例研究是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将教学视为一门技术,更看作一门艺术,注重对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设计、研究与分析。因此,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不仅需要关注实践层面的“学会教学”,而且需要关注对教学实践前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但课例研究在受到大众认可的同时,其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缺乏集中的课例研讨时间成为制约课例研究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教师受到个人教学习惯的限制,与同伴进行协作对于没有足够背景和经验的教师而言是困难的。同时,由于教师问题意识缺乏、问题聚焦程度不够、研究设计能力薄弱等问题,课例研究常常流于形式,教师无法深度地、开诚布公地分享观点、交流想法。教师更加期待课例设计环节能够更多地通过同伴批评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而不仅仅是积极的反馈,但是目前教师收到的大多是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因此,破除活动组织方式的局限、打破学校间的限制,解决课例研究中时间成本高的问题,促进更广泛、更深入地课例交流与研讨,实现深度的知识分享与内化,成为课例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研作为面对面教研的一种重要补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从参与教研的人员组成来看,传统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一线教师及校内行政管理人员所构成。虽然共同体成员具有充足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协作的方式解决自身面临的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及困难,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水平,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仍无法透彻剖析。而大学教育者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理论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从教学实践及反思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并给予理论层面的解释性评价。若能够将大学教育者与一线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大学与中小学协作伙伴关系(University-Sehool Partnership,简称USP)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研究服务社会、改变实践,而且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真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协作互助。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USP的协作伙伴关系并不能持续、稳定、长期地作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网络能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协作学习和探索实践提供了开放的拓展性学习机会。好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能够提高教师自身对于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因此,借助网络和面对面的专业学习环境,构建包括大学教育者和跨校一线教师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开展面向真实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活动,相信能够为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学习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设计性研究的方法对“基于USP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此共同体由一名教师教育者和15名来自广州市荔湾区10所小学语文教师组成)进行为期三个学期的课例研究活动(每轮持续一个学期)。课例研究活动的主题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
  (一)总体目标
  活动总体目标包括两方面:1.在技术支持环境下构建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操作模型;2.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及各角色(大学教育者及一线教师)任务。
  (二)第一轮设计与实践
  1.目标
  确定“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中学习活动的要素及内容。
  2.研究过程及流程设计
  第一轮设计研究的学习活动及内容描述如表1所示。
  3.数据分析和反思
  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活动反馈数据,包括:教师自我效能感和活动方式满意度。在教学自我效能感方面,借鉴Wang和Hwang设计的个人自我效能量表,其量表采用七点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3。在活动方式的满意度方面,借鉴了朱蕙君等人设计的学习模式满意度量表,其量表采用五点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7。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现场分享实践性经验的满意度高(平均值为4.8,标准差为0.41),而网络协同备课方式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平均值为3.8,标准差为0.68)。从访谈中发现,教师认为协同备课的方式很好,但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如果以后能够在网络协同备课方面减少网络协同备课的篇目,增加篇目的研讨性会更好。
  4.改进
  鉴于问卷及访谈的反馈,研究对课例研究的具体活动内容进行了“一优化三增加”,主要涉及教材研析和协同课例研讨两大活动要素。
  (1)优化“教材分析”的活动方式:教材分析阶段,教师独自分析教材,缺乏组内成员之间的沟通,导致协同备课阶段教师参与度低。因此,研究将传统的个人教材分析改为面对面协同教材分析。面对面协同教材分析的方式能够降低个人分析教材的“孤独感”,能够促进教师间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能够有助于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   (2)增加“任务分工”的环节:为了“课例设计”环节能够顺利有序的开展,研究决定在教材分析后进行任务分工,明确备课内容及角色。具体而言,按照年级及个人的兴趣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通过协商确定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材分析。每位教师承担一课教学任务,作为该教学设计方案的主备教师,其余教师作为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协备教师。教师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整体完成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
  (3)增加“网络分享实践性经验”的环节:为促进实践性经验的分享与汇聚,研究决定在自主实践活动后,增加“网络分享实践性经验”,促进主备教师修改和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观摩研讨课的教学质量。
  (4)增加“再次优化方案”的环节:方案的优化是建立在已有方案基础上,结合协备教师提供的实践反思经验而形成的。
  (三)第二轮设计与实践
  1.目标
  根据改进后的学习活动要素及内容(三大活动要素十大活动内容)进行实践,修正活动内容的具体实施策略。
  2.研究过程及流程设计
  第二轮设计研究的学习活动及内容如表2所示。
  3.数据分析和反思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优化后的教材分析、协同备课和网络分享实践性经验都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平均值分别为4.30、4.30和4.00,标准差分别为0.38、0.45和0.41。但从教师间分享的实践性经验进行分析中发现,由于教师个人背景及反思风格不同,反思的内容常常感性且凌乱。因此,教师从其他教师分享的反思观点中获益的程度较低,降低了教师间实践性知识流通增效的价值。
  通过对比第一轮和第二轮活动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现第一轮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5.073,标准差为0.643,第二轮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均值为5.094,标准差为0.587。通过非参数配对样本Z检验发现,Z值为-0.205,p=0.838(p>0.05),未達到显著性水平,接受零假设,说明第一轮与第二轮之间在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从均值上看,保持较高的水平。
  4.改进
  鉴于对问卷及访谈数据的分析,研究对两大任务内容进行了优化:
  (1)优化“任务分工”的具体方式:在任务分工中,增加“第一次收敛”的角色,该角色不用承担主备任务,但需要在“课例设计”后,采用他人设计的方案进行自主实践,并将自身的实践性经验分享到网络平台中。
  (2)优化“网络分享实践性经验”的具体方式:设计“反思脚本”,提高教师间实践性经验共享与学习的易读性。脚本包括三个问题:借鉴了本教案的哪些活动,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自己独创地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如何设计的,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自己授课后的反思和收获。教师教育者根据教师撰写的反思,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第三轮设计与实践
  1.目标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实践,明确各角色的任务,记录数据、总结反思、检验实施效果。
  2.研究过程及流程设计
  通过前两轮实践,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型得到了修正,如下图所示。而具体的活动内容也得以完善,如下页表3所示。
  3.数据分析和反思
  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对于“第一次收敛”的角色表示非常满意,认为这样可以让共同体中的每位教师分工更加明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际间由于教学进度不一致导致网络分享实践性经验发生滞后的问题。同时,通过规定“课后反思脚本”,提高了教师间通过反思促进自身发展的可能,进一步地促进了教师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学习活动满意度调查发现,教师对第三轮设计活动满意度均值为4.44,标准差为0.31,说明参与的教师对第三轮的协同课例研究活动方式表示满意。
  现场分享实践性经验活动后,对第三轮设计研究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问卷调查,均值为6.200,标准差为1.206。通过非参数配对样本z检验发现,第三轮与第一、二轮之间的Z值分别为-2.354和-2.216,p分别为0.019和0.027,p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应拒绝零假设,说明第三轮与第一、二轮之间在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第三轮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反思与讨论


  (一)“学习—实践—反思”是混合式课例研究实施的基本思路
  根据“学习圈理论”的观点,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来自于人们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有了“经验”后,便是对已获经验进行反思。本文将“教材研析”作为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的起点正是借鉴“学习圈理论”的观点。但对于教师而言,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反思性实践离不开反思。反思能够促进个体知识创生水平由浅入深。本文中,反思主要蕴含在实践性经验分享之中。研究发现,经验性的、未编码的默会知识在适当的社会情境下也可以被传递、整合和改进,而且教师共同体对教师知识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反思包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和研究价值。因此,通过分享实践性反思,促进反思层面的互动是教师学习的重要来源。但反思常常具有个性化和情境性的特点。因此,在相同或相似情境中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性支架能够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的分享与流通。
  (二)协同课例设计是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重要环节   协同课例设计(Collaborative Lesson Planning,简称CLP)是指教师通过特定的会议形式协同创造可见的人工制品的过程。它包括个人知识建构和协同知识建构,是一种同伴教练的过程。在本文中,为了促进课例设计的顺利开展,课例设计分为个人备课和协同备课两个阶段。每位教育者都是带着自身独有的知识来的,当他们协作设计课例时将会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学习者的需要。协同课例设计的方式能够降低教师的孤单感,有效促进参与者之间的深度交流,促进知识创造;此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关注实践性教与学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交互性、发展性、专业性的对语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学到学科知识,而且能学到实践的经验与技巧。虽然在开始阶段这种形式会比较耗时,但是参与者会变得更有经验,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交流和协商,时间消耗也会逐渐减少。而网络空间的设计为协同备课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交流空间,能够为经验学习提供跨时空交流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备课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协同课例研讨的顺利开展。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环境促进了混合式课例研究持续开展
  混合式课例研究能够实现从经验中学习、从协作中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自觉地构建促成经验学习的作品,并围绕作品开展更有力量的专业对话,但经验学习面临四大敌人,分别是失忆、幻想、惰性和怀旧。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环境为经验中学习提供了新的机遇,能够将具有多元背景的成员汇聚起来进行跨时空交流,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学习互动,而且能讓学习保持在特定任务及最近发展区之中,不至于因过大的压力而产生学习中断现象。研究中发现,该方式能够实现多元化背景的成员自由、灵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实现讨论交流过程信息的数字化记录和回顾。但由于教师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存,不仅需要在适当时机进行资源推送或心理干预,而且也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将更加适合大学教育者与跨校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它能够让教师之间基于共同的主题或内容开展研讨,提高交流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联系。
  (四)差异化的角色分工是实施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重要保障
  基于USP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包括校内的教师,而且包括跨校的同行及大学教师教育者。校际间的协作打破了传统教师基于校本互动的局限,避免校内教师间因竞争而导致的孤立,能够在一个更加开放、民主、自由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大学教师教育者的介入又能够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提供帮助,是教师专业学习持续推进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但研究也发现,要实现深度教研,需要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从自我对话、同伴对话和专家对话三个维度共同推动。但由于一线教师面对的课堂千差万别,学习目的逐渐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向直接应用知识转变。因此,在组织成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必强迫学习者学习或参与某项学习任务或内容,而应该挖掘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要,让学习者有选择地、以合适的角色和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本文结论也应证了此观点。本文将课例研究活动中一线教师角色分为两种:主备教师和协备教师;第一次收敛者。对于前者而言,教师既是某方案的主备教师,又是其余方案的协备教师。教师承担着双重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易于调动和激发。对于后者而言,虽然教师不直接参与课例的设计,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责任之重可想而知。因此,在基于USP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具有较高使命感的教师才能够承担该角色。

四、结束语


  研究借助网络跨时空互动交流的优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支撑性环境,为大学教育者与跨校教师之间的多维协作提供了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在促进教师实践智慧成长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大学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开展课例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可模仿的宝贵经验。同时,技术支持环境下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打破了传统课例研究只关注某个教研环节,而忽视教师专业学习的持续性、全局性、整体性的特点,真正实现了面向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不仅包括培训与学习,而且包括教材分析、课例设计、课中授课与观摩、及课后研讨与反思。此方式为课例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有效解决传统课例研究中时间成本高、互动交流难以深入与持续、参与人员之间经验背景差异大等问题,更好地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与互动。
  但目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的应用并未能随时随地地融入到教师学习之中,如在听评课过程中获取授课方案、捕捉教师听课笔记信息进行协同即时反思、捕捉教师评课反思信息进行协同协商等。基于此,围绕课例研究场景,信息技术还能够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学习的环境和机会,进一步促进教师问协作互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适应教师实践智慧的个性化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宏观层面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在微观层面,课堂生态学的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为了探讨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课堂生态的影响,采用实证方法研究分析了基于岭南师范学院未来教育空间站的课堂生态系统的概念、逻辑模型和生态特征。提出基于未來教育空间站的课堂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课堂生态系统,由教学群体、教学环境和知识信息共同组成,以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功能生态教室为基础,具备了整体
痛苦仍如山一样压在他们心头    “请问岑女士在吗?”记者小心翼翼地问。  “你打错了。”电话里传来一个女子温柔而坚决的声音,没有更多的一个字。  记者知道,其实这个电话号码不会错,错的只是可能不该拨这个电话——也许五年后再追问他们所经历的彻骨的痛,是一件残忍的事。  岑女士的儿子就是“9·11”中因抢救他人而英勇牺牲的华人英雄曾喆。年仅28岁的曾喆当时在世贸中心对面的一家银行工作,他本可以选择远
中国管理科学事业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以学习、模仿和跟踪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  每年4月种子还没下种,就预测出10月份全国粮食收获时的总产量,且26年来每年度粮食预测的“丰、平、歉”方向全部正确,总产量的平均预测误差为抽样实割实测产量的1.9%。国际上,粮食预测通常只能提前两个月,发达国家的平均误差也为5%左右。  这样的准确率,来自陈锡康提出的投入占用
还没到读书的年纪,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跟在爷爷屁股后面转。爷爷退了休以后一门心思当起了庄稼汉。奶奶去了姑姑家帮忙带孩子,家里没人,他便将我带在身边。冬日的寒气还没有在我记忆里离开,我迷迷糊糊不愿从被窝里出去。爷爷对我很有耐心,见我半天不起床也不急躁,把陶瓷盆里盛上热水,坐在床边用热毛巾一点一点地擦拭我的脸。脸上的湿润感带着爷爷的味道,我被他用最温柔的方式从睡梦中唤醒。那时的记忆唤醒我的不是自然的改变,
摘要:家校协同是全球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重新审视家校关系的契机。该研究在梳理疫情期间家校合作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家庭支持因素对小学生居家学习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家长陪伴的学生居家学习表现差异显著;家庭支持因素对小学生居家学习表现影响显著,家长参与因素的影响最大;根据家长参与的特点,可将家
摘要:面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学校建设,正在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学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研究围绕学校理念与ESD亮点、ESD课程和课堂、ESD教师培训、ESD学生活动和素养评估、ESD校园环境等五大维度,对150所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挖掘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建设方面的特征与经验。该研究最
摘要:在智慧教室環境下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设计,既能够有效突显智慧教室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培养的积极作用,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能力。该文以三年级数学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练习题》为例,基于APT教学模型设计了智慧教室中培养学生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教学,并对其应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学生能够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但问题的类型局限于基
“打比方”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突出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性状特征,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繁杂为简洁的功能,是突破某些高中数学难题的有效利器.含量詞双变量双函数题是近年高中数学的一个热点题,由于是两个函数,两个变量,且含有量词,使得数学含义深刻,变化多样,而题目叙述的文字又很相近,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以致于我们不少学生对此类问题题意混淆不清,解题不知所措.对此有何破解之道呢?
在电视上看到颂提讲话,安迪愣了半天,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一夜扬名的故事在泰国人颂提·汶雅叻格林那里再次得到印证。距离10月2日60岁生日仅仅只有10多天的日子里,9月19日深夜,大雨中一场静悄悄的军事政变改变了颂提的命运轨迹。  泰国国家电视台9月20日播发声明说,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已经任命陆军总司令颂提上将为管理改革委员会领导人。有分析者说,这实际意味着政变后成立的管理改革委员会获得了合
正午,对面楼上的木匠突然  大声唱我的快乐就是想你  他手中的气钉枪“啪啪”响个不停  另一个木匠在取笑他  也没有停下手中的锤子  我从听觉中捕获这些画面,看不到  他们的动作以及怎样的表情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零星雾霭  从早晨到现在还没完全散尽  树木也收回了它们之间握着的手  有一种存在的寂寞感  在秋天尤甚,在木匠的歌声里  在他们的气钉枪和锤子里  苦楝树  高高的苦楝树  在风中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