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伦曾说 :“我的祭坛是山,是海,是大地,是星辰。”自然界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敬畏的存在,神奇繁衍的細胞,精巧复杂的生物网络,都是生命的奇迹,而人不过是生命宏图中的一块,更应该对自然保有敬畏。
  尊重自然,就不该把自由的生灵当作玩物。
  姜戎的小说《狼图腾》讲的就是一个下放内蒙古的知青与小狼之间的故事。小说中的知青得到了一只小狼,怀着喜爱之情将其饲养,无奈小狼的天性得不到释放,纵然乖巧却失去了神韵,还在颠簸中被折腾得奄奄一息。
  像狼这般的猛兽,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让其在大自然中驰骋,并保有尊重。
  城市里流行鸟市,许多人都想尝尝鲜,买来一两只关在笼子里,偶尔拿出去遛遛。我们把它们美丽的羽毛留在了我们眼前,却也让它们曾经婉转的歌喉退化了。
  爱护生灵,应让其在最适合的地方尽情生长。一只雄鹰就该翱翔在辽阔的天空,一匹骏马就该狂奔在草原之上,自由是它们生存的意义,我们应该学会尊重。
  对自然的尊重,不仅是一味地保护,更重要的是为它们腾出自由生长的天地。
  王开岭在《再见,萤火虫》里就写到了对萤火虫的怀念。腐草化萤、囊萤夜读,民间的这两个美丽传说,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王开岭还提及,萤火虫对水源有洁癖,没有合适的水源,它们就无法生存。如此美丽的生灵并没有指望我们的保护,我们却还要肆意侵占它们的领土,这样只能让夜空中微弱而又闪耀的绿光留在古人的诗句中。
  我们曾经牺牲树木森林来发展经济,把原本生存得好端端的生物逼成了保护动物。当看到澳大利亚的媒体报道袋鼠过多扰乱人类正常生活时,我不禁心生羡慕。因为我们,除了车、房,就只有霾。
  是时候啦,放缓我们的步伐,为我们的同伴腾出生存之地,还鱼儿以溪水,给明日以蓝天,赐熊猫以竹林。
  尊重自然,不是杀尽害虫,留下鲜花与青草;不是捕尽恶兽,留下牛羊与马驹。
  尊重自然,就该让万物自然竞争、繁衍、生灭,去演绎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万物何其聪明,又何需我们自以为是地干涉呢?
  我们期望以万物为友,就该保持敬畏。哪怕是墙缝中不起眼的小草,也要尊重其生存的意义。
  愿万物能自在生长,愿我们保持敬畏。
  点评
  在批改同学们的议论文时,有时候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文章有很多处引用,但容易引用得生硬,不够精准,似在为引用而引用。本文引用不多,但可以说是少而精当。开头引用拜伦的话,既有诗意,又迅速切入主题,更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颇为亮眼;后面王开岭《再见,萤火虫》将古典情怀与文化注入环境保护的主题中,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其他文献
?4?  长久的陪伴会让人变得习惯,你已经不想再去改变什么。但是在细节处的微小改变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在海岸刮起一阵飓风,然后所有东西都受到反噬的作用,偏离原来的轨道。等你回首去看的时候,樱花树下站着的少女早已消失不见。原来认为小小的城市,一瞬间陡然扩张,连偶遇都没有过。  很快就要期中考试,一直奔走在各大教室检查卫生的司涵变得更加忙碌了。除了每天中午去图书馆温习外,她还报名了年级的培优班。虽然是
期刊
佛家经典中有一种神奇的花——彼岸花。它是所有花中最有内涵、最持久、最孤寂的,因为它的一生漫长,却只能等到一次开放。它从未因为环境气候而停止生长,终会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绽放令人惊奇的美丽。相传它开放之时,火红映天,十里吐芳,人间再无其他芬芳。  我们大多时候只是惊叹彼岸花开放时的绚烂,却没想过它等待的艰辛与漫长。我们生活在一个快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成功,我们的欲望像一个个气球
期刊
初读弗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时,我是带着疑惑的:为何将爱称之为一种艺术?爱好像是人生来的一种本能,它复杂多变,我们无法准确表述它,努力追寻也探索不尽它真正的意义。读完此书,感到弗洛姆精准纤细地描绘出了“爱”的模样,为“爱”这种艺术形式给予了多维度的解释。这些文字好像一个神秘的通道,让我在无声之中感知到了爱的独特与广博,以及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弗洛姆在全书的章节布局上考虑极其周密,从爱
期刊
玛雅写的第一个故事是:在某个世界里,人们采取分裂的方式而不是生育的方式进行繁殖。在那个世界里,所有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分裂成两个人,分裂后的每个人年龄只有原来那个人的一半。有些人选择在年轻时进行分裂:例如,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可能会分裂成两个九岁的小女孩。有些人则选择等到事业有成、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中年再进行分裂。  玛雅故事里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进行分裂。她已经八十高龄了,但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仍然坚持不进行
期刊
约翰尼·德普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我想,但凡是好莱坞的影迷,一定对这两位很熟悉。但很多人未必知道两位在成为今天的票房保证之前曾有过一次合作——由瑞典导演哈尔斯特罗姆制作于1993年的《不一样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那时杰克船长与小李,一个30岁,一个18岁,脸上都还稍显青涩和稚嫩。一个在片中扮演沉默寡言的内敛青年,另一个则扮演患有智力障碍的少年。  在
期刊
颜陌: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访谈。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幸运”。请大家回想一下,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是否遇到过让你觉得幸运的事情,也可以谈谈自己对幸运的理解。  向银荣:似乎我年纪最大,我先说吧。我是记者,我还比较喜欢这个职业。一是工作量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平时报社没有强制安排写稿任务,如果你想赚得多一些,那就争取多上稿;如果你不差钱,那么完成基本任务就行。二是工作地点比较自由。如果不想去
期刊
“来,孩子。”在我的生命弥留之际,有人慈悲地对我说,“回答我的三个问题。”  “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你为了什么而活?”  天,这如何应答得上来,这是连柏拉图、苏格拉底都困惑的难题,可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开始试着回顾自己走马灯一般短暂而凄迷的人生。  先说我的父亲,他曾是这世上最荣华的匠人,一个人偶师,有浩歌狂热的追捧者,更是个出彩的艺术家,时时被众星捧月。可我从不敢告诉他,我畏惧那些空洞无神的玻璃
期刊
“能不能,等等我……”  那还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呢,我默默地躲在一旁,不敢出声。他也是一个人在旁边,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气氛有些许紧张与尴尬,隔了很久很久,他才开口 :“你,你好!”这,便是我们说的第一句话。  我的同桌,一个羞涩的男生,他是我在班上认识的第一个人,也是我的好朋友。虽然初次见面有些尴尬,但我们还是很快地聊在一起。“朋友”这个微妙的称呼,让我感到了温暖与幸福。  一起上课讲
期刊
创作谈  最近时间非常紧张,除了要上班、加班写材料外,还要挤出时间来复习做题,因此每晚打字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为了写作这篇小说,我主动缩减了复习的时间,甚至有好几天都没有做题了。可喜的是,这次写作过程中完全没有出现卡顿的现象,我只花了一周就很流畅地写出来了,似乎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记录下了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  上学的时候,确实碰到过不需要怎么学习就能考得很好的同学。当时有人在背后议论,你看他白天睡觉
期刊
桂樹下,芬芳四溢。看着眼前正读报的外婆,思绪随着花香飘远。儿时的我也是这样坐在桂树下,听外婆回忆她的过往,看外婆缓缓展开那幅精彩跌宕的人生画卷。  那是一个年代的复活。  “地主”“入伍”“修铁路”,这些词在外婆的娓娓道来中又鲜活了起来。外婆是弃女,辗转被送至一户农户家过活。从小就认为自己是“结在树上”的她,摸爬滚打,稀里糊涂考上了新疆的一所大学。之后又入伍当兵,投身于祖国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并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