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不断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层面推出新的政策和举措,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受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全球文化异构、文化保护主义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却遭遇重重人文壁垒,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都面临着新的障碍与挑战。
俄罗斯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與者。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密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因此,对中俄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剖析,深入研究中俄民间话语融通的实践路径,对如何打破人文壁垒,构建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以2019年10月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赴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太平洋国立大学进行的巡讲活动为例,立足受众群体及其认知特点、接受心理,探索如何发挥孔子学院的多功能交流平台作用,拓展中俄民间话语融通的新路径。
一、受众分析:实地调研助推精准传播
阿穆尔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阿穆尔孔院”)位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共青城,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于2010年联合成立,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共青城虽地处偏远,但学习汉语人数较多,因此,阿穆尔孔院规模较大,至今招收学员已达800余人,其影响力覆盖共青城及整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等区域。
(一)调研设计
1.调研范围。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主要由语言、美术、武术等领域的教育专家组成,巡讲内容涵盖语言、文化、艺术、武术等多个领域,先后为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举办了六场讲座。巡讲活动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巡讲模式,而是在讲座过程中专门设计了调研环节。调研范围主要包括阿穆尔孔院的教师、俄罗斯汉学家、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的高校教师、太平洋国立大学和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的外事工作人员以及共青城市中、小学部分师生等。
2.调研内容。一是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主要民间力量的组成、特点及其优势所在;二是民间传播主体话语融通方式中的话语范式、符号选择、内容议题、视听表达等;三是民间传播主体文化传播中的自觉意识、时空语境的营造和调适能力等。
3.调研形式。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实地参观和考察了孔子学院的教室、教学设备、文化展厅等,深度了解孔子学院的语言教学、教材使用、课程设置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本土教师、访问学者、海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海外汉学家等进行座谈;就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符号的认知特点及兴趣、中国文化活动与文化产品的偏好等方面对俄罗斯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共青城当地中、小学几乎全部开设汉语课,他们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共有本土教师25人,汉语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师资缺口较大,对汉语师资需求量较大。当地孔院学生及中、小学生对汉语学习都有较高热情,但由于汉语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规定一名外语教师需能够讲授两门外语课,汉语老师一般由英语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也是俄罗斯教习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体力量。
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认为应该搭建更多平台,使中俄双方汉语教师有机会共同走进课堂,深度研讨中俄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增进了解,彼此借鉴。太平洋国立大学和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的外事工作人员、孔院代表表示,他们更需要中方合作院校的人力、物力等的支持,希望中国能派出更多汉语教师与俄方进一步合作教学,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接受路径方面,俄罗斯民众更喜欢氛围轻松、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喜欢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对简单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另外,海外汉学家普遍具有友华情感,这对当地民众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他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走进中国,实地了解和体会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二、聚合效应:传播内容与传播途径相互借力借势
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而民心相通的最终效果要看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是否为彼此所理解和包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俄两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各类主题年、文化展、电影展等。但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其内容仅停留于文化交流的表层,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被理解、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一方面这与中俄两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社会规约等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受众定位不准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与传播内容融合度不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次活动注重巡讲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协同推进,最大程度实现传播效果的聚合效应。
巡讲团专家们多次集体备课,共同协商。在对前期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没有囿于剪纸、中国结、中国功夫等单一传统文化符号,而是确定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蕴于传统艺术、中华武术之中共同宣讲的传播思路,精心选取代表中华文化不同侧面的三位专家课程作为主要宣讲内容:一是国画中的线条疏密与“和合理念”;二是“梅兰竹菊”的寓意与审美人格;三是太极拳中的阴阳相合与“天人合一”思想。
实施过程中,精心设置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专题讲座先行,帮助本土受众建立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感知,为其理解国画、武术等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做好铺垫。之后再对国画、武术等高参与度的文化形式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演示和共同体验。结合传播内容,运用更易于被俄罗斯本土受众所接纳的方式,使现场受众更好地去了解、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部分精神内核,如和谐理念、道德意识、“天人合一”思想等。
本次巡讲活动以俄罗斯民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艺术、武术等体验形式为载体,将中国文化中较为抽象的精神理念外显化、具象化,深入浅出地把传播内容延伸至价值观领域,通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阐释中国关键词,用小视角体现大格局。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活动结束后,一名俄罗斯小学生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国旗送给专家团作为纪念,表达其内心对本次巡讲活动以及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二次传播: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实现角色互融
俄罗斯本土教师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重要力量。这些教师的友华情感将对俄罗斯受众产生引领、带动和再传播的作用。因此,俄罗斯本土教师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播对象,也是潜在的、新的传播主体。对本土汉语教师的重点传播,有助于形成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良好效果。
本次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对象的设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来自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太平洋国立大学2所高校的学生代表,12所中、小学部分学生代表及社会不同行业的普通民众,共150余人;二是来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及犹太自治州的大、中、小学的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孔子学院教师等。对前者举办了文化课堂和讲座,对后者除进行文化专题讲座外,还举办了汉语教学相关培训。
文化专题讲座中,巡讲团立足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运用文化比较的方式,就中国文化特点,中俄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交往中的异同,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等方面,直接使用汉语进行专题讲座,引导俄罗斯本土教师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特点、中俄文化的异同等,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意识,激发本土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之后,巡讲团专家深入俄罗斯汉语课堂,听取共青城中、小学和孔子学院的公开课,了解各自授课方式,并进行点评。与俄罗斯汉语教师召开汉语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问题。巡讲团还为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专门的汉语教学培训。
俄罗斯共青城城市网对巡讲活动进行全程追踪,推出了系列报道。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校园网、阿穆尔孔院网站、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网站、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网及微信公众平台等都进行了详实报道,宣传效果显著。
四、思考与启示
1.立足受众群体,精准施策,是实现民间话语融通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充分了解受众结构特征、接受心理、兴趣需求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设置传播内容,并将两者做好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推动民间话语融通过程中,要重视开展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民间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使民间话语成为官方话语的有益补充。要重视特殊受众群体,做好重点传播,促使目标受众转化成为传播主体中新生传播力量。同时,要多关注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他们是中俄友谊薪火相传的后继主体力量。
2.打破校际壁垒,合作传播,是优化传播效度的有效手段。以往各高校巡讲团在“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通常仅聚焦于本校合作院校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没有充分发挥校际间的合作优势,形成联动效应。今后,国内各高校出国巡演、巡讲时,应加强校际联合,扩大受众辐射面,实现一次出访、多地受益。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三所孔子学院,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各校派出的专家巡讲团可以打破地域、高校、孔子学院之间的界限,辐射俄罗斯更多大、中、小学校。既可以提高出访效率,提升传播效果,也可以满足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
3.发挥地緣优势,搭建平台,是实现多领域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频繁,民众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友华情感浓厚;同时,学好汉语也会为他们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文化传播中的有利因素。要充分发挥这种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情感优势,探讨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搭建平台,利用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在远东地区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和俄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这样既扩大了对俄文化传播,解决了俄罗斯汉语师资匮乏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中国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瓶颈。
总之,本次巡讲活动充分发挥了海外孔子学院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中的多功能交流平台作用,在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基础上,拉近双方情感距离,实现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话语融通,受到俄罗斯当地民众的关注和欢迎,是一次推动实现两国民心相通的成功实践与有力探索。
(本文系2017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民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和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来华留学生情感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7XWD227和SJGY20190348)
责编:荆江
俄罗斯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與者。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密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因此,对中俄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剖析,深入研究中俄民间话语融通的实践路径,对如何打破人文壁垒,构建中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以2019年10月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赴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太平洋国立大学进行的巡讲活动为例,立足受众群体及其认知特点、接受心理,探索如何发挥孔子学院的多功能交流平台作用,拓展中俄民间话语融通的新路径。
一、受众分析:实地调研助推精准传播
阿穆尔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阿穆尔孔院”)位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共青城,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于2010年联合成立,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共青城虽地处偏远,但学习汉语人数较多,因此,阿穆尔孔院规模较大,至今招收学员已达800余人,其影响力覆盖共青城及整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等区域。
(一)调研设计
1.调研范围。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主要由语言、美术、武术等领域的教育专家组成,巡讲内容涵盖语言、文化、艺术、武术等多个领域,先后为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举办了六场讲座。巡讲活动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巡讲模式,而是在讲座过程中专门设计了调研环节。调研范围主要包括阿穆尔孔院的教师、俄罗斯汉学家、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犹太自治州的高校教师、太平洋国立大学和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的外事工作人员以及共青城市中、小学部分师生等。
2.调研内容。一是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主要民间力量的组成、特点及其优势所在;二是民间传播主体话语融通方式中的话语范式、符号选择、内容议题、视听表达等;三是民间传播主体文化传播中的自觉意识、时空语境的营造和调适能力等。
3.调研形式。哈尔滨师范大学巡讲团实地参观和考察了孔子学院的教室、教学设备、文化展厅等,深度了解孔子学院的语言教学、教材使用、课程设置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本土教师、访问学者、海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海外汉学家等进行座谈;就中国文化接触意愿与渠道、中国符号的认知特点及兴趣、中国文化活动与文化产品的偏好等方面对俄罗斯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结果
调研结果显示,共青城当地中、小学几乎全部开设汉语课,他们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但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共有本土教师25人,汉语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师资缺口较大,对汉语师资需求量较大。当地孔院学生及中、小学生对汉语学习都有较高热情,但由于汉语师资力量的匮乏,学校规定一名外语教师需能够讲授两门外语课,汉语老师一般由英语教师兼任,这部分教师也是俄罗斯教习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体力量。
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认为应该搭建更多平台,使中俄双方汉语教师有机会共同走进课堂,深度研讨中俄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增进了解,彼此借鉴。太平洋国立大学和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的外事工作人员、孔院代表表示,他们更需要中方合作院校的人力、物力等的支持,希望中国能派出更多汉语教师与俄方进一步合作教学,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接受路径方面,俄罗斯民众更喜欢氛围轻松、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喜欢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对简单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另外,海外汉学家普遍具有友华情感,这对当地民众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他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走进中国,实地了解和体会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二、聚合效应:传播内容与传播途径相互借力借势
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而民心相通的最终效果要看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是否为彼此所理解和包容。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中俄两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各类主题年、文化展、电影展等。但有些活动流于形式,其内容仅停留于文化交流的表层,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俄罗斯被理解、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一方面这与中俄两国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社会规约等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受众定位不准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与传播内容融合度不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次活动注重巡讲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协同推进,最大程度实现传播效果的聚合效应。
巡讲团专家们多次集体备课,共同协商。在对前期调研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没有囿于剪纸、中国结、中国功夫等单一传统文化符号,而是确定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蕴于传统艺术、中华武术之中共同宣讲的传播思路,精心选取代表中华文化不同侧面的三位专家课程作为主要宣讲内容:一是国画中的线条疏密与“和合理念”;二是“梅兰竹菊”的寓意与审美人格;三是太极拳中的阴阳相合与“天人合一”思想。
实施过程中,精心设置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专题讲座先行,帮助本土受众建立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感知,为其理解国画、武术等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做好铺垫。之后再对国画、武术等高参与度的文化形式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演示和共同体验。结合传播内容,运用更易于被俄罗斯本土受众所接纳的方式,使现场受众更好地去了解、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部分精神内核,如和谐理念、道德意识、“天人合一”思想等。
本次巡讲活动以俄罗斯民众乐于接受的语言、艺术、武术等体验形式为载体,将中国文化中较为抽象的精神理念外显化、具象化,深入浅出地把传播内容延伸至价值观领域,通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阐释中国关键词,用小视角体现大格局。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产生聚合效应,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活动结束后,一名俄罗斯小学生把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国旗送给专家团作为纪念,表达其内心对本次巡讲活动以及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二次传播: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实现角色互融
俄罗斯本土教师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是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重要力量。这些教师的友华情感将对俄罗斯受众产生引领、带动和再传播的作用。因此,俄罗斯本土教师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播对象,也是潜在的、新的传播主体。对本土汉语教师的重点传播,有助于形成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的良好效果。
本次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对象的设计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来自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太平洋国立大学2所高校的学生代表,12所中、小学部分学生代表及社会不同行业的普通民众,共150余人;二是来自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及犹太自治州的大、中、小学的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孔子学院教师等。对前者举办了文化课堂和讲座,对后者除进行文化专题讲座外,还举办了汉语教学相关培训。
文化专题讲座中,巡讲团立足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运用文化比较的方式,就中国文化特点,中俄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交往中的异同,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等方面,直接使用汉语进行专题讲座,引导俄罗斯本土教师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特点、中俄文化的异同等,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意识,激发本土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之后,巡讲团专家深入俄罗斯汉语课堂,听取共青城中、小学和孔子学院的公开课,了解各自授课方式,并进行点评。与俄罗斯汉语教师召开汉语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问题。巡讲团还为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专门的汉语教学培训。
俄罗斯共青城城市网对巡讲活动进行全程追踪,推出了系列报道。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校园网、阿穆尔孔院网站、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网站、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网及微信公众平台等都进行了详实报道,宣传效果显著。
四、思考与启示
1.立足受众群体,精准施策,是实现民间话语融通的重要基础。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充分了解受众结构特征、接受心理、兴趣需求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方式,设置传播内容,并将两者做好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推动民间话语融通过程中,要重视开展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民间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使民间话语成为官方话语的有益补充。要重视特殊受众群体,做好重点传播,促使目标受众转化成为传播主体中新生传播力量。同时,要多关注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他们是中俄友谊薪火相传的后继主体力量。
2.打破校际壁垒,合作传播,是优化传播效度的有效手段。以往各高校巡讲团在“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通常仅聚焦于本校合作院校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没有充分发挥校际间的合作优势,形成联动效应。今后,国内各高校出国巡演、巡讲时,应加强校际联合,扩大受众辐射面,实现一次出访、多地受益。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三所孔子学院,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各校派出的专家巡讲团可以打破地域、高校、孔子学院之间的界限,辐射俄罗斯更多大、中、小学校。既可以提高出访效率,提升传播效果,也可以满足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
3.发挥地緣优势,搭建平台,是实现多领域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频繁,民众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友华情感浓厚;同时,学好汉语也会为他们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文化传播中的有利因素。要充分发挥这种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情感优势,探讨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比如,可以通过孔子学院搭建平台,利用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缘优势,在远东地区建立汉语国际教育和俄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这样既扩大了对俄文化传播,解决了俄罗斯汉语师资匮乏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中国高校相关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具有一定局限性的瓶颈。
总之,本次巡讲活动充分发挥了海外孔子学院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中的多功能交流平台作用,在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基础上,拉近双方情感距离,实现了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话语融通,受到俄罗斯当地民众的关注和欢迎,是一次推动实现两国民心相通的成功实践与有力探索。
(本文系2017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民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和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来华留学生情感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7XWD227和SJGY20190348)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