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里的故乡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 名
  旧时乡村缺医少药,一个人要平安度过孩提时代殊为不易。许多孩子,因为疾病早早夭折,给父母给家人留下深深的伤痛。为了消解孩子的灾难,以防不测,父母通常会将孩子另取名字,施以仪礼,名义上寄托给神、人、物作为养子或养女,期望借助其神力或福分,保佑孩子能长大成人。在我的故乡,这种寄名的风习,曾经广为流行。
  小时候,故乡的村旁,有一片枞树山,地以树名,就叫枞山。这里的枞树十分高大,间杂各种其他的乔木、灌木和荆棘,又茂密又葱郁。这里既是我们搂枞毛、捡柴、摘野果的地方,也是早夭孩子的埋葬之处,村里的许多小孩甚至少年,就长眠在这片枞山的树下或空地。我曾经的一些儿时玩伴,甚至我的几个此生无缘见面的哥哥姐姐,他们的生命之花,也早早零落在这片山岭。这些可怜的人儿,生命短促,想必灵魂也弱小如豆,村里人通常称之为豆子鬼。我们在这山间,若是某人突然喊一声:“豆子鬼来了!”立马都吓得赶忙逃了出来,心跳怦然。
  在故乡,取了寄名的人很多。单就我们家而言,也不少。我的父亲在族谱上的名字叫隆湜,常用名是观成,据说是寄于观音菩萨名下而取的。凑巧的是,我母亲原名运莲,也是寄于观音菩萨名下,另取名观莲,成了她一生的常用名。我的大姐荷花,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认了远地的异姓亲娘,取寄名廖寄彩。至于我,从小就病痛缠身,又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且是唯一的男孩,更是让父母担心不已,很小就把我寄于自家灶王爷的名下,寄名灶青。
  村里人家给孩子取寄名,往往是听了算命先生所言。那时,常有算命的盲人拄着竹棍来到村里,坐于村前,或者坐于某处巷子里,给人算命。出于对未来命运的探询和好奇,一些人就会围着去,听别人算命,也给自家人算命。尤其家中有孩子不好养,爱哭闹,爱吵夜,身体消瘦,病蔫蔫的,做母亲的总会怀着焦虑的心情去给孩子算命,看看命里有什么劫难,需要如何逢凶化吉。那算命先生,一番推究生辰八字之后,往往就会说要给小孩取寄名,方才好养育。至于寄名于何处,依八字而定,或寄于神灵,或寄于别人家,或寄于山石、大树、水井、鸡窝……不一而足。
  相比而言,村里人家更乐于将孩子寄于石头、树木、桥梁、水井这类自然物或人工物,原因不言而喻,寄于神人,一年中的四时八节,便多了各种礼数和花费,这对于那时经济尚贫困的乡人,是笔不小的开支。在故乡,村对面山边那块名叫雷打石的巨大石崖,江上的石桥,村前的老水井,村旁的古樟古柏,是寄名频繁之处。特别是青石水井和井边的那棵老柏树,是寄名最多的,那水井常被人尊称为水井爷爷,那柏树被尊为柏树爷爷。
  便是寄名于物,也需履行一番恭敬的礼仪。那时我们村里,乡人给孩子取寄名时,通常会带了红纸,登门去德阳家或者孝勤家。德阳是老地仙,孝勤是村中红白两喜的禮客生,他们德高望重,是村里公认有老学问的人,毛笔字也写得好。他们会给出取名的建议,而后裁了菱形的红纸,竖着在纸上写上三行字,正中的一行最长,诸如“今将男某某寄于柏树爷爷名下别取花名某某”之类。左右两侧,则分别写上“相生相旺”“易养易成”红纸的四角,写上“长命富贵”各一字。取回寄名红帖后,做父母的备办了供品、纸钱香烛和鞭炮,在择定的吉日,天未亮就起一个大早,趁着路上尚无人迹,打着灯火赶到寄名之处,贴上红帖,摆上供品,一番跪拜行礼,点了纸钱香烛,放了鞭炮,从此孩子就有了寄名,得了寄亲的庇佑。
  我们村前的水井边,那棵郁郁苍苍的老柏树,一年中不时就会有人在那树干上张贴红帖,新帖压旧帖,或寄名于柏树爷爷,或寄名于树下的水井爷爷。遇着过年过节,常有人来此焚纸香作揖,献上供品,以示感恩。
  多年之后,我的女儿黄佳出生,遵照我年迈父母的建议,我带着妻儿从县城来到乡下,按照传统的礼仪,将女儿寄于水井边的柏树爷爷名下,从此她有了一个新的寄名柏嘉。以后,我的儿子黄奎出生,我们又将他寄名于故乡的水井爷爷,取寄名井奎,只是这时,我的父母已然不在人世。
  数十年岁月悠悠而过,故乡的那口老水井,至今仍汩汩流淌;井边的那棵老柏树,愈发高大而苍翠。我偶尔回到故乡,在那树干和石砌井栏上,依然能看到寄名的红帖。虽然现在的故乡已不再缺医少药,乡人也少了对命运的迷信,每个出生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但寄名作为一种寄托美好愿望的风俗,依然传承了下来。看着那些火红的寄名帖,我总会不由地从心底涌起对如花生命的深深祝福!
  兜盘子
  童年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单是兜盘子的旧俗,就有着许多的乐趣。
  那时的故乡,有一种简陋的木制圆盘,漆成红色,盘口很浅,是日常盛放花生、瓜子、烫皮、豆子等茶点的盛器。有的人家,圆盘做得很精致,雕刻着美丽的枝叶花纹,盘内分成数隔,甚至还有盖子,古香古色,简直是工艺品了。倘若没有木圆盘,那样的人家,也必定有小团箕,是篾丝编织的,同圆盘大小相当,圩场上随时能买到。在我们家,圆盘和小团箕都有的,只是那圆盘因长久使用,盘里盘外的红漆都已斑驳,现出木质的本色。
  故乡人家有喝茶的风习,尤其来了客人,先烧水泡一铜壶新鲜热茶待客,那是必须的。圆盘里的茶点则因四时而异,多是自家的简单土产。在招待客人喝茶之时,一家的主妇就开始张罗饭菜。小时候,我就经常看到母亲是这样殷勤好客的。有时客人来得突然,家中碰巧没有米,也没有好菜,母亲依然笑容和蔼,热情如故,丝毫看不出有一丝窘态,完全没事的样子。而后,在招呼父亲与客人喝茶的时候,母亲就会在衣襟下藏了小团箕或瓜勺,悄悄出门,去邻里借米借盐,借几个蛋或几块腐竹这类的干菜。回到家里,母亲若无其事地做出一顿喷香的饭菜,并不时跟客人谈笑几句。
  在那个生活简朴的年代,能够装在圆盘里的,在童稚的眼光看来,都是难得好吃的东西。而这,也在故乡演化出了一种礼俗,给遭受委屈的孩子兜盘子,作为赔礼,予以安抚。
  我小时候在村里爱打架出了名,许多日子跟伙伴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而在村里,这样顽皮捣蛋的孩子也很多。既然是打架,有打赢的,就有打输的,甚至抓破了脸面,弄出鼻血来。那打输的人自然会耍起泼皮来,哭哭啼啼,闹上门去,更甚者手中抱了大石块,扬言要砸门、砸锅、砸水缸。这下打赢了的家伙可麻烦了,吓得不轻,挨父母一顿打骂是自然的了。那做母亲的,看见哭闹的泼皮上门来了,先是把自家孩子一顿臭骂,而后好言安慰,将泼皮手中的石块拿下来,说:“来来来,我给你兜个盘子。”经这么一劝慰,泼皮的哭喊声渐渐小了,言语行为也不再有先前冲撞激烈。而那边,打赢者的母亲已经拿了圆盘,装了花生等吃食,笑呵呵地往泼皮的衣兜裤兜里塞,将一盘东西全兜上,再好生安抚几句,打发泼皮回去。至此,泼皮的哭闹变成几声抽噎了,扭扭捏捏地走了。而那打输者的父母,看见自家孩子兜盘子来了,本也是孩子间的事情,谁家的孩子不打打闹闹的呢?心中的火气也就消了很多。我那时跟隔了几条巷子的永红是对头,他小名砂罐,我小名鼎罐,一打起来总是我赢,连村里的大人都取笑他了:“你是砂罐,他是鼎罐,砂罐怎么碰得过鼎罐呢?”不过他也泼皮出了名,嗓门又大,我的母亲为此可给他兜过不少盘子。   一年中,圆盘里的东西最丰盛的日子,是过年的那段时间,各家都备办了年货,油糍粑,兰花根,套环,花片,糖饼,红枣……都好吃得很。故乡的习俗,在大年初一到元宵节的这段日子,尽量要自家孩子不要去别人家玩耍。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玩着玩着就常串门了。有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做母亲的,必定会拿了吃食,给这孩子兜盘子。兜了盘子的孩子,回家后,会高兴地告诉自己的父母。这类事情,看似小事,却也更增添了乡邻之间的友善情谊。
  我小时候每年跟着父母去外婆家过节或者拜年,外婆和舅妈最喜爱给我兜盘子了。去的时候,一进门,她们就要给我兜盘子。回家的时候,她们也要抓一圆盘的东西,给我兜上,说是路上给我吃的。从外婆家到我们家,要走十多里山路,一路上,我不时从鼓囊囊的衣兜裤兜里掏东西吃,吃得口干舌燥,嚷着母亲带我到沿途的山村人家讨茶喝。
  七月半
  说来也怪,旧时每年到农历七月半的前后,原本炎热干旱的天气就会阴沉起来,天空下起霏霏的小雨,有时雨势还很大,哗哗啦啦,顿时凉爽多了。那黑瓦的屋檐,青石板的巷子和山路,还有那山上的树木,乃至坟头的芜草,都洗过一般,清洁明亮。难怪母亲经常念叨,大旱不过七月半,七月半一到,老天就会下雨,给公公婆婆洗脚,他们要从山上走路回村,到家里来过节。
  在故乡,“公公婆婆”一词,更多地是指逝去的祖先。尤其在七月半的这个节日,乡人一说公公婆婆,那就是自家的亡亲。在我们家,我童年的脑海里,那想象中的“公公婆婆”应该就是我的爷爷奶奶。只是我父亲是遗腹子,在年少的时候,我奶奶也去世了。因此于我而言,我是无缘见过爷爷奶奶的。不过有一回,我在梦中看见他们了,他们穿着黑衣黑裤,面容慈祥,爷爷脸略丰满,头上带着黑帽,奶奶面颊清瘦,头上戴着黑帕,他们就站在我的床前,说是我的爷爷奶奶,来看我的,叫我别怕。我瞪着他们,心中十分平静,床边的一张旧方桌上, 点着一盏油灯,光线温暖。这一梦境,我记得非常清晰。醒来后,我跟父母讲述,他们一致说那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是来保佑我的。爷爷奶奶的这个形象,从此就在我心中定格了下来,是我那时最亲近的家神,是我家神台上的公公婆婆。
  我爷爷奶奶的坟墓,我是知道的。因为每年清明节,父亲就会带我去上坟扫墓。爷爷的坟墓在一个名叫山头冲的小村旁边,那里离我们村庄有三四里路;奶奶的坟墓就在我们村后,一处名为冲古园的山脚下,紧挨着园土。每年七月半的前几天,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的墓地出发,沿着来路,到我们家来做客。
  接公公婆婆是村里每户人家的大事。小时候我曾经纳闷,平日里母亲在神台前敬神祝祷的时候,似乎公公婆婆一直是在神台上坐着,怎么七月半这段时间,他们又回到各自的坟墓去了呢?而后,要在后人的盛情邀请下,他们作为尊贵的客人,再又到来。按照村俗,迎接公公婆婆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十二的早晨,我的母亲会起个大早,一番洗漱之后,在厅屋的神台前烧纸焚香,点一挂爆竹,低声念叨:“公公婆婆,七月半了,你们到家来过节。”在热烈的爆竹声和缭绕的香烟之中,那些山岭上的公公婆婆们,就立马获悉了家中子孙的邀请,于是全都高高兴兴地上路作客来了。
  从七月十二到七月十四,村中家家户户都有贵客,一派喜庆的样子。这几天,赶圩的人特别多,到圩场上称一两斤肉,或者买一条鱼,本地的时鲜枣子和青皮梨子也有卖了,也买一点。村里的那些碓屋,捣米粉的妇人也多,用来包肉饺粑。还有人摘了粽叶,用来包粽子。家里养了鸡的,肯定会杀一只鸡。这些好菜、水果、米粑、粽子,乃至自家的炒花生、煨烫皮,都是用来供公公婆婆吃的。
  公公婆婆,虽说我们肉眼凡胎看不见他们的形体,但母亲每餐对他们都恭敬如仪:早上,泡了新鲜的热茶,摆了茶点和茶碗,斟上茶,烧了纸香,请公公婆婆吃茶;早中晚三餐,要煮了新鲜的饭菜,摆在桌上,同样要先请公公婆婆喝酒吃饭。母亲每次请公公婆婆吃喝的时候,总忘不了低声祝祷:“公公婆婆,来吃饭啊,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保佑风调雨顺。”诸如此类,全是好话。她脸色凝重,我在一旁看着,也感觉很是庄严,不敢吭声。
  我童年时期,是在老厅屋居住。同住这栋老宅子的,一共有五户人家。大家共著一个神台,都各在自家门口旁摆着一张供桌,每到供茶供饭之时,各家都是一样的虔诚,就仿佛那些空着的桌旁长凳上,都坐满了家家户户的公公婆婆。或许,他们这些曾经是阳间的邻居们,此刻也在把盏闲谈,气氛热烈吧。
  这段日子,村里的禁忌也多了。做菜不能用泥鳅黄鳝,在公公婆婆的眼里,那是蛇;妇女不能做针线,以防那长线绊着公公婆婆的脚;小孩夜里不要外出,在野外做事的人,过了午后要早点回家,免得运气低,碰到了孤魂野鬼;每餐新做的饭菜,不能品尝,要供过公公婆婆后,我们才能吃……
  七月十五,是送客的日子。一大早,村里人家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我的父母同样会起一个大早,在供桌上摆上茶点、米粑或者粽子,烧了纸钱香烛,放了爆竹,送公公婆婆趁着清早凉快上路。
  各条通往山间的小路上,行走着各家的公公婆婆,他们提着子孙后代送的礼品,带着诸多的钱物,心满意足向着芜草青青的坟墓缓缓走去,那是他们千年安息之所,那里有他们永远的村庄,有他们永远的家。他们也会不时回过头来望望,看那些熟悉的瓦房和亲人,那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作者简介】黄孝纪,1969年出生于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期刊发表散文若干,出版有《瓦檐下的旧器物》等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多部,并多次入选中华读书报等好书榜。
其他文献
《广播电视写作》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新闻敏感性.随着时代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诸多的困境,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通过合理分配
公安院校是我国教育院校中比较特殊的类型,其是进行公安人才提供的主要场所,其人才针对性的培养比较明确,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其也是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培养公民基本政治素养的综合性、基础性课程,将政治认同教育作为其价值目标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大学思想政治课政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目的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人教学之中,改变原来就语言来教学语言的模式,使外语教学深人到语言符号的使用上,培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显著提升,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进程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并且在国际国内新形势的背景影响下,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和输送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情绪,与他人交流观点.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