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文章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公民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1957- ),女,河北晋县人,新疆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074-0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这项工作。
一、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提升人才素质和辐射全社会的作用。高校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教育系统,其教育作用与一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同,它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这决定了它的道德建设应先于、优于其他行业。同时,高校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是社会的文明基地和道德窗口,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师生直接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渠道,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把道德建设的成果传播、渗透、辐射到整个社会。因此,高校搞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
2.加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这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而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松过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没落腐朽思想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些都使高校道德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面对这些考验,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公民德育教育,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3.加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急需高素质的公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高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四有”新人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表现出的违法乱纪、缺乏诚信、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勇于作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现代化的公民道德素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其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公民道德教育教学中存在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着过分重视理想、信念的概念化教育,轻视思想道德基础的社会化教育的倾向,强调大德,忽视小德,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一些大学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单一、僵化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仍占主流,缺乏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教师不重学生、重宣传不重实际、重管教不重自觉、重贯彻不重反馈、重统一不重多样、重集中不重民主等现象,剥夺了大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空间,压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大学不重视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在教师配备、教师职称评定、教室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歧视,导致教师轻视、学生无视公民道德教育,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学生学习缺乏热情,致使学生课堂睡觉乃至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难以提高。学校忽视公民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犯罪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不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发展。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此外,还表现为大学生在说的时候都很有内容,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公民责任感,然而,这种责任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希望自己出人头地,但有的学生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很少想到自己的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这些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三、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将公民道德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水平。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和培养机制,注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努力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民主的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学习内化上升为自觉的社会道德实践。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教学机制。
2.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公民道德教学活动。在公民道德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表明:愉快的学习情绪能引起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于学生加工知识。学习者如能主动发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可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和学习的成功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造乐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就能使课堂充满快乐。如开展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辩论、评论,以及情景模拟、小品、表演、专题演讲等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写调查报告、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各项主题活动和生存能力训练等,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加速大学生主体的成熟过程,缩短其对社会公民生活的适应期。
3.加强高校公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环境,环境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个充满平等意识、责任感或人们的民主法律权利得到重视、保护的社会里,人们的公民道德意识和履行公民行为的自觉性会增强。为此,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要注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要积极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要帮助犯过错误甚至有犯罪前科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文化氛围等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既有显性约束力,又有隐性感染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创造一种自律与慎独的机制,将和谐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大学生内在的公民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N].人民日报,2001-10-25.
[4]汤洪高.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
[5]刘松年.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0).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公民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1957- ),女,河北晋县人,新疆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3-0074-0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进行相应的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这项工作。
一、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提升人才素质和辐射全社会的作用。高校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教育系统,其教育作用与一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同,它肩负着培养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这决定了它的道德建设应先于、优于其他行业。同时,高校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是社会的文明基地和道德窗口,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通过师生直接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渠道,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把道德建设的成果传播、渗透、辐射到整个社会。因此,高校搞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意义。
2.加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这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而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松过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没落腐朽思想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这些都使高校道德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更为突出。面对这些考验,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公民德育教育,使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
3.加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急需高素质的公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高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四有”新人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大学生中表现出的违法乱纪、缺乏诚信、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勇于作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现代化的公民道德素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其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公民道德教育教学中存在脱离社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着过分重视理想、信念的概念化教育,轻视思想道德基础的社会化教育的倾向,强调大德,忽视小德,脱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一些大学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单一、僵化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仍占主流,缺乏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教师不重学生、重宣传不重实际、重管教不重自觉、重贯彻不重反馈、重统一不重多样、重集中不重民主等现象,剥夺了大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空间,压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大学不重视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在教师配备、教师职称评定、教室安排、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歧视,导致教师轻视、学生无视公民道德教育,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缺乏激情,学生学习缺乏热情,致使学生课堂睡觉乃至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难以提高。学校忽视公民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犯罪等公民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不强,重个人前途,轻社会发展。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此外,还表现为大学生在说的时候都很有内容,表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公民责任感,然而,这种责任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希望自己出人头地,但有的学生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很少想到自己的言行都是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相联系的,更没想到自己应负的责任。这些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三、新形势下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将公民道德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水平。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和培养机制,注重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推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努力构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民主的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中,实现人格的完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学习内化上升为自觉的社会道德实践。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教学机制。
2.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公民道德教学活动。在公民道德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心理学家贝额和科温的研究表明:愉快的学习情绪能引起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适合于学生加工知识。学习者如能主动发现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可获得求知的满足感、情绪的愉悦感和学习的成功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造乐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就能使课堂充满快乐。如开展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辩论、评论,以及情景模拟、小品、表演、专题演讲等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写调查报告、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各项主题活动和生存能力训练等,积极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加速大学生主体的成熟过程,缩短其对社会公民生活的适应期。
3.加强高校公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公民道德教育环境。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环境,环境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个充满平等意识、责任感或人们的民主法律权利得到重视、保护的社会里,人们的公民道德意识和履行公民行为的自觉性会增强。为此,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各种方便;要注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完成学业;要积极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创业工作;要帮助犯过错误甚至有犯罪前科的大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的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学生刊物、学术讲座和人文讲座等各种校园文化氛围等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既有显性约束力,又有隐性感染力,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创造一种自律与慎独的机制,将和谐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大学生内在的公民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发[2001]15号)[N].人民日报,2001-10-25.
[4]汤洪高.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
[5]刘松年.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