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人介绍:
熊琳琅(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
属相:蛇
星座:射手
籍贯:重庆万州人
学校:四川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生长在长江边,从小与山为伴,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接触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四年来,无论是详实的理论数据还是身边环境愈加频繁的变化,都让我感到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当代青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责任,对于我所生活的生态脆弱的中国西部,更加别无选择。希望自己能坚守这份激情,用高温的行动,换取清凉的世界。”——熊琳琅
作为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成都女大学生熊琳琅回到了成都已有近2个星期,如今她正收拾心情参加期末考试,显得有些匆忙,但谈及自己“挚爱”的环保话题还是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一路“环保”历程。
和烧烤摊“抬杠”3岁姑娘的环保行为
“严格说来,我和环保结缘其从3岁那年开始,现在回头看或许是偶然,但也就在冥冥之中接上缘了。”熊琳琅笑言,早在她三岁那年,也就是1993年“六•一”儿童节,就参加了老家万州区电视台举办的少儿故事大王比赛,当年凭借一则《魔术师与垃圾山》的故事,一举进入十强受到评委瞩目。
“我听妈妈说,当时比赛有个小插曲。”熊琳琅回忆,第一次录节目时,妈妈正在后台帮自己画妆,不小心把纸巾掉在地下,小琳琅见此情况,不顾妈妈正在给她套衣袖,立马斜挂着半边衣服跑过去把纸捡起来,因为找不到垃圾桶,就一直捏着纸直到找到丢放的地方为止。而她人生登台演讲的第一个故事《魔术师与垃圾山》,到现在熊琳琅依然记得,”那也是一个和环保有关的故事。“所以,熊琳琅现在看来,自己和环保的关系好像是冥冥注定的。“后来长大了在幼儿园要是有机会讲故事,好像也都是围绕环保的那些事。”
熊琳琅还能记得童年的一些事。小时候她还是个小小环保巡视员,家里、幼儿园,父母、长辈及小伙伴们的行为都被她看在眼里,甚至走在大街上,陌生人要是有“出格”行为,也会成为她的干涉对象。
“记忆最深的是有次我大约5岁吧,因看到街边卖烧烤的阿姨制造了很多浓烟,当时的我就觉得这些烟子怎么不是白色的呢?大概很不干净吧,于是就直接走到摊贩阿姨身边说这么不对,还因此抬上杠了,结果让那阿姨大为尴尬,她疑惑一个小女孩不喜欢烧烤怎么在思考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不一样的熊琳琅,一个从3岁开始就注重环保的熊琳琅。
16岁成为国际环保大使
熊琳琅在读书时就挺特别的,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里,并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与父母走亲串户逛街旅游,而更愿意与学校、其它单位的志愿者们一起参加环保,节假日其他同学喜欢干的事情是看动画片、唱歌跳舞,而她的兴趣最为特别——喜欢植树。
2003年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她就和环保志愿者们一起到万州老城区库区废墟上清理垃圾,当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成功,可江面依旧漂浮着大量没来得及清理的垃圾,“后果相当严重,这些垃圾不及时清理,蓄水后就会随江水漂到下游,沉淀在长江里,导致长江水质恶化,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成为一条死河。”熊琳琅忧虑万分,从那时起,她不再把环保当成个人行为,而是与同学上街宣传呼吁保护环境,通过调查长江航道以及万州境内的竺溪河等河流的环保状况,写成万字调查报告《万州区水环境现状》,向相关部门疾呼三峡库区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报告递交到万州区有关部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小小熊琳琅开始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环保征程一路走来,直到2006年7月,熊琳琅赢得了中国国际“环保大使”殊荣,与来自上海、广州其他6名“国际环保大使”一起,赴英国伦敦,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青年国际研讨大会。哪一年她才16岁而已。
青年人的默契不开空调不乘电梯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是拯救了人类”,这是熊琳琅在出席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接受BBC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其实环保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环保应从细微的事情入手,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熊琳琅的记忆力,为了参加哥本哈根大会,他们还在北京参加了专门的培训,7月的北京正值盛夏,天气相当闷热,但他们一行20余人在清华大学的一幢大楼呆着上课时,大家都默契的坚持不开空调,而是自带扇子“手动”扇风,不仅如此,大热天,学校教室配备的电梯也被打入了“黑名单”,除非赶时间,大家都很少坐电梯改为坚持爬楼梯。
谈到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熊琳琅神色流露出一丝失望,
“也许是第一次参加气候大会,对大会的期望值太高的原因,但还是收获挺大的。”熊琳琅说,在大学校园,她就曾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大一时,还参加了川大的“塑料袋小组”,在将近半学期的时间里,只要一有空,就站在川大校园里的超市柜台边,呼吁学生们少用塑料袋,半年后,国家“限塑令”出台,让琳琅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至于少用塑料袋,随手关灯,不用一次性筷子,传播环保知识……几乎就是自己生活的常态。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和冰棍
熊琳琅这次去哥本哈根的最大收获就是见识了很多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一些非常环保而且很实用的公共出行措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丹麦政府非常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每当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我都会看到成群的自行车,而且政府还提供了非常好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熊琳琅每到一个城市都会留心那里节能环保的措施,回国后,她还时常和朋友推行哥本哈根的环保细节“在第一天我就发现在每个街区都至少有一个自行车租赁点,人们只需向车座后的投币口中投入20克朗的硬币就能将车骑走,不用时可以就近找一个租赁店存放,而且更好的是,你刚刚投入的硬币可以再吐出来,也就是说骑自行车是完全免费的。看来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市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而且在我们乘地铁去当地学校参观时发现,那里的地铁,车厢很宽大,有不同的区域划分,特别是有能够放置自行车的特殊车厢。”
除此之外,哥本哈根当地的学校也让她见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学校里开设了专门有关环保的课程,还有利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的工艺课,在熊琳琅看来这些都是非常环保,很有教育意义的,“而且我留意到他们教学楼中走廊的屋梁上,有很长的一排用冰棍棍贴成的长龙,后来问过一个学生才得知,这是学校的一个小创意活动。”学校是想要通过这个活动,让全校500多名学生一起在夏天积攒冰棍,看看到底在学校中吃了多少根冰棍,看省了多少废弃的冰棍,借此来提醒大家环保的重要性。“我看了看,冰棍上的数字一直飙到了2208,真是不少呀。不过如果是在我的学校里做这个活动。恐怕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吧。 ”
而熊琳琅目前的打算则是想趁着大会在国内的影响,“趁热打铁”,在学校、企业、社区多做一些宣讲活动,多开展一些环保的宣传。
●链接
“COP15中国
青年代表团”
由全球范围内选拔的50名优秀中国青年组成,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青年自发组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团。这些人有着不同的背景:高校社团负责人、高中生、青年企业家,他们将在哥本哈根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熊琳琅(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
属相:蛇
星座:射手
籍贯:重庆万州人
学校:四川大学国际政治专业
“生长在长江边,从小与山为伴,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接触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四年来,无论是详实的理论数据还是身边环境愈加频繁的变化,都让我感到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当代青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责任,对于我所生活的生态脆弱的中国西部,更加别无选择。希望自己能坚守这份激情,用高温的行动,换取清凉的世界。”——熊琳琅
作为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成都女大学生熊琳琅回到了成都已有近2个星期,如今她正收拾心情参加期末考试,显得有些匆忙,但谈及自己“挚爱”的环保话题还是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一路“环保”历程。
和烧烤摊“抬杠”3岁姑娘的环保行为
“严格说来,我和环保结缘其从3岁那年开始,现在回头看或许是偶然,但也就在冥冥之中接上缘了。”熊琳琅笑言,早在她三岁那年,也就是1993年“六•一”儿童节,就参加了老家万州区电视台举办的少儿故事大王比赛,当年凭借一则《魔术师与垃圾山》的故事,一举进入十强受到评委瞩目。
“我听妈妈说,当时比赛有个小插曲。”熊琳琅回忆,第一次录节目时,妈妈正在后台帮自己画妆,不小心把纸巾掉在地下,小琳琅见此情况,不顾妈妈正在给她套衣袖,立马斜挂着半边衣服跑过去把纸捡起来,因为找不到垃圾桶,就一直捏着纸直到找到丢放的地方为止。而她人生登台演讲的第一个故事《魔术师与垃圾山》,到现在熊琳琅依然记得,”那也是一个和环保有关的故事。“所以,熊琳琅现在看来,自己和环保的关系好像是冥冥注定的。“后来长大了在幼儿园要是有机会讲故事,好像也都是围绕环保的那些事。”
熊琳琅还能记得童年的一些事。小时候她还是个小小环保巡视员,家里、幼儿园,父母、长辈及小伙伴们的行为都被她看在眼里,甚至走在大街上,陌生人要是有“出格”行为,也会成为她的干涉对象。
“记忆最深的是有次我大约5岁吧,因看到街边卖烧烤的阿姨制造了很多浓烟,当时的我就觉得这些烟子怎么不是白色的呢?大概很不干净吧,于是就直接走到摊贩阿姨身边说这么不对,还因此抬上杠了,结果让那阿姨大为尴尬,她疑惑一个小女孩不喜欢烧烤怎么在思考这个问题呢?”这就是不一样的熊琳琅,一个从3岁开始就注重环保的熊琳琅。
16岁成为国际环保大使
熊琳琅在读书时就挺特别的,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里,并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与父母走亲串户逛街旅游,而更愿意与学校、其它单位的志愿者们一起参加环保,节假日其他同学喜欢干的事情是看动画片、唱歌跳舞,而她的兴趣最为特别——喜欢植树。
2003年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她就和环保志愿者们一起到万州老城区库区废墟上清理垃圾,当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成功,可江面依旧漂浮着大量没来得及清理的垃圾,“后果相当严重,这些垃圾不及时清理,蓄水后就会随江水漂到下游,沉淀在长江里,导致长江水质恶化,并有可能导致长江成为一条死河。”熊琳琅忧虑万分,从那时起,她不再把环保当成个人行为,而是与同学上街宣传呼吁保护环境,通过调查长江航道以及万州境内的竺溪河等河流的环保状况,写成万字调查报告《万州区水环境现状》,向相关部门疾呼三峡库区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报告递交到万州区有关部门,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小小熊琳琅开始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环保征程一路走来,直到2006年7月,熊琳琅赢得了中国国际“环保大使”殊荣,与来自上海、广州其他6名“国际环保大使”一起,赴英国伦敦,参加了全球气候变化青年国际研讨大会。哪一年她才16岁而已。
青年人的默契不开空调不乘电梯
“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是拯救了人类”,这是熊琳琅在出席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接受BBC记者采访时的回答。“其实环保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环保应从细微的事情入手,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在熊琳琅的记忆力,为了参加哥本哈根大会,他们还在北京参加了专门的培训,7月的北京正值盛夏,天气相当闷热,但他们一行20余人在清华大学的一幢大楼呆着上课时,大家都默契的坚持不开空调,而是自带扇子“手动”扇风,不仅如此,大热天,学校教室配备的电梯也被打入了“黑名单”,除非赶时间,大家都很少坐电梯改为坚持爬楼梯。
谈到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熊琳琅神色流露出一丝失望,
“也许是第一次参加气候大会,对大会的期望值太高的原因,但还是收获挺大的。”熊琳琅说,在大学校园,她就曾积极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大一时,还参加了川大的“塑料袋小组”,在将近半学期的时间里,只要一有空,就站在川大校园里的超市柜台边,呼吁学生们少用塑料袋,半年后,国家“限塑令”出台,让琳琅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至于少用塑料袋,随手关灯,不用一次性筷子,传播环保知识……几乎就是自己生活的常态。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和冰棍
熊琳琅这次去哥本哈根的最大收获就是见识了很多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一些非常环保而且很实用的公共出行措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丹麦政府非常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每当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我都会看到成群的自行车,而且政府还提供了非常好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熊琳琅每到一个城市都会留心那里节能环保的措施,回国后,她还时常和朋友推行哥本哈根的环保细节“在第一天我就发现在每个街区都至少有一个自行车租赁点,人们只需向车座后的投币口中投入20克朗的硬币就能将车骑走,不用时可以就近找一个租赁店存放,而且更好的是,你刚刚投入的硬币可以再吐出来,也就是说骑自行车是完全免费的。看来在交通方面,哥本哈根市政府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而且在我们乘地铁去当地学校参观时发现,那里的地铁,车厢很宽大,有不同的区域划分,特别是有能够放置自行车的特殊车厢。”
除此之外,哥本哈根当地的学校也让她见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学校里开设了专门有关环保的课程,还有利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的工艺课,在熊琳琅看来这些都是非常环保,很有教育意义的,“而且我留意到他们教学楼中走廊的屋梁上,有很长的一排用冰棍棍贴成的长龙,后来问过一个学生才得知,这是学校的一个小创意活动。”学校是想要通过这个活动,让全校500多名学生一起在夏天积攒冰棍,看看到底在学校中吃了多少根冰棍,看省了多少废弃的冰棍,借此来提醒大家环保的重要性。“我看了看,冰棍上的数字一直飙到了2208,真是不少呀。不过如果是在我的学校里做这个活动。恐怕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吧。 ”
而熊琳琅目前的打算则是想趁着大会在国内的影响,“趁热打铁”,在学校、企业、社区多做一些宣讲活动,多开展一些环保的宣传。
●链接
“COP15中国
青年代表团”
由全球范围内选拔的50名优秀中国青年组成,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青年自发组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代表团。这些人有着不同的背景:高校社团负责人、高中生、青年企业家,他们将在哥本哈根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