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也要守节操!

来源 :科学Fan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在寂静之时,对着镜子问自己10遍——你是谁?坚持30天,就能获得一枚Apple Watch!”近日,微信里有人以重演格式塔心理学经典实验之名,发布了这一极具诱惑的实验挑战。挑战的思路来源于一部日本综艺的纪录片,讲述的是随着实验进程,片中男子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直至崩溃。尽管该纪录片被揭露造假,其实验结果也因此缺乏可信度,但在没有科学保护预案的前提下贸然重复该实验,是否会对参与其中的被试者造成影响或伤害,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人类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实验致力于增加对人类行为的认知,并通过这些认知为人类谋取更多的幸福。在追求这一目标时,必须保护同样身为人类的研究参与者的尊严与权利。因此,自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第一版《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守则和行为规范》后,心理学实验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讨论、补充和细化。如今,这一权威的伦理手册已于2002年更新至第九版,并于2010年进行了最新修订。然而,在心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在伦理守则还没有得以完善的历史时期,有这么一些经典实验,既富有创意,又充满了争议,既刷新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又引发了各界人士对实验过程中伦理越界之实的激烈探讨和反思。
  看似内源的情绪,可以习得吗?
  【实验】1920年,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约翰·华生,以出生仅11个月、身心健康的孤儿阿尔伯特作为实验被试对象进行情绪实验。小阿尔伯特原本对白鼠或带有毛发的动物及其他毛绒物品并没有丝毫抵触,而是饶有兴趣地亲近并触摸它们。同时,如同其他小婴儿一样,阿尔伯特对巨大的声响有着本能的恐惧。于是,研究者向小阿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及可怕的铁棍巨响。重复多次该配对呈现后,即使只是单独面对白鼠,也会令阿尔伯特表现出极大的退避和恐慌。而后,这一通过条件反射培养而出的针对白鼠的恐惧,又迁移“泛化”至其他相似动物、毛绒制品,甚至圣诞老人的面具!由此,华生的假设得到了验证:人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作用形成和习得的。
  【争议】对一名无辜的婴幼儿诱导形成恐惧这一负面情绪,且并没有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有效系统的消除,使这一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各种行为研究的开创性实验备受后世诟病。而对该实验伦理问题的抨击,也延伸到对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科学性的质疑。
  权威命令之下,你会昧着良心伤害他人吗?
  【实验】1963年,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耶鲁大学发起了一项“学习记忆中的惩罚效应”的有偿研究。抽到“老师”的被试,被安排在与 “学生”(由实验助手担任)隔离开的房间,按主试的命令,检查“学生”的学习记忆效果,在“学生”做出错误反应时施以电击惩罚。而每多一次错误反应,电击的电压强度就要升高一级。当然,广而告之的实验主题只是为了获得真实反应的幌子,实验的真正意图是测试在权威压力下,人们有多大倾向做出有违自己道德准则之事。实验前,心理学专业的师生们预测,不到3%的被试会对“学生”施加最高电击。然而实验结果却令人惊讶地显示,在权威的坚持命令下,使用最高电压的人群比例高达65%!服从倾向在一些命令情境中竟是如此强烈,甚至可以抵消同情影响和道德约束。
  【争议】这一社会心理学经典实验,由于使用了欺骗的手法并让被试者在实验进程中及实验完成后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而饱受批评,也深刻影响了对心理学研究以人为被试对象的道德政策问题的反思。心理学家们开始进一步探究,如何在保护被试者免受非常欺骗手段伤害的同时,又允许获得自然反应所必须的欺骗手段的合理存在。
  环境,可以让天使沦为恶魔吗?
  【实验】197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模拟出了几近真实的监狱环境。24名有偿应征的学生,在通过专业心理测试以证明“心理健康、正常”后,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担任“囚犯”与“看守”的角色,开始体验计划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津巴多本人则扮演“监狱长”。随着双方逐渐进入各自角色,“看守”的控制欲和施暴欲日益膨胀,不断加重惩罚的频率和花样;“囚犯”则渐渐对自己的不利处境消极淡漠、逆来顺受,有个别“囚犯”甚至出现了情绪崩溃。“监狱”事态的发展大大超出了事前预想,本应客观控制实验进程的“监狱长”,也不由自主地以角色身份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最终,由于实验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在女友的劝说下,津巴多在实验开始后的第六天,不得不将其提前终止。颠覆原本预期的结论昭然若揭: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特定环境之下,好人也会开始作恶。
  【争议】这一逼真的监狱模拟实验对被试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严重违反了心理实验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同时,研究者本身成为模拟参与者而失去中立判断,以及实验设计的自身缺陷,也令实验结论的效度和后续可应用性大打折扣。
  以人为研究对象,我们应当守住哪些节操?
  在以人为被试对象的心理学实验中,当痛苦或紧张的过程被作为研究中的关键部分加以讨论时,这其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便尤为值得关注。如何在巧妙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避免伤害被试对象和违背道德,是每一个心理学实验在设计之初应仔细斟酌的平衡点。
  如今,心理学界已达成共识,在以人为被试对象的研究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几条伦理守则:
  1 知情同意原则
  被试者有权事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和程序,仅在自愿同意的前提下参与实验。欺骗手段需要慎用,且实验结束后应完全告知真相。
  2 保证被试可随时自由退出实验
  研究者应当允许和尊重被试者在实验的任何阶段放弃或退出,并向被试者告知这一权利。且为保障自由退出的实现,尽量为被试者排除报酬利诱、业务压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
  3 询问任务执行情况并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在实验进程中,研究者应当对被试者的状态保持密切注意,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建议。实验结束后,也需要询问任务执行情况,消除实验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被试者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
  4 保密原则
  除非征得被试者同意,所有的实验数据都应保密。在实验结果公布或发表时,必须隐匿与被试者个人身份相关的数据信息。
其他文献
翘首南天悼“音魂”洪士闻丁善德兄仙逝,我百感交集,数十年往事历历在目。丁兄的言谈笑貌、琴声趣语不断在我耳边脑际回荡重现。我与丁兄在国内相处的时间不多。他一生居住上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及抗生素耐药因素分析。方法 (1)患者选择:回顾2009年2至5月北京天坛医院第十一病区病例81份,排除单纯化疗患者1例,选择行开颅入路手术
2001年10月19日零时,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享誉中外的指挥大师李德伦先生因病与世长辞.噩耗从京城传来,我心中顿觉无比沉重.当晚,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交响音乐会
话说,为什么每张空间站的图都会有这么大的圈呢,只是为了转起来模拟重力吗?我觉得从20世纪开始,人们幻想中的空间站就会有这么个玩意儿,比如《极乐空间》里那个巨大的空间站,还有《星际穿越》里那个一直转个不停地种玉米的筒,要么长得像滚筒洗衣机,要么长得像呼啦圈。真的能通过这个东西产生重力吗?  空间站必须有个大圈的执念,最初的确是因为人们觉得用一个大质量的环自转,就可以让处在内部的人们感受到重力,但其实
目的研究用乙醇为溶剂提取沙枣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筛选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此条件下提取率为2.295mg/g。结论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
外国专家给我们专业学生上课,普遍认为大多数学生手指跑动很好,但音乐感觉较差,且声音发硬、发紧。到底有无好的方法做到既有技术,又有音乐,而且做到音色漂亮,用力放松?我认为回答是
期刊
期刊
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脑部结构,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密切相关。弗明翰研究中应用基于年龄和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评分来预
在笔者的中学时代,iPad、kindle这种高级的电子阅览器尚未诞生,学习机、电子词典、MP4这些马赛克分辨率的电子设备支撑起了大家对知识的渴望,为了满足求知欲的同时又保护大家
在柏林,有一家叫做“Aufschnitt Berlin”的小店。这家店卖的几乎都是“肉”,不过这个肉也仅仅是肉形产品而已,是由纺织品制作,但其逼真的模样对肉食动物者来说杀伤力相当强。  这里就像实体肉店一样,店内采用开放式柜台,能让顾客拿起产品以体验它们柔软而有弹性的触感。每个产品都是手工缝制,用户也能定做自己喜欢的抱枕。在店主Silvia Wald 看来,由于大家喜欢的肉类品种都各不相同,所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