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高级生产要素匮乏和市场狭小严格约束。这些约束导致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且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而产业结构劣化进一步导致海南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构建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多路径融合模式”的思路,实施这种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或放松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高级生产要素匮乏和市场狭小的严格约束。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要素与市场约束 多路径融合模式
一、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要素与市场的严格约束
1、供给约束条件分析
(1)自然禀赋。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自然禀赋丰腴,主要包括:其一,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七大旅游区之一,是唯一的热带旅游地。其二,热带土地资源。海南热带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2.5%。其三,海洋资源。海南省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沿海大小港湾68个,大小岛屿280个。其四,矿产资源。海南有工业储量的矿产资源66种,其中钛砂矿、石英砂、锆英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含量分别约占全国储量的2/3。其五,油气资源。海南岛周边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地质储量约32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1.7万亿立方米。这些独特的资源禀赋为海南发展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油气工业、海洋运输、建材工业、生物制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劳动力资源。由于海南教育投入少以及人口总量小等先天缺陷,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缺乏工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这就极大程度限制了海南工业化的发展。根据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1116037人,海南7193人,占全国比重0.64%,与占全国人口比重大致相当,而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73184人,海南447人,占0.61%,略低于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2007年海南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128.2人、中学生735人,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92人、777人。2007年海南教育经费投入总额55.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3.28亿元的4.57%,仅占全国9815.31亿元的0.57%,也低于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3)资本存量。资本存量作为一个供给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一方面资本存量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另一方面资本存量调整(增减变动)直接影响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笔者曾经估算了海南历年资本存量(1978年不变价)的数据,2007年海南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为869.17亿元,同样根据这种方法可得2007年全国1978年的资本存量为132029.62亿元,可见海南资本存量仅占全国的0.66%,与其占全国人口比重大体相当。
(4)科学技术。长期以来,海南科技人员、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均低于全国水平。如2007年海南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99万人,占全国454.4万人的0.22%;投入科研经费12.78亿元,占全国7098.9亿元的0.18%,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3 28亿元的0.24%,占全国3710.2亿元的0.08‰申请专利191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占全国351782件的0.05%(其中发明专利占全国67948件的0.01%)。可见技术进步将是长期制约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2、需求约束条件分析
需求的规模小,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特别是不利于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需求规模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勿庸置疑,需求结构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的收缩或扩张,导致夕阳产业的衰落和朝阳产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动。
(1)需求总量。海南总人口规模小(850万左右),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65%,且主要集中在农村,长期以来,海南非农业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左右,2007年海南非农业人口比重为38.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4%)6.34个百分点。由于热带农业发展速度较快,海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且近年有拉大的趋势。以上各因素综合影响使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近年呈现下降的趋势,由1993年的0.50%下降到2007年的0.41%左右。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虽然近年在加快,但其占全国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993年的1.5%下降到2007年的不到0.4‰
(2)需求结构。生产为了需求,需求存在多层次、不同种类的区别,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必然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
其一,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存在多种类型,按层次不同可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按消费水平高低不同可分为饥寒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衣、住、用、行、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发生依次递增的变动,消费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海南恩格尔系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且在农村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45%,而海南分别为45%、58%。
其二,投资结构。投资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甚至新的产业。通过对2005--200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海南投资结构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特点:第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在逐年降低,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却逐年快速上升。第二,投资集中于高回报行业,这符合投资追求利润的规律。其中房地产业在总投资中比例占25%左右,且还在逐年上升。第三,投资偏向基础性行业,这是为了打破经济发展制约“瓶颈”的政策性战略投资,如作为基础性行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了近2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了10%左右。第四,传统产业投资比重过大,高技术产业重视不够。在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传统的住宿餐饮业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比重还高,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投资比重逐年下降。第五,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过低,与其产值、就业比重严重失衡。近3年第一产业每年都只有4%左右的投资比重。
其三,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从海南来看,由于受全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与全国各地一样,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侧重于激励投资行为,以招商引资、跑项目为导向,而对于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使得海 南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投资拉动的基础上,需求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的结构性比例失调问题长期存在。近十年来,海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一直分别徘徊于45%、55%左右,与全国基本持平。
总之,从供给因素来看,虽然海南拥有丰腴的矿产、土地、热带生物、海洋水产、旅游等自然禀赋,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也较为充足,但高级生产要素,如资本存量、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特别是科学技术严重匮乏。从需求因素来看,海南人口数量少,加上对内需重视不够,资本品和消费品市场狭小。由于海南市场狭小,岛内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无法自行消化,市场主要在岛外。
二、要素和市场严格约束与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
海南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必定导致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包括畸形化(或不合理化)和低级化,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程比较,海南三次产业的演进有些特殊,呈现“非一致性”:表象上,产业结构演进由以农业为主的低层次阶段直接升级到以服务化为主的高层次阶段,跨越了工业化阶段。看起来,目前海南“三、二、一”结构模式似乎是一种成熟的产业结构类型。其实,这是一种第二产业没有发育完善的“未老先衰”产业结构,或者说,海南尚未获得工业化的“红利”,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比重的服务业增加值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而低比重的工业增加值是其产业畸形化或不合理的表现,所以产业结构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其一,长期以来,海南对工业投入少,熟练技工的缺乏,丰富的工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虽然近年来,海南工业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15%,工业“短腿”逐步拉长,但仍是经济发展的一根软肋。2007年,工业增加值在海南省GDP中的比重仅为22.76%,远远低于世界34%和我国49%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其二,虽然建省20年来农业比重下降明显,但仍居高位,这是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理想密切相关的。而且从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发展主要靠反季节瓜菜、渔业等拉动,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技术含量不高,名优产品少,集约化、现代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任重而道远。其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建立在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这样的基本省情上的,是在第二产业未能完全取代第一产业的情况下跃居主导地位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根基较弱,发展后劲乏力,因为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第二产业基础上。海南产业结构中,2007年第三产增加值的比重为40%左右,其就业比重为33.87%,这已相当于日本1960~1965年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展水平。根据产业升级的规律,第三产业发展到这个程度,工业化水平应已比较高,非农劳动力开始占主体。但海南产业升级路径表现不同,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并非建立在工业坚实的基础上。其四,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综上所述,并不能说海南省是跨越了工业化阶段从低层次开发阶段直接升级到高层次服务化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其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将面临严重的畸形化障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还属初级工业化阶段,落后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只是一种非常态的演进过程。“非常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畸形化寓于高级化之中。
三、产业结构劣化与海南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不确定性
1、海南与全国三次产业贡献率不确定性比较
通过计算,从全国来看,1978—1992年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较为剧烈,不确定性较大,其离散系数分别为0.88、0.32、0.25;1993—2007年较为平稳,分别为0.32、0.05、0.13。而从海南来看,1978—2007年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均非常剧烈,其中1978—1992年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63、2.65、0.50;1993—2007分别为0.61、0.85、0.19。这再一次说明了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的缺陷。总体来说,1978—2007年海南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离散系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和全国分别为0.62、1.16,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二产业海南和全国分别为0.23、1.41,第三产业分别为0.22、0.41。
2、海南与全国三次产业“拉动率”不确定性比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利用产业拉动率指标进一步分析海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07年间,全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分别平均拉动0.80、6.14、2.88个百分点,海南分别拉动3.71、3.21、4.44个百分点,可见海南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二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平均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分为1.06、0 38、0.32,海南分别为0.73、0.97、1.07,可见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_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一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说明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畸形,特别是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也是一条短腿,导致产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大。
四、“多路径融合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的具体路径
1、“多路径融合模式”的构建
纵观人类工业化史,直从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走向工业社会以来,曾先后经历过英美模式、日德模式、新兴工业化模式以及现代工业化模式。这四种模式均是从哄给和需求的角度改善或放松各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约束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均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干预发展主导产业、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四种模式不是独立的,首先表现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完善或放松产业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其次表现在后一种模式均是在前一模式基础上发展的,是对前一种模式的扬弃,或者说,后一种模式继承了前一种模式的合理内核;最后当今世界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基本路径具有融合性。英美模式(即市场导向资源配置模式)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模式;日德模式是在美英模式即“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政府主导”这一因素;新兴工业化模式是在日德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对外开放”这一因素;高新技术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模式也不是独立的一种模式,只是在新兴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高新技术带动”这一因素。可见,目前大多数国家实施的“高新技术带动模式”,其实是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干预发展主导产业、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外向 型经济等四条基本路径。但是目前在理论上人们大多关注单条路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将这四条基本路径拟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务没有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一面,所以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将以上四条基本路径融合在一起、改善或放松要素和市场约束、导致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我们称这一模式为“多路径融合模式”(我们曾经将其称为“多元综合模式”,看来“多路径融合模式”提法更准确些)。其多路径性体现在依靠市场导向配置资源、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主导与扶持、大量吸收FDI和积极拓展国际或区际市场、重视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等四个方面,融合性体现在各路径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有机耦合的。“多路径融合模式”对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的具体路径
海南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主导与扶持”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力度不够,在“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和“高科技带动”两个方面更是海南的软肋,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单靠单路径模式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多管齐下,借鉴世界历史上各种成功模式中合理的元素,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其具体路径是:第一,海南应在农垦、矿产资源配置、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业准入等方面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实施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第二,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并以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主要工具,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有效干预,在选择和扶持战略性产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海南应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经济特区政策,大力吸引PDI,特别欧美发达国家的FDI,同时积极拓展岛外市场。通过经营管理好洋浦保税港区,实施“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从“点”(洋浦)和“线”(旅游产业)两方面积累经验,在不远的将来将海南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第四,海南应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依靠大陆教育市场,实施教育产业化战略,将海南办成“大学岛”,以此为基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达到“高科技带动”目的。关于“多路径融合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将会有后续研究成果,在此不详述。
辩证地看,以上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四条具体路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或者说。四条路径中的每一条路径都可以影响其他三条路径,而且它也受其他另外三条路径的影响,即它们是相互融合的。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级产业发展战略是海南产业结构优化一次机遇。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或放松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高级生产要素匮乏和市场狭小严格约束。
五、主要结论
本文按照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导致海南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导致海南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不确定性的背景,对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多路径融合模式”作出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虽然海南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也较为充足,但是目前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匮乏约束。从需求因素来说,海南人口数量少,加上对内需重视不够,市场狭小。由于海南市场狭小,岛内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无法自行消化,市场主要在岛外。可见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的严格制约着海南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导致海南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包括畸形化(或不合理化)和低级化,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
第三,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导致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的不确定性。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一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第四,海南产业结构优化依靠单路径模式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多管齐下,借鉴世界历史上各种成功模式中合理的元素,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具体包括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对外开放、高科技带动等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要素与市场约束 多路径融合模式
一、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要素与市场的严格约束
1、供给约束条件分析
(1)自然禀赋。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自然禀赋丰腴,主要包括:其一,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七大旅游区之一,是唯一的热带旅游地。其二,热带土地资源。海南热带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2.5%。其三,海洋资源。海南省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沿海大小港湾68个,大小岛屿280个。其四,矿产资源。海南有工业储量的矿产资源66种,其中钛砂矿、石英砂、锆英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含量分别约占全国储量的2/3。其五,油气资源。海南岛周边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地质储量约32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1.7万亿立方米。这些独特的资源禀赋为海南发展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油气工业、海洋运输、建材工业、生物制药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劳动力资源。由于海南教育投入少以及人口总量小等先天缺陷,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缺乏工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工,这就极大程度限制了海南工业化的发展。根据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1116037人,海南7193人,占全国比重0.64%,与占全国人口比重大致相当,而全国大专及以上人口73184人,海南447人,占0.61%,略低于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2007年海南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128.2人、中学生735人,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92人、777人。2007年海南教育经费投入总额55.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3.28亿元的4.57%,仅占全国9815.31亿元的0.57%,也低于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3)资本存量。资本存量作为一个供给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一方面资本存量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另一方面资本存量调整(增减变动)直接影响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笔者曾经估算了海南历年资本存量(1978年不变价)的数据,2007年海南1978年不变价资本存量为869.17亿元,同样根据这种方法可得2007年全国1978年的资本存量为132029.62亿元,可见海南资本存量仅占全国的0.66%,与其占全国人口比重大体相当。
(4)科学技术。长期以来,海南科技人员、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均低于全国水平。如2007年海南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99万人,占全国454.4万人的0.22%;投入科研经费12.78亿元,占全国7098.9亿元的0.18%,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3 28亿元的0.24%,占全国3710.2亿元的0.08‰申请专利191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占全国351782件的0.05%(其中发明专利占全国67948件的0.01%)。可见技术进步将是长期制约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2、需求约束条件分析
需求的规模小,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特别是不利于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需求规模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勿庸置疑,需求结构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的收缩或扩张,导致夕阳产业的衰落和朝阳产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产业结构的变动。
(1)需求总量。海南总人口规模小(850万左右),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65%,且主要集中在农村,长期以来,海南非农业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左右,2007年海南非农业人口比重为38.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4%)6.34个百分点。由于热带农业发展速度较快,海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且近年有拉大的趋势。以上各因素综合影响使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近年呈现下降的趋势,由1993年的0.50%下降到2007年的0.41%左右。海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增长速度虽然近年在加快,但其占全国比重在逐年下降,由1993年的1.5%下降到2007年的不到0.4‰
(2)需求结构。生产为了需求,需求存在多层次、不同种类的区别,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必然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
其一,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存在多种类型,按层次不同可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按消费水平高低不同可分为饥寒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衣、住、用、行、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发生依次递增的变动,消费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长期以来,海南恩格尔系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且在农村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45%,而海南分别为45%、58%。
其二,投资结构。投资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甚至新的产业。通过对2005--200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海南投资结构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几个特点:第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在逐年降低,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显著,而第三产业却逐年快速上升。第二,投资集中于高回报行业,这符合投资追求利润的规律。其中房地产业在总投资中比例占25%左右,且还在逐年上升。第三,投资偏向基础性行业,这是为了打破经济发展制约“瓶颈”的政策性战略投资,如作为基础性行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了近2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了10%左右。第四,传统产业投资比重过大,高技术产业重视不够。在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传统的住宿餐饮业比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比重还高,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投资比重逐年下降。第五,第一产业投资比重过低,与其产值、就业比重严重失衡。近3年第一产业每年都只有4%左右的投资比重。
其三,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从海南来看,由于受全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与全国各地一样,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侧重于激励投资行为,以招商引资、跑项目为导向,而对于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就使得海 南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投资拉动的基础上,需求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的结构性比例失调问题长期存在。近十年来,海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一直分别徘徊于45%、55%左右,与全国基本持平。
总之,从供给因素来看,虽然海南拥有丰腴的矿产、土地、热带生物、海洋水产、旅游等自然禀赋,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也较为充足,但高级生产要素,如资本存量、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特别是科学技术严重匮乏。从需求因素来看,海南人口数量少,加上对内需重视不够,资本品和消费品市场狭小。由于海南市场狭小,岛内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无法自行消化,市场主要在岛外。
二、要素和市场严格约束与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
海南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必定导致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包括畸形化(或不合理化)和低级化,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与全国产业结构演进进程比较,海南三次产业的演进有些特殊,呈现“非一致性”:表象上,产业结构演进由以农业为主的低层次阶段直接升级到以服务化为主的高层次阶段,跨越了工业化阶段。看起来,目前海南“三、二、一”结构模式似乎是一种成熟的产业结构类型。其实,这是一种第二产业没有发育完善的“未老先衰”产业结构,或者说,海南尚未获得工业化的“红利”,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高比重的服务业增加值不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而低比重的工业增加值是其产业畸形化或不合理的表现,所以产业结构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其一,长期以来,海南对工业投入少,熟练技工的缺乏,丰富的工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虽然近年来,海南工业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15%,工业“短腿”逐步拉长,但仍是经济发展的一根软肋。2007年,工业增加值在海南省GDP中的比重仅为22.76%,远远低于世界34%和我国49%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其二,虽然建省20年来农业比重下降明显,但仍居高位,这是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理想密切相关的。而且从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发展主要靠反季节瓜菜、渔业等拉动,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技术含量不高,名优产品少,集约化、现代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任重而道远。其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建立在农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薄弱这样的基本省情上的,是在第二产业未能完全取代第一产业的情况下跃居主导地位的,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根基较弱,发展后劲乏力,因为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第二产业基础上。海南产业结构中,2007年第三产增加值的比重为40%左右,其就业比重为33.87%,这已相当于日本1960~1965年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的展水平。根据产业升级的规律,第三产业发展到这个程度,工业化水平应已比较高,非农劳动力开始占主体。但海南产业升级路径表现不同,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并非建立在工业坚实的基础上。其四,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则较小,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综上所述,并不能说海南省是跨越了工业化阶段从低层次开发阶段直接升级到高层次服务化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其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将面临严重的畸形化障碍。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还属初级工业化阶段,落后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只是一种非常态的演进过程。“非常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畸形化寓于高级化之中。
三、产业结构劣化与海南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不确定性
1、海南与全国三次产业贡献率不确定性比较
通过计算,从全国来看,1978—1992年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较为剧烈,不确定性较大,其离散系数分别为0.88、0.32、0.25;1993—2007年较为平稳,分别为0.32、0.05、0.13。而从海南来看,1978—2007年三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均非常剧烈,其中1978—1992年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63、2.65、0.50;1993—2007分别为0.61、0.85、0.19。这再一次说明了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的缺陷。总体来说,1978—2007年海南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的离散系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和全国分别为0.62、1.16,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二产业海南和全国分别为0.23、1.41,第三产业分别为0.22、0.41。
2、海南与全国三次产业“拉动率”不确定性比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利用产业拉动率指标进一步分析海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07年间,全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分别平均拉动0.80、6.14、2.88个百分点,海南分别拉动3.71、3.21、4.44个百分点,可见海南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二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平均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分为1.06、0 38、0.32,海南分别为0.73、0.97、1.07,可见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_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一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说明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畸形,特别是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也是一条短腿,导致产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大。
四、“多路径融合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的具体路径
1、“多路径融合模式”的构建
纵观人类工业化史,直从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走向工业社会以来,曾先后经历过英美模式、日德模式、新兴工业化模式以及现代工业化模式。这四种模式均是从哄给和需求的角度改善或放松各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约束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均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干预发展主导产业、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这四种模式不是独立的,首先表现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完善或放松产业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其次表现在后一种模式均是在前一模式基础上发展的,是对前一种模式的扬弃,或者说,后一种模式继承了前一种模式的合理内核;最后当今世界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的基本路径具有融合性。英美模式(即市场导向资源配置模式)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模式;日德模式是在美英模式即“市场导向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政府主导”这一因素;新兴工业化模式是在日德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对外开放”这一因素;高新技术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模式也不是独立的一种模式,只是在新兴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高新技术带动”这一因素。可见,目前大多数国家实施的“高新技术带动模式”,其实是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干预发展主导产业、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外向 型经济等四条基本路径。但是目前在理论上人们大多关注单条路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将这四条基本路径拟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务没有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一面,所以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将以上四条基本路径融合在一起、改善或放松要素和市场约束、导致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我们称这一模式为“多路径融合模式”(我们曾经将其称为“多元综合模式”,看来“多路径融合模式”提法更准确些)。其多路径性体现在依靠市场导向配置资源、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主导与扶持、大量吸收FDI和积极拓展国际或区际市场、重视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等四个方面,融合性体现在各路径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有机耦合的。“多路径融合模式”对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的具体路径
海南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政府对重点产业的主导与扶持”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力度不够,在“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和“高科技带动”两个方面更是海南的软肋,问题更加突出。所以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单靠单路径模式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多管齐下,借鉴世界历史上各种成功模式中合理的元素,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其具体路径是:第一,海南应在农垦、矿产资源配置、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业准入等方面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实施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第二,政府应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并以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主要工具,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有效干预,在选择和扶持战略性产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海南应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经济特区政策,大力吸引PDI,特别欧美发达国家的FDI,同时积极拓展岛外市场。通过经营管理好洋浦保税港区,实施“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从“点”(洋浦)和“线”(旅游产业)两方面积累经验,在不远的将来将海南建设成为自由贸易区。第四,海南应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原理,依靠大陆教育市场,实施教育产业化战略,将海南办成“大学岛”,以此为基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达到“高科技带动”目的。关于“多路径融合模式”的具体实施,我们将会有后续研究成果,在此不详述。
辩证地看,以上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四条具体路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或者说。四条路径中的每一条路径都可以影响其他三条路径,而且它也受其他另外三条路径的影响,即它们是相互融合的。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旅游岛”这一国家级产业发展战略是海南产业结构优化一次机遇。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或放松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高级生产要素匮乏和市场狭小严格约束。
五、主要结论
本文按照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约束条件、约束条件导致海南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导致海南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不确定性的背景,对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多路径融合模式”作出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虽然海南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也较为充足,但是目前海南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高级生产要素匮乏约束。从需求因素来说,海南人口数量少,加上对内需重视不够,市场狭小。由于海南市场狭小,岛内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无法自行消化,市场主要在岛外。可见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的严格制约着海南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高级生产要素匮乏以及市场狭小,导致海南产业结构劣化,产业结构劣化包括畸形化(或不合理化)和低级化,畸形化寓于低级化之中。
第三,海南产业结构畸形化和低级化导致三次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的不确定性。海南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的离散系数均大大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一产业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第四,海南产业结构优化依靠单路径模式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多管齐下,借鉴世界历史上各种成功模式中合理的元素,实施“多路径融合模式”,具体包括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对外开放、高科技带动等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