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古时诗是歌,歌也是诗;今时诗不是歌,歌仍为诗。诗和音乐在古时本为一体,经过不断的演变成彼此独立的艺术领域。但诗与音乐还有着联系,《当你老了》这首歌,它的歌词内容便是一首诗。诗与音乐都是以声音为材料,节奏为命脉的艺术形式。诗与歌的结合对两种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 音乐 相似性 具体结合 意义
诗歌即诗与歌的结合,诗可为歌,歌词也可为诗,诗与音乐两种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一家。它们都是与原始的劳动相伴而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分分合合,但始终有着万千联系。诗三百可入乐,亡后有骚、赋,骚赋不便入乐便出现了古乐府,之后到唐朝又生发出新乐府,宋有小词,元有曲。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有诗与音乐相结合的痕迹。
一.诗与音乐的相似性
诗的词句有如音乐般的优美,音乐中的歌词又是充满了文学韵味,音乐中包含着诗,诗中蕴藏着音乐,两者相互连接渗透。诗与音乐之所以能够默契的合二为一,是由于两种艺术之中有共通性。
第一,两种艺术都是以声音为材料的艺术,不同于绘画的线条,建筑的几何图形。音乐与诗都是通过声音来建构本身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材料就是声音”,只有通过声音音乐才得以形成,而对于诗来说,在早起的文学产生过程中也是通过讲故事等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而在当代诗歌虽多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但诗歌还是多以朗诵的方式为主。
第二,音乐与诗都是以节奏为命脉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原来都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诗歌的朗朗上口正是由于它的内部有节奏的起伏,在沈约的“四声八病”规范了诗歌的写作方法之后,诗歌便更加讲究用字的声调与节奏的变化。
第三,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诗与音乐定为是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上绵延的艺术。不同于在空间上排列的建筑、绘画与雕塑,它们是空间的艺术,可以在空间分布上一目了然,而时间的艺术是在这一刻来,在另一刻已经过去,它在永恒的时间中不断的流逝,因此要使得不被遗忘,便要求此种艺术有节拍整齐和平衡对称,音乐和诗歌便是如此。
第四,诗歌和音乐都给欣赏者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的空間。正是由于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不同于空间的艺术可以让欣赏者直观的看到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和诗歌,我们看不到它们真实的样子,音乐中谱写的世界不会直接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而是通过悦耳的旋律节奏,以声音的方式来传送到耳畔,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中的所传达情感的喜怒和世界的多彩,对于不同的欣赏者所想象的场景是不同的。
二.我国古代诗与音乐结合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诗与歌是结合而存在的,早在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诗与歌与舞便是一个整体,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三者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诗与歌仍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先秦的《诗经》、乐府诗以及宋词元曲,无不证明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
1.诗、乐、舞合一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诗、乐、舞三者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分开来。早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力量一致便有了节奏的律动,肢体的扭动成为后来的舞,石器的打击便是后来的音乐,喉咙的发出的声音则是诗歌。
2.依词谱乐时期。依词谱乐时期先有诗,后谱成歌。文人创作出来的诗或者从民间采来的谣,再经整理由专门的从事音乐的部门谱成曲来演唱,即“声出于言”,先词后曲。《诗经》最初的形式便是民间的歌谣,可入乐。经过整理之后,又把部分诗重新谱乐进行歌唱。并把其按乐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之所以能够配乐演唱是其中的诗句大多是有韵律和节奏,适合入乐。《诗经》中的诗歌有叠句,如“硕鼠硕鼠”;有重复如《关雎》;有重章如《采葛》等。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的新乐府“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此时的歌曲,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
3.倚声填词时期。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是诗与歌结合中倚声填词时期,即“言出于声”。不同于依声谱曲时期的先有词再谱曲,倚声填词是先有曲,再根据曲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于是在词中出现了许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卜算子、渔家傲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而同一词牌的词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韵律相同。元杂剧的盛行则是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者不仅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对话,同时也要配上歌唱的曲调和相应的动作。元曲较之于宋词更加灵活,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对应,中间也有掺杂俚语。还可以根据词表现内容的多少,组织多个曲合为组曲。在元曲中,诗是曲的内容,曲是诗的形式。
三.“诗”与“歌”结合的意义
“诗”与“歌”从它们的诞生之日起便是相结合的,随着人类大脑思维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两者逐渐分离并形成两个独立的艺术领域。即使两者已然独立,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所代表的文学领域与“歌”所代表的音乐领域相结合使得诗有着音乐的优美旋律,歌有着文学般的韵味。同时也扩大了文学的领域,打破了文学原有的界限,给文学的含义增加了新的内涵。
(作者介绍:朱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诗 音乐 相似性 具体结合 意义
诗歌即诗与歌的结合,诗可为歌,歌词也可为诗,诗与音乐两种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一家。它们都是与原始的劳动相伴而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分分合合,但始终有着万千联系。诗三百可入乐,亡后有骚、赋,骚赋不便入乐便出现了古乐府,之后到唐朝又生发出新乐府,宋有小词,元有曲。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有诗与音乐相结合的痕迹。
一.诗与音乐的相似性
诗的词句有如音乐般的优美,音乐中的歌词又是充满了文学韵味,音乐中包含着诗,诗中蕴藏着音乐,两者相互连接渗透。诗与音乐之所以能够默契的合二为一,是由于两种艺术之中有共通性。
第一,两种艺术都是以声音为材料的艺术,不同于绘画的线条,建筑的几何图形。音乐与诗都是通过声音来建构本身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材料就是声音”,只有通过声音音乐才得以形成,而对于诗来说,在早起的文学产生过程中也是通过讲故事等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而在当代诗歌虽多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但诗歌还是多以朗诵的方式为主。
第二,音乐与诗都是以节奏为命脉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原来都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诗歌的朗朗上口正是由于它的内部有节奏的起伏,在沈约的“四声八病”规范了诗歌的写作方法之后,诗歌便更加讲究用字的声调与节奏的变化。
第三,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诗与音乐定为是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上绵延的艺术。不同于在空间上排列的建筑、绘画与雕塑,它们是空间的艺术,可以在空间分布上一目了然,而时间的艺术是在这一刻来,在另一刻已经过去,它在永恒的时间中不断的流逝,因此要使得不被遗忘,便要求此种艺术有节拍整齐和平衡对称,音乐和诗歌便是如此。
第四,诗歌和音乐都给欣赏者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的空間。正是由于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不同于空间的艺术可以让欣赏者直观的看到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和诗歌,我们看不到它们真实的样子,音乐中谱写的世界不会直接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而是通过悦耳的旋律节奏,以声音的方式来传送到耳畔,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中的所传达情感的喜怒和世界的多彩,对于不同的欣赏者所想象的场景是不同的。
二.我国古代诗与音乐结合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诗与歌是结合而存在的,早在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诗与歌与舞便是一个整体,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三者逐渐分开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诗与歌仍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先秦的《诗经》、乐府诗以及宋词元曲,无不证明诗与歌的联系一直延续。
1.诗、乐、舞合一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诗、乐、舞三者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分开来。早期的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力量一致便有了节奏的律动,肢体的扭动成为后来的舞,石器的打击便是后来的音乐,喉咙的发出的声音则是诗歌。
2.依词谱乐时期。依词谱乐时期先有诗,后谱成歌。文人创作出来的诗或者从民间采来的谣,再经整理由专门的从事音乐的部门谱成曲来演唱,即“声出于言”,先词后曲。《诗经》最初的形式便是民间的歌谣,可入乐。经过整理之后,又把部分诗重新谱乐进行歌唱。并把其按乐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之所以能够配乐演唱是其中的诗句大多是有韵律和节奏,适合入乐。《诗经》中的诗歌有叠句,如“硕鼠硕鼠”;有重复如《关雎》;有重章如《采葛》等。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的新乐府“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此时的歌曲,由文人诗中选取精品来入曲。
3.倚声填词时期。自唐五代起至北宋初期以及元代是诗与歌结合中倚声填词时期,即“言出于声”。不同于依声谱曲时期的先有词再谱曲,倚声填词是先有曲,再根据曲的韵律来填上适当的词。于是在词中出现了许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卜算子、渔家傲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韵律,而同一词牌的词尽管内容不同但是韵律相同。元杂剧的盛行则是回归了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者不仅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对话,同时也要配上歌唱的曲调和相应的动作。元曲较之于宋词更加灵活,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对应,中间也有掺杂俚语。还可以根据词表现内容的多少,组织多个曲合为组曲。在元曲中,诗是曲的内容,曲是诗的形式。
三.“诗”与“歌”结合的意义
“诗”与“歌”从它们的诞生之日起便是相结合的,随着人类大脑思维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两者逐渐分离并形成两个独立的艺术领域。即使两者已然独立,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所代表的文学领域与“歌”所代表的音乐领域相结合使得诗有着音乐的优美旋律,歌有着文学般的韵味。同时也扩大了文学的领域,打破了文学原有的界限,给文学的含义增加了新的内涵。
(作者介绍:朱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