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教材中,渗透着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历时课堂教学与爱国主义的结合,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明确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以下教育的内容: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爱国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的教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奋进精神的教育;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教育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人的崇敬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使学生了解我国100多年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惨痛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共和国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共和国的辉煌成就和国情,从而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培养学生“四有”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世界史的教育,使学生放眼世界,培养其国际主义精神。
二、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发挥教师情感教学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态度和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思想起着良好的催化作用。教师对古老中国文明的赞赏,对历史人物表现的爱与憎、颂扬与蔑视等真情实感,能够缩短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缩短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挖掘历史教材本身的德育教育内容。教材本身就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壮观的历史画卷;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图片投影片断、录像、录音、唱片等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文字、符号、图形、音响、银屏形象等信号手段,向学生显示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语言情感等;增加学生可以阅读的原始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搜集整理名人传记、趣闻史事及诗、词、对联、评论等有关历史方面的资料,学生在积累史料的同料,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合理使用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本省、本地区的历史倍感亲切,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和家乡新时期巨大成就的介绍,从而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搞好历史课外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每授完一个阶段的历史课,针对教材中学习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演讲比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大多争强好胜,不甘落于人后,所以学生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然在课后千方百计地搜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史料史实,并加以研究。经过这样一番活动,他们对故事必然了然于胸,通过这一活动,可一举三得:首先是补充了教材的不足,增强了教材内容的形象性、具体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其次,可以使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上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树立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再次,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这种方法必须针对教学内容,限定在与教材有关的人物事件范围内,否则效果只能是单方面的。
(2)结合教材,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这类活动最好邀请校外的老红军、老八路战士、战斗英雄、模范人物等主讲,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时期的战火和风风雨雨。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史。他们一定会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这要比由教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报告开始前,应先向学生介绍主讲人的简单经历和报告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报告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点明报告效果。通过主讲人的报告,可以大量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而且报告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听报告中可以真实在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寓教于乐,把课外教学放在爱国主义教育娱乐性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掌握水平。目前,许多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经常放映一些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影片,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影片的故事内容,学生根本没有经历过,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学生会为凑热闹而看电影,根本不会与影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使这种教育方法流于形成,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这种方式不宜过多组织进行,适可而止,如果次数频繁,不仅会造成时间上的紧张,而且会使学生心系电影,影响课堂教学。
(4)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历史课的现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现场操作、现场实践,历史现场教学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观游览历史名胜古迹。不少学校所在地或附近,都有一处两处历史古迹可寻,教师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游览、参观活动,让学生面对历史实物,结合课本知识和当地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明确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中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以下教育的内容: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爱国主义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和优良品德的教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奋进精神的教育;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教育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先人的崇敬并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使学生了解我国100多年备受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惨痛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共和国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共和国的辉煌成就和国情,从而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培养学生“四有”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世界史的教育,使学生放眼世界,培养其国际主义精神。
二、历史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发挥教师情感教学的主导作用。历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态度和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思想起着良好的催化作用。教师对古老中国文明的赞赏,对历史人物表现的爱与憎、颂扬与蔑视等真情实感,能够缩短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缩短师生情感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产生情感共鸣;深刻挖掘历史教材本身的德育教育内容。教材本身就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壮观的历史画卷;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图片投影片断、录像、录音、唱片等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通过文字、符号、图形、音响、银屏形象等信号手段,向学生显示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语言情感等;增加学生可以阅读的原始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搜集整理名人传记、趣闻史事及诗、词、对联、评论等有关历史方面的资料,学生在积累史料的同料,能够接受思想教育;合理使用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是历史课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对本省、本地区的历史倍感亲切,通过对家乡历史的回顾和家乡新时期巨大成就的介绍,从而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搞好历史课外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每授完一个阶段的历史课,针对教材中学习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演讲比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大多争强好胜,不甘落于人后,所以学生们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然在课后千方百计地搜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史料史实,并加以研究。经过这样一番活动,他们对故事必然了然于胸,通过这一活动,可一举三得:首先是补充了教材的不足,增强了教材内容的形象性、具体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利于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其次,可以使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上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树立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再次,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这种方法必须针对教学内容,限定在与教材有关的人物事件范围内,否则效果只能是单方面的。
(2)结合教材,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这类活动最好邀请校外的老红军、老八路战士、战斗英雄、模范人物等主讲,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时期的战火和风风雨雨。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史。他们一定会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这要比由教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报告开始前,应先向学生介绍主讲人的简单经历和报告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报告后,教师要及时总结,点明报告效果。通过主讲人的报告,可以大量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而且报告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听报告中可以真实在感受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3)寓教于乐,把课外教学放在爱国主义教育娱乐性活动中进行,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的掌握水平。目前,许多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经常放映一些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影片,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影片的故事内容,学生根本没有经历过,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和引导,学生会为凑热闹而看电影,根本不会与影片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使这种教育方法流于形成,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这种方式不宜过多组织进行,适可而止,如果次数频繁,不仅会造成时间上的紧张,而且会使学生心系电影,影响课堂教学。
(4)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历史课的现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现场操作、现场实践,历史现场教学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观游览历史名胜古迹。不少学校所在地或附近,都有一处两处历史古迹可寻,教师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游览、参观活动,让学生面对历史实物,结合课本知识和当地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