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课程理念早已深入教师的心头。如果你采访任何一位课改一线的老师,他们都会说得头头是道。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可真谓“百家讲坛”,各唱各的调,有的倡导“诗意语文”,有的讲究“主题教学”,有的强调“细节处理”……但我想,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都是“课堂有效性”,需要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什么是“有效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想就四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解读教材有效吗?解读教材应该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础环节。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仔细研读教材,甚至于将教材“错解”、“误解”,那么,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可能就是不正确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怎能谈得上有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当有老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一课时,那位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联想到我们有些老师平时的备课,很多时候拿本书就走进课堂,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上课。你倒是“跟着感觉走”了,可我们的学生呢?只能从你自己的感觉中找他们的感觉了。还有些教师,对于教材,也仅仅是看看参考书,甚至于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谈得上有效呢?要想在课堂上不至于出现自己还没弄清的问题,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有效,就要认真地解读教材,就要根据学情精心地预设教案。钻进去,才能展开来。这样,我们才能够到达有效课堂的彼岸。那怎样解读呢?只说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教师要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乃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语言,教师都要了熟于胸。
二、教师的语言有效吗?课堂的有效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过多地说一些题外话,不仅大大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主次不分的印象。尤其是语文教师,如果课堂用语没有文学性,缺乏语文味,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升,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很多教师每次观摩名师的课,无不被名师的课堂语言而折服。这些大师的语言,要么诙谐幽默,要么词藻华丽,要么对仗工整,要么平实却有味。拥有这些精彩语言的背后,是大师们“一辈子的备课”,是大师们“一辈子的读书”。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用各种书籍装点自己的生活,装点自己的生命:专业理论书,可以强化我们工作的技巧;巨著文学书,可以丰厚我们文化的底蕴;休闲娱乐书,可以放松我们疲惫的身心,让我们与时代接轨;校园小说书,可以让我们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进而走进孩子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精心组织,富有情趣、优美,饱含着浓浓的语文味。即便没有大师语言的精彩,我们也要注意使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或者尽量美化自己的语言。并且要注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否则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我们的学生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能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于这无形中受到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的学习有效吗?尽管现在很多的课堂语言非常精彩,尽管很多的课堂教师激情澎湃,,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课堂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那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吗?脱离了教师的牵引,学生还能独立学习吗?其实,这恰恰就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是啊,只有学生的学习有效了,课堂才真正有效。比如,教师的讲解绝不能侵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时间,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要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课堂上多多设计自学、合作学习的环节,把学习的时间、把交流的时间、把说话的时间统统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当堂巩固学生自学的效果”,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策略。
四、布置的作业有效吗?如果你看到身边的老师又在大动肝火,或者唉声叹气了,不用说,基本上又是因为班里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了。说到作业,不仅老师心烦,学生更是怨声载道。嘴上不敢说,内心排斥得很。其實,语文老师也知道,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大量地阅读,在于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光机械的抄抄写写,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见得就能提高多少。既然深知这个道理,那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舍得丢弃一些作用不大的作业,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业。(单位:新疆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中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下面,我想就四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解读教材有效吗?解读教材应该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础环节。试想,如果教师没有仔细研读教材,甚至于将教材“错解”、“误解”,那么,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可能就是不正确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怎能谈得上有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当有老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一课时,那位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联想到我们有些老师平时的备课,很多时候拿本书就走进课堂,完全凭着自己的感觉上课。你倒是“跟着感觉走”了,可我们的学生呢?只能从你自己的感觉中找他们的感觉了。还有些教师,对于教材,也仅仅是看看参考书,甚至于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谈得上有效呢?要想在课堂上不至于出现自己还没弄清的问题,要想让自己的课堂有效,就要认真地解读教材,就要根据学情精心地预设教案。钻进去,才能展开来。这样,我们才能够到达有效课堂的彼岸。那怎样解读呢?只说一点,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教师要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乃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语言,教师都要了熟于胸。
二、教师的语言有效吗?课堂的有效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过多地说一些题外话,不仅大大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主次不分的印象。尤其是语文教师,如果课堂用语没有文学性,缺乏语文味,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升,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很多教师每次观摩名师的课,无不被名师的课堂语言而折服。这些大师的语言,要么诙谐幽默,要么词藻华丽,要么对仗工整,要么平实却有味。拥有这些精彩语言的背后,是大师们“一辈子的备课”,是大师们“一辈子的读书”。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用各种书籍装点自己的生活,装点自己的生命:专业理论书,可以强化我们工作的技巧;巨著文学书,可以丰厚我们文化的底蕴;休闲娱乐书,可以放松我们疲惫的身心,让我们与时代接轨;校园小说书,可以让我们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进而走进孩子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精心组织,富有情趣、优美,饱含着浓浓的语文味。即便没有大师语言的精彩,我们也要注意使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或者尽量美化自己的语言。并且要注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否则语言再美,学生也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我们的学生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能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于这无形中受到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的学习有效吗?尽管现在很多的课堂语言非常精彩,尽管很多的课堂教师激情澎湃,,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课堂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走”。那学生的学习真正有效吗?脱离了教师的牵引,学生还能独立学习吗?其实,这恰恰就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是啊,只有学生的学习有效了,课堂才真正有效。比如,教师的讲解绝不能侵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时间,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要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方法;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课堂上多多设计自学、合作学习的环节,把学习的时间、把交流的时间、把说话的时间统统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当堂巩固学生自学的效果”,才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策略。
四、布置的作业有效吗?如果你看到身边的老师又在大动肝火,或者唉声叹气了,不用说,基本上又是因为班里的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了。说到作业,不仅老师心烦,学生更是怨声载道。嘴上不敢说,内心排斥得很。其實,语文老师也知道,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大量地阅读,在于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光机械的抄抄写写,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见得就能提高多少。既然深知这个道理,那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舍得丢弃一些作用不大的作业,设计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作业。(单位:新疆新源县喀拉布拉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