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水流深,2014年注定是一个嬗变之年。
经济动能变轨之阵痛,改革变局下之利益博弈,实体经济“钱荒”与虚拟经济“钱多”之纠结,新旧矛盾与风险之胶着叠加,凸显了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不同寻常。而不久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亦赋予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新的内涵。
12月10日,被视为经济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
其“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之意,意味着多年来以“GDP论英雄”的宏观理念将扭转,而决定经济增长动能切换,经济结构转型的改革则成为“贯穿于经济社会各个环节”的主角。
会议还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仍没有缓解。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和官员表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投资回报率逐年递减,决策当局与市场已达成共识,均寄望于速度与质量切换。明年如果经济转型提速,改革落实到位,嬗变之年则预示着新动能支撑下的经济增长新一季的开始。为此,一些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在新一季增长中寻找到了投资商机。
不过,改革的曙光,犹如初生的太阳,在冲破“黑暗”的一刻,尽管光明乍现,但同时亦可以体味到冲破阻力的艰难和决绝。2014年,是改革落實的关键之年,“改革路线图”推进之成败决定着未来中国经济的方向。
会议强调,要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年落实至关重要。随着预算约束硬起来,中央地方事权财权的划分等一系列改革的落实,可能冲击到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经济出现困难。也不排除地方债出现危机,坏账、违约在局部暴露出来。
注重质量,稳中求进
近期,一些政策出台清晰勾勒出决策层未来的宏观调控意图。
12月10日,中组部下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通知,解除了干部“唯GDP”的政绩枷锁,以往“新官不理旧账”“一任一张新蓝图”的现象将被扼制,比经济总量变成了比增长质量。这一通知的作用,大于过往“约谈”地方官的宏观调控手段。
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部署明年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研究建立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按规定,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各地都要因此削减污染重化工企业,因此,2014年各地普遍下调GDP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审计署即将公布地方债规模摸底结果,或意味着2014年地方融资平台的转圜余地有限,大规模基建投资难以为继。
陆续出台的措施,算是明年宏观调控思路的预热,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开始真正意义上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关键一年。
尽管明年“两会”期间才会公布具体的增长指标,但“稳中求进”成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题中之意。
所谓“稳”,即延续了2013年的宏观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所谓“进”则是在各项改革中发掘新的增长动能,逐步释放改革红利,使经济从依靠投资拉动的传统模式,调整为依赖消费等新要素支撑的轨道上来。
巴克莱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对《财经》记者表示,明年经济增速可能维持2013年7.5%的经济增长和3.5%的通胀目标。政府将工作重心转向促进改革,维持而不是改变这些目标将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经济信息绿皮书”,中金公司、野村证券等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均预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将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在7%。2011年度经济目标是8%,2012年、2013年均为7.5%。
多位专家均认为,明年GDP增长目标定调在7.2%左右的可能性极大。这一定盘的微妙之处在于,它既体现了稳增长的基调不变,又透露出淡化增速、力求经济质量的雄心。
据悉,这一数据亦考虑了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和改革攻坚克难期等综合因素。
接受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表示,2014年堪称中国经济的拐点年。表面上,中国经济还在强劲增长,但背后是传统模式的强弩之末。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十年有余,这一漫长的转型过程将在明年显现效果。同时,挣扎已久的增长模式所掩盖的问题也会更清晰呈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近期的报告称,2014年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该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解释,历来改革都是大破大立,因此改革都会有短期创造性的破坏效应,所以短期拉低效应明显。因此,谈改革红利必须要有耐心。陈兴动也意识到改革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改革节奏,以防伤及宏观”。
野村证券公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对《财经》记者表示,清理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部分行业或产品的价格管制放开,都会给经济带来短期压力。
高盛、瑞银等机构对明年增速则持乐观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将推动经济较快增长。高盛稍早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达7.7%、7.8%和7.8%。而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预测,2014年GDP增速将从今年的7.6%小幅回升至7.8%。相较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预计经济增长4.5%来说,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 近日,2013年11月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出口增长速度超乎意料。11月消费增长同比升0.7个百分点至13.7%,尤显强劲。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官方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这一重要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已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多数专家分析,这显示经济平稳增长态势已初步确立,年初设定的7.5%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风险之虞,改革之遇
在许多熟悉中国改革历程的人看来,2014年又将是最艰难的一年。内外风险杂糅、各种矛盾叠加,考验决策当局在推进改革落实与宏观调控之间协调的能力。
在2013年,中国延续多年的经济模式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近日发布的蓝皮书指出,2012年基建投资增长速度仅为13.7%,而2013年前七个月达到了23.9%,预计全年为23%,2013年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增长仍主要靠地产和基建投资。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教授近日表示:“大企业有钱无投资机会,投下去多是重复建设,小企业想投无正常融资渠道,因此,投资只能是地方政府唱主角。”这样的投资模式明年有待改善。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房地产,三者之间的“泡沫”游戏一直在上演,其风险也许在明年逐渐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今年以来,央行期待挤压三者循环之中滋生的泡沫,采取了“去杠杆”新政。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资金利率不断高企,尤其是近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Shibor利率以及AAA级债券收益率都达到历史高位,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上移。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其局部风险不断凸显。
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也得以被打压。加之国务院提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市场人士预期2014年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在三四线城市局部刺破。可以预见,房地产市场降温又会给平台公司带来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违约风险上升的冲击。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和影子银行体系也在膨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方星海在“《财经》年会2014”上表示,也许明年某个时候,一两家中小型银行发生倒闭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做好风险预案,及时处置了,不会扩散到整个系统中。如果处置不当,恐怕会一下子扩散开来,形成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到改革的落实。
今年以来,银监会明显强化了对银行间市场风险的管控,连续推出8号、9号、10号文,希望在银行理财、同业业务及地方融资平台三方入手,对银行间的杠杆化操作予以监管。
不过,有学者担心,随着央行“去杠杆”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整体利率中枢将面临长期上升趋势。在“挤泡沫”期间累及实体经济。四川乐山一家矿业企业的王姓董事长说,今年下半年,融资成本远高于毛利率,别说融资没渠道,有也融不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告诉《财经》记者,中国揪心的困局是实体经济“钱荒”,虚拟经济“钱多”,货币政策操作转圜空间有限。如果货币政策偏紧,将伤及实体经济;如果反之,则虚拟经济泡沫将吹大。目前M2总量已经很大,只是基础货币量偏紧。说明货币越来越短期化运作,周转速率越来越快,背后不是企业活力的反映而是“钱生钱”的游戏风险凸显。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第三届“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表示,明年银行业监管的一大任务就是“两防”:防资金“脱实向虚”的风险;防“长”资产与“短”行为错配导致的经济泡沫。引导虚拟经济中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支持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
尽管目前看通胀数据不高、经济增长平稳,但实质上通胀预期值很高,经济下滑的担忧也一直承压。刘伟教授表示,“2008年反危机造成货币超发,M2与GDP比值过高,过多流动性充斥的代价越是在危机时期,表现的时滞越长,时间越长,越感到时节点要到来了。”
他认为由成本和需求叠加推动的通胀压力,明年值得关注。“担心的不是通胀数据本身,而是背后潜在的因素引发风险。”11月CPI同比上涨3%,这是连续三个月超3%。
孙立坚说,美联储在2014年下半年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是大概率事件,即使QE不退出,而是采取减少购买国债的行动,这一举动也会被市场放大,导致资金流向美国市场,给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带来动荡,并使得中国有输入性通胀之虞。中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呈逐步开放趋势,因此汇率将因此剧烈波动。
孙立坚说,中长期,决策层要寻找对峙全球“低利率时代”和QE退出的应对之策。中国“明年将依然面临人民币升值、外汇占款激增等棘手問题”。
孙立坚认为,2014年恰恰是中国改革新元年。如果经济结构开始进入调整通道,失衡因素减缓,那么中国实体经济的活力爆发出来,将分享世界资本充裕的盛宴;反之,中国经济则被全球资本的洪流冲垮。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驻中国经济学家卜安德提醒,生产率增长持续疲软,企业债务不断上升,产能过剩痼疾难以消除,房地产投资空间有限,这些都是明年需要化解的风险。
“最直接的潜在风险,是金融市场的动荡。银行资产的质量在不断恶化,整个经济的资本回报率已经下降到近几十年来最低点。银行、信托以及影子金融机构间的复杂关联,导致难于确定负债风险究竟存于何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金融领域潜在的政策得失。”卜安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的风险主要在于增长缺乏动力。”
经济增长新动力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11月零售额同比增长13.7%,创去年12月以来最快增速,这意味着消费动力在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减速迹象之际开始增强。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也将使居民消费巨大潜力得以释放。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改革,亦将惠及农民的消费。
可以预见,迫于新考评机制的压力,改善民生、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会成为地方政府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扭转将激发消费型投资的机会。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称,商务部对今后一个阶段居民消费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一批新的消费热点正逐步形成。
从消费方式看,近年来网络消费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据专家预计,2013年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将达到1.8万亿元,2015年将超过3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逐步进入成熟平稳增长期。
从消费结构看,目前中国服务业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差10个百分点以上,相对于产品供给过剩,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新兴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家政服务、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服务消费仍将有较大增长空间。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型家电、节能型汽车、环保家居建材增长迅速。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也看好消费带来的商机。他认为,中国的消费需求最起码在未来5年-8年內一定会有14%、15%的增长,有品牌的消费和服务的增长一定会超过平均水平的14%,比如16%、17%。他还认为,投资机会在于即将到来的服务业的爆炸式增长。
不过,余永定说,鼓励消费,不是鼓励大众购买LV包,而是引导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型消费,比如教育、培训、提高智力水平等。
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不振。投资意愿进入“冬眠期”。但近期一些企业觉得随着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制度改革,新的商机正在出现。
陈兴动表示,源于改革,新制度革命或者新技术革命会迎来新一轮创业潮。以往被抑制的创业精神将被调动起来。“投资渠道放开,鼓励创业,中国将迎来继1993年、1994年之后新的创业高潮。”
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明年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将是个机会。“银发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必将释放银发红利。诸如医疗服务、养老地产、养老机构服务等将成为未来五年最值得投资的领域。”
多数机构和经济学家判断,明年值得关注的主题投资包括:环保、新型城镇化、养老服务、信息消费、新移动应用,以及创新技术带来的高端设备等。
值得关注的是,三中全会确立的简化投资审批和商业注册手续,允许私营部门更多地参与医疗保健行业,允许成立民营银行,私营企业的投资渠道放宽等多项政策,将有望在2014年使非公经济的巨大潜力得到释放。
减税、放松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以及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创新试验,通过一系列手段,激活实体经济的活力。或许可以创新的活力支撑经济景气回升。
不过,实现动力切换,需要韧性和决心。余永定说,改革不是变戏法,第一改革究竟改得怎么样?第二改革变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需要很长时间。新一届领导集体能否成功应对和驾驭各种国内挑战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