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修正复合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监测及其在湖北省的应用

来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的准确监测和综合评估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干旱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多因性和复杂性,综合考虑降水、气温、蒸散发和地表含水量等多个干旱因子构建了修正复合干旱指数(Modified Composite Drought Index,MCDI),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对该指数进行计算和验证.通过与广泛应用的单/多变量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综合气象指数(Composite Index,CI)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干旱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结合湖北省干旱事件的历史记录进一步对比发现,MCDI较SPI和CI的监测干旱事件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3.3%和50%,且MCDI能更精确地监测到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更符合实际旱情.MCDI指数的提出为综合评估区域性干旱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其他文献
探索城市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规律对实现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综合运用脱钩发展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城市紧凑度和碳排放强度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2005~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UC指数以及各类功能紧凑度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市区仍存有较大提升空间;(2)研究期长株潭城市群CEI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各市区CEI值变化速率略有差异;总体来看大致可划分为高碳排放(2005~2007年)、持续减排(2008~ 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重构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空间格局,对其空间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研究能够为区域形成科学、有序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提供支撑.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使用长三角地区40年不透水面数据对41个地级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表明:(1)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空间不均衡性逐渐凸显,高扩展强度区演化具有空间交替性,并逐渐在长江沿线城市和
为了解太湖流域平水期水生态功能分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5月对太湖流域201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 表明,浮游动物共检出122种,隶属于3类49属,以轮虫类和枝角类种类数居多.Ⅰ、Ⅱ、Ⅲ和Ⅳ级区都以轮虫类丰度居多.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E)均在Ⅰ级区最大,分别为2.28、0.84和0.47.共检出19种优势种,其中富营养指示物种占60%.Ⅱ级区的优势种最多,其中螺形龟甲轮虫无脊变种和角突臂尾轮虫是最优势种,影
沉积物的活动性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海底沉积物处于运动状态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长江是流域建坝蓄水拦沙导致入海沉积物通量锐减的典型案例.在此背景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沉积物活动性不仅关系到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地貌演化,还影响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海岸稳定性.基于2019年3月和10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箱式样沉积物样品,以及2019年7月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前缘区获得的水动力观测资料,使用临界起动剪切力测量仪(CSM)测量沉积物临界起动剪切应力、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长江水下三角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探索传统村落集聚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促进传统村落及其集聚地保护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传统村落集聚地雷山县西江镇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研究典型传统村落集聚地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1)研究区2000~2017年高强度土地利用呈现倍增,由2000年的22.59%增加到2017年的47.63%;空间上,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呈现出“村寨中心指向性”和“道路
叶面积指数作为陆地生态过程的重要参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区域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5A2H/LAI遥感数据集,利用Theil-Sen media斜率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及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根据气象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DEM数据,重点分析了横断山区植被LA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 表明:(1)2001~2018年横断山区植被LAI均值为1.22,空间上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分布特征;(2)横断山区植被LAI受地形影
基于空间数据,对中国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定性、定量地讨论了两者关系及省际不公平性.结果 表明:我国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中东部为高值主要分布区;1970~2015年,全国PM2.5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间略有波动;1998~2016年,全国PM2.5浓度整体上波动上升,相对于排放强度,其波动幅度较大;在不同时间段,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年均变化具有较大差异;1998~2012年,PM2.5排放强度和浓度在省级空间上具有明显相关性;
根据2016~2018年任河上游4次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对该地区的鱼类物种组成、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和群聚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18个调查样点共采集鱼类36种,其中土著鱼类34种,外来鱼类2种.34种土著鱼类隶属于3目9科30属,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1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有汉水扁尾薄鳅(Leptobotia hansuiensis)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2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为探究影响通江湖泊-洞庭湖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对洞庭湖3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 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1属157种,其中4月(105种)和10月(120种)的物种数分别占本次调查总物种数的66.9%、76.4%.调查期间洞庭湖浮游植物主要优势门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群落结构由4月的硅藻型转变成10月的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平均丰度4月(19.O× 104 cells/L)和10月(18.7× 104 cel
全球变暖及人为活动加速影响下,重金属对湿地生态系统反硝化(Den)的影响研究备受关注,但目前有关不同覆被类型下低剂量重金属的效应评估还很不充分.以崇明东滩湿地为例,采集光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覆被下的土壤样品,外源添加不同剂量(0、0.05、0.1、0.3、0.5、1.0、3.0和5.0 mg·kg-1)的Cd,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观测土壤Den速率的变化.结果 表明:芦苇覆被下土壤Den速率(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