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时间岔道入场的故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凸凹
  又名凸凹,原名魏平。诗人、小说家、编剧。198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出版有长篇小说《大三线》、《甑子场》、诗歌《桃果上的树》、随笔《花蕊中的古驿》、批评札记《字篓里的词屑》等书二十余部。编剧有30集电视连续剧《滚滚血脉》。现居成都龙泉驿。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产生联系……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现在宋书——两次都出现在故事里……客家人奔徙到成都平原后,发现好水好土皆被捷足先登者占了,只好移师成都东山开荒拓土,落担为家。就这样,成都东山成了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国”,而甑子场则成了这个“岛国”的“首都”。
  龙泉山脉与龙门山脉夹持的那块坝子叫成都平原。成都去往重庆的那条成形于汉代、打通蜀文化与巴文化关节的官马大道叫东大路。东大路北支道穿过成都平原,与龙泉山脉的交割线形成的那个叠汇点,就是甑子场。
  进洛带古镇,一抬头,就瞅见了蜀地耄儒流沙河先生题写在镇门牌坊上的正大、清丽而硬扎的仨字:甑子场。
  入场的路径很多。首先,让我们沿着历史的线路入场,虽然这个向度上的时间荆棘丛生、雾幕重重、岔道密布……
  “洛带”一名的由来跟好些乡场一样,甑子场确切的始建年代无考。
  依从民间口耳相传的说法,甑子场的历史与来处貌似可上溯到蜀汉时期,直接与蜀相诸葛亮和蜀后主刘禅产生联系。说法有二:一为诸葛亮在此兴市而成,其址名“万福街”;一为蜀国皇家后花园,有“天子应”、“滚龙坡”古地名和相应故事为佐证。
  梳理甑子场由来的时间简史,还可抽丝剥茧,从镇名“洛带”的由来入手。镇名由来有三 :一说是阿斗(刘禅)在此地八角井逗鱼玩耍时,不慎将玉带落入井中而得镇名“落带”,后易名为“洛带 ”。
  又说是因自古就有一条名“洛溪”的河,如七色彩带般环绕场镇而具名。甑子场背砥龙泉山脉之三峨山而居,身邻洛溪而卧。大儒王叔岷支持这一说法,他说:“镇右一弯绿水,水名洛溪,形如带,故镇名洛带,俗称落带镇……”
  再说就说到地下了。据龙泉驿区文物专家薛登先生的田野考察,此地为蜀汉军队的牧马草场,且伴以一座由丞相诸葛亮亲自布局、督建的国家皮带加工厂。因古时称皮带为“洛带”,故有“洛带”之名。刨开甑子场地表,也许一两尺,可看见时间那头的草迹、散乱的马鞍、腐烂的皮带。乾隆本《简州志》和咸丰本《重修简州志》,以及民国十六年本《简阳县志》大致是认同这一说法的,说洛带因“相传武候洛带于此”而得名。一个真相获得了田野考察与史籍文字的互证。
  两则唐宋笔记
  一位褚姓女子
  遍查古书,“洛带”两字,首次出现在唐书,再次出现在宋书——两次都出现在故事里。
  唐代记叙的故事,说的是武则天时期,洛带一位姓牟的下力人。一天,他在洛带集市上干活,被一少年道士看见,问他愿把自己的衣担送入成都否,牟不问力钱,只欣然答应。挑到成都大东市北街时,见才中午,少年决定不歇,继续走。挑行至青城山门时,天色已晚,依然继续走。入林中小屋,天已尽黑。牟遂采掇野菜,点火,煮来与少年吃了。少年不想牟夜宿此间,力钱也不给,只送牟一本小册子,其上有一生发长须的药方。少年说,“你按药方讨生活,可保你终生衣食不愁。”牟回到洛带依方制药,果然立竿见影。相国燕公张说来蜀时,召见牟,送他道士服饰,并为其改名为“羽宾”,全名牟羽宾。
  此故事出现在唐末五代杜光庭《神仙感遇记》第一卷“牟羽宾”中。
  宋代记叙的故事,说的是唐末洛带乡下村民郝二,他说其祖父以医卜为业,老年后则放弃本业,喜欢看人画虎,自己亦迷上画虎,画得满屋都是。听人说,成都一药店养有一活虎,祖父于是每月进城观活虎数次,儿孙若不允,他则举杖打儿孙。自此,还嗜好上了食生肉。一天夜里,开庄门出去,杳无踪迹。有行人说:“当夜有一老虎跳入成都羊马城内,城门为此半闭了半日,军士爬上城墙将虎射杀,并分而食之。”后人认为,其祖父不归,化为了那只老虎,于是找到那些吃虎肉的人,获虎骨数块,葬于洛带。此故事出现在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八“好画虎”中。
  街场北侧燃灯寺里,一些斑驳的清代碑刻把甑子场的历史写到了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说是一位来自四川青城县黑水溪、名叫褚信相的女善人,住在三峨山,为百姓治病,为饥民散粥。可惜,好人命不长,女善人褚信相死时才 23 岁。一单沾仙的药方,一只入画的老虎,一位年轻的女子,著就了甑子场的“隋唐演义”。
  “湖广填四川”的狂飙
  我曾为一个发现兴奋无比。黄肤色的客家人在全世界整村整族的迁徙队伍,寻找新家园的姿态,远远望去,肖似“地球上的黄飘带”:绝望又希望,艰辛又愉悦,悲壮又美丽……
  那是二三百年前的事了。我们的祖先一定看见了这样的一些场景:一队一队的人,一族一族的人,牵小扶老,拖儿带母,肩挑扁担,手推鸡公车,说着“土广东”话,从闽粤赣出发,翻山越岭,涉水趟河,一路走来,散落种巴山蜀水间。客自何方来?
  明末清初那场长达40年的兵燹之灾,使四川遭到几近毁灭的重创,人丁锐减到“阡陌百里,荒无人烟”境地。成都城,荒芜成了虎豹出没的地方。这,就是引发清初“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的背景,也是甑子场突然涌来大量客家人的背景。如今,在甑子场的本土人口中,十之八九为客家人——那一部部泛黄的家谱无不印证一个事实:他们的先祖来自粤、来自闽、来自赣。
  “十室九空”的四川是来自 15 个省的新移民“填”出来的,甑子场也是“填”出来的,是客家人“填”出来的。
  客家人爬山涉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窝蜂奔徙到成都平原后,才发现天府之国的好水好土皆被捷足先登的新移民占了,只好移师成都东山一带插占地盘,开荒拓土,落担为家。就这样,成都东山成了著名的“客家方言岛国”,而处于核心的甑子场则成了这个岛国的“首都”。
  在甑子场寻找客家典型家族,一定会找到“刘家龙”家族。刘家龙是川西坝子舞龙世界中,名头最响的“客家龙”名号。洛带江西会馆,就是这个家族的先祖跟郑姓、董姓等江西老乡共同筹资兴建的。8月的太阳猛且毒。我走进了竹林虚映、面对荷塘的刘大益的老屋。老屋系土坯墙草房,不大、普通,堂屋除陈旧的桌凳、一台老式小彩电外,最显眼的是迎门正墙上张贴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4幅画像。室内扯着地气,不算太热,这使我可以静下心来翻阅其家族代代相传的《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汉室谱系序》开篇数到的第一人是这样描述的:“刘累,大祖公,事夏孔甲帝,为御龙氏……”他们的始祖叫刘累,是夏朝御苑中专事“养龙”的官吏,他制作的道具龙栩栩如生,故其谱牒以“御龙世家”自诩。
  刘家人在洛带已繁衍14代300余年。刘大益是洛带“刘家龙”原领队,也是那条长53米、冲击过吉尼斯的“草编龙”的主扎人。他黑红,矫健,裸胸赤腿,只着短裤。他告诉我,宝胜村6组,百分之八十是他们刘氏宗亲,另外,龙泉、西河、郫县等地也有。
其他文献
船形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黎族人勤劳智慧的结晶,这种房屋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俄查村的女子长到14岁,父母便会为她们修建一座名为“隆闺”的小房子,专门用来谈恋爱。  村里的大葛巴是有名的大巫师,每天忙里忙外,村民病了,牲畜死了,庄稼黄了,谁家小孩做噩梦了,都要请他祈福免灾、驱魔除鬼。  俄查村是一个隐藏在海南大山深处的黎族村落,这里古朴宁静,远离喧嚣。
醴陵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但一直到近代诞生“釉下五彩瓷”,成为清廷用瓷之后,才声名鹊起。新中国成立后,醴陵成了“红官窑”,曾专门生产“毛瓷”和“文革瓷”,还远销海外。但进入新世纪后,醴陵瓷受到经济结构转型的冲击,其传人相继辞世,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怕苦不学,正面临人才缺失的威胁……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是罗霄山下一个靠河的小城,湘江支流渌水在这里蜿蜒流过,滋润着这座小城,也为小城沉淀
龙功果,原产自马来半岛,在泰国被称为Long Kong,印尼称之为Duku,米黄色的果皮,白色的肉,带有柚子的清香,肉里有颗绿色的籽十分苦涩。该水果清凉解毒,是泰国人最喜爱的水果之一。  龙功果,又名龙宫果、香果、佛头果,原产于马来西亚的彭亨州和登嘉楼,是最正统的马来半岛原生水果,被誉为“水果公主”。  东南亚周边诸国的龙功果果树,都是从马来半岛移植过去的。目前,龙功果在泰国南部的湿热地区比较多见
在武侠传奇中,经常会出现一件号称“刀枪不入”的天蚕衣,让人竞相争夺。这样逆天的宝物其实也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一种名叫“天蚕”的昆虫,它吐出的丝虽不能阻刀挡剑,却也精美绝伦,素有“赛过黄金的软宝石”之称。  天蚕是鳞翅目大蚕蛾科中的一种,又名山蚕,其发育过程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态型昆虫。  天蚕以柞树叶为食,所以江河湖泽边的柞树林就是天蚕的主要栖息地。每
如果说徽州是古代中国的缩影,那么碧山村则可说是古徽州的缩影。在这个并不太大的古村里,云门塔的风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耕读园”的波光映照着木窗棂,青瓦白墙影影绰绰,暮鼓晨钟打破寂静,黄梅戏唱腔在深巷中声声响起,古祠堂飘来书香味,还有因此而缓慢下来的时光……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那样深远、恬静的意境。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些青瓦白墙,暮鼓晨钟,那江边的徐徐清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赛龙舟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民间习俗。每逢端午,南方人会用雕刻成龙形的木舟竞渡,形成了悠久的龙舟文化。  龙舟整体可拆解为龙首、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其中龙首雕刻是整个龙舟制作最具有灵性的部分。  湖南沅江市的“聋爹老杨”是远近闻名的龙首雕刻手艺人,虽已从业50多年,技艺精湛,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龙首雕刻已后继乏人……  “八百里洞庭”是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但是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
尽管有报道说,一次接吻可传播8000多万个细菌,但很多人依然对接吻乐此不疲。对于很多人,初吻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份交杂着窘迫与紧张、兴奋与喜悦的情绪,似乎奠定了接下来的恋爱关系的基础。  从小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大概以为,全人类都有接吻这一浪漫之举,然而就在最近,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名叫“接吻偏好”的研究,对全球168种人类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46%的人类将接吻视作浪漫的亲密行为。  如果你连续
东起芝加哥,西至洛杉矶,斜穿美国版图的66号公路,尽管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衰落,但却一直是美国人心中的“母亲之路”。  本文作者从公路的中点驶上这条“时空隧道”,沿途探访它的历史和荣光,感受荒凉和沧桑:圣菲日落中“基督的血”;无数明星下榻过的复古旅馆;千姿百态的大峡谷;跌宕起伏的西部牛仔大戏;随老鹰乐队的歌曲而走红的街角;荒漠中淘金者废弃的小镇。当然,还有那个为这条公路的复兴而不懈努力的老人……  
在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大多穴居野生,死后弃置于荒野岩穴,或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清代以后,土家人宗族开始重视修建生基、碑屋——生基是在生前修建的坟墓,碑屋则是将坟墓建于住宅之中,人“鬼”同住。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家族庄园,主要包括了李清亮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住宅三大部分。其中李清亮庄园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各种空间鳞次栉比。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夜,是整个“哭嫁”仪式的高潮,此时,村里还会选出9个
在所有进藏线路中,蜿蜒起伏近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是里程最短、行驶速度最快、路况最好、车流量最大的“天路”。它犹如一条珍珠项链,把草原、湖泊、沙丘、河流、高山串连起来,沿途还有精灵般的野生动物、色彩浓郁的寺庙与虔诚的僧侣、斑斓的经幡和多姿的藏袍。从红墙隐隐的塔尔寺,经蔚蓝一线的青海湖,越高寒的昆仑山口,穿藏羚羊出没的可可西里,到藏地“天湖”纳木错……最终抵达拉萨的布达拉宫。  在中国版图的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