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甘肅省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研究高校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从学生、教学、学校三个方面为今后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提出建议,旨在改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引言
体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为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大学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和教师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机会。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高校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学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进一步改革,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六所甘肃省高校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方面的期刊、论文等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六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生发放500份、研究生300份,回收786份(回收率98.25%),有效问卷772份(有效率96.5%)。问卷发放前后分别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其中效度为0.89,信度系数R=0.875,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科学有效。
比较研究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
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从锻炼频率上,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男生中每天(5~7次/周)运动的占32.8%,经常(3~4次/周)运动的占44.3%,本科女生中每天运动的只占12.6%,有时(1~2次/周)和经常运动的占比最高均为35.1%。研究生男生与本科男生相比运动频率显著降低,每天运动的仅占6.7%,每周只锻炼1-2次的比例最高为48.8%;研究生女生锻炼频率分布比较均匀,经常、有时和偶尔锻炼的占比都在30%~40%之间。从锻炼时间上,男生锻炼时间远多于女生,本科男生每次锻炼1h以上的比例超过75%,研究生男生这一比例超过62%;而女生锻炼时间多集中在0.5~1.5h之间,本科女生在这一时间段内的比例接近60%,研究生女生的比例接近70%。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作用须在满足一定时间的条件下才会起效,近50%的学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待提高。
2.参加体育锻炼项目选择
大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需求等因素选择性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在大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和健美操/瑜伽这两个项目上男女比例差异巨大,男生热衷有身体对抗的高强度运动,而女生偏爱塑性健美类的运动。跑步作为强度适中且效果不错的有氧运动而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6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跑步作为日常锻炼方式,女生中的比例更高。本科生对于大球类项目比较喜爱,一方面是受体育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课余球类竞赛较多,学生会选择大球类项目进行锻炼;到了研究生阶段,体育课开设不足、赛事活动较少,只有个别有兴趣的学生才会选择大球类运动,导致大球类参与人数迅速下降。研究生的热情逐渐转向小球类项目(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主要原因是小球类没有身体对抗,起点低、运动损伤小。
3.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有课程要求、减肥健美、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等。对于男生,消遣娱乐和调节压力两项所占比例比较高,女生则以增强体质、减肥健美为主。研究生主要考虑增强体质和减肥健美,其次是调节压力和消遣娱乐。近85%的男生、60%的本科女生及80%的研究生女生把增强体质作为运动的目的。减肥健美这项性别差异较大,本科生女生占52%,研究生女生高达66%,男生所占比例较低,本科男生仅占26%。本科生参与的目的中参加比赛、课程要求、消遣娱乐和增强体质的比例高于研究生,这和本科生课余比赛多,体育课开设较为完善有关。
(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
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有学业繁重、空闲时间不足、锻炼场地缺乏、经济基础有限等;主观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缺乏和不足等。惰性、场地设备缺乏和学业繁重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惰性比重占60%以上。近50%的研究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锻炼时间,这一比重高过本科生(近40%);45%的学生表示锻炼场地比较缺乏,每次运动时场地上人满为患,特别是这一比例在研究生男生中占60%。除此之外,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懂得运动锻炼的方法,从而影响对运动兴趣的养成。对于大学生来说,端正体育态度、提高体育兴趣,克服自身惰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等,这些在今后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
形成健康的体育兴趣对于大学生成长很重要,在对影响体育兴趣形成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同学和朋友间的交流会在大程度上影响体育兴趣的形成,研究生群体中这一因素达到65%以上。50%的本科男生认为体育课中老师的教学影响自己兴趣的发展,其次是本科女生占40%。体育明星、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男生爱好的形成,其中本科生占40%,研究生近30%。对于40%的本科女生和50%的研究生女生而言,身体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兴趣的形成。大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和影响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3.體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密不可分。新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课开设不够、课外活动不多的研究生尤为明显。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中,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课上教师的教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同学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体育意识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调查数据表明,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频率和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普遍不具备良好的运动习惯,影响因素较多,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学生的体育能动性不足、自身惰性以及场地设施的缺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运动积极性和体育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锻炼的方法和体育技巧掌握不足,有些学生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但因没有运动基础难融入其中,渐渐的对体育活动边缘化。
许多高校相关的体育设施缺乏,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校维护现有设施的费用较高,器材和场地的保养和更换成本较高,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陷入困境。
目前,高校体育公共课以技能教学为主,教学手段主要为老师讲解示范、学生重复练习,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课堂氛围不活跃,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不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的考核评价重结果,以学生的技能评分为主,忽略过程考核,没有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表现及自身进步等情况。
(二)建议
1.大学生积极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大学生应该加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明确体育运动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会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分配好时间,在紧张的时间里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一定的设施空间里提高运动效果。对于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作为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和接受教师指导。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可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促进人际交往、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方式。另外,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按时锻炼的习惯。
2.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效果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1],通过体育教学和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并结合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技能,做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体育公共课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优化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开设丰富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课外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需改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体能测试与技能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及体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功能,开展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与传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构建学生全新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对体育信息进行查看,教师可以构建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2],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答复,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加强高校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
3.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时期是体育行为习惯培养和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着眼于现阶段高校体育活动的现状,实行两手都要抓的策略[3-4],一方面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积极推动和鼓励学生组建体育社团、协会和俱乐部,由体育老师对相关体育组织的活动进行适度指导。提高学生锻炼热情,举办一些参与度广、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比赛和活动,形成课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科学合理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势在必行[5]。学校应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对场馆等体育设施在质量、数量和种类上进行完善,设施的维护和器材的更新应尽量缩短周期,延长相应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唐枢秀.“终身体育”视域下贵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16(18):47–48.
[2]王月成.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19):76–77.
[3]李瑛,张路.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建议[J].体育世界(学术),2016(08):86–88.
[4]杨培基,周学兵,于晓东.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91–93.
[5]王伟.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99–502.
(通讯作者:王雯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引言
体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有力支持,为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障。大学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和教师之间应该通力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机会。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高校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教学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进一步改革,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六所甘肃省高校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方面的期刊、论文等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六所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生发放500份、研究生300份,回收786份(回收率98.25%),有效问卷772份(有效率96.5%)。问卷发放前后分别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其中效度为0.89,信度系数R=0.875,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科学有效。
比较研究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不同阶段、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1.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
在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从锻炼频率上,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男生中每天(5~7次/周)运动的占32.8%,经常(3~4次/周)运动的占44.3%,本科女生中每天运动的只占12.6%,有时(1~2次/周)和经常运动的占比最高均为35.1%。研究生男生与本科男生相比运动频率显著降低,每天运动的仅占6.7%,每周只锻炼1-2次的比例最高为48.8%;研究生女生锻炼频率分布比较均匀,经常、有时和偶尔锻炼的占比都在30%~40%之间。从锻炼时间上,男生锻炼时间远多于女生,本科男生每次锻炼1h以上的比例超过75%,研究生男生这一比例超过62%;而女生锻炼时间多集中在0.5~1.5h之间,本科女生在这一时间段内的比例接近60%,研究生女生的比例接近70%。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作用须在满足一定时间的条件下才会起效,近50%的学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待提高。
2.参加体育锻炼项目选择
大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需求等因素选择性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在大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和健美操/瑜伽这两个项目上男女比例差异巨大,男生热衷有身体对抗的高强度运动,而女生偏爱塑性健美类的运动。跑步作为强度适中且效果不错的有氧运动而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6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跑步作为日常锻炼方式,女生中的比例更高。本科生对于大球类项目比较喜爱,一方面是受体育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课余球类竞赛较多,学生会选择大球类项目进行锻炼;到了研究生阶段,体育课开设不足、赛事活动较少,只有个别有兴趣的学生才会选择大球类运动,导致大球类参与人数迅速下降。研究生的热情逐渐转向小球类项目(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主要原因是小球类没有身体对抗,起点低、运动损伤小。
3.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有课程要求、减肥健美、增强体质、消遣娱乐等。对于男生,消遣娱乐和调节压力两项所占比例比较高,女生则以增强体质、减肥健美为主。研究生主要考虑增强体质和减肥健美,其次是调节压力和消遣娱乐。近85%的男生、60%的本科女生及80%的研究生女生把增强体质作为运动的目的。减肥健美这项性别差异较大,本科生女生占52%,研究生女生高达66%,男生所占比例较低,本科男生仅占26%。本科生参与的目的中参加比赛、课程要求、消遣娱乐和增强体质的比例高于研究生,这和本科生课余比赛多,体育课开设较为完善有关。
(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
1.参加体育锻炼的限制因素
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客观因素有学业繁重、空闲时间不足、锻炼场地缺乏、经济基础有限等;主观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缺乏和不足等。惰性、场地设备缺乏和学业繁重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惰性比重占60%以上。近50%的研究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锻炼时间,这一比重高过本科生(近40%);45%的学生表示锻炼场地比较缺乏,每次运动时场地上人满为患,特别是这一比例在研究生男生中占60%。除此之外,2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懂得运动锻炼的方法,从而影响对运动兴趣的养成。对于大学生来说,端正体育态度、提高体育兴趣,克服自身惰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等,这些在今后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
形成健康的体育兴趣对于大学生成长很重要,在对影响体育兴趣形成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同学和朋友间的交流会在大程度上影响体育兴趣的形成,研究生群体中这一因素达到65%以上。50%的本科男生认为体育课中老师的教学影响自己兴趣的发展,其次是本科女生占40%。体育明星、名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男生爱好的形成,其中本科生占40%,研究生近30%。对于40%的本科女生和50%的研究生女生而言,身体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兴趣的形成。大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同性别、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和影响的大小也有所不同。 3.體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密不可分。新媒体传播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课开设不够、课外活动不多的研究生尤为明显。本科生在学习生活中,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体育课上教师的教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同学和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体育意识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调查数据表明,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频率和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普遍不具备良好的运动习惯,影响因素较多,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学生的体育能动性不足、自身惰性以及场地设施的缺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运动积极性和体育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对锻炼的方法和体育技巧掌握不足,有些学生想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但因没有运动基础难融入其中,渐渐的对体育活动边缘化。
许多高校相关的体育设施缺乏,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体育设施的数量、规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时,学校维护现有设施的费用较高,器材和场地的保养和更换成本较高,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陷入困境。
目前,高校体育公共课以技能教学为主,教学手段主要为老师讲解示范、学生重复练习,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课堂氛围不活跃,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不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的考核评价重结果,以学生的技能评分为主,忽略过程考核,没有客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表现及自身进步等情况。
(二)建议
1.大学生积极提升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大学生应该加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意识,明确体育运动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会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分配好时间,在紧张的时间里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提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一定的设施空间里提高运动效果。对于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作为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和接受教师指导。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可以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促进人际交往、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方式。另外,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按时锻炼的习惯。
2.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效果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1],通过体育教学和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并结合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与技能,做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体育公共课教学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优化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开设丰富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运动兴趣,提高课外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需改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只重视学生的体能测试与技能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价值观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及体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宣传功能,开展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与传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构建学生全新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对体育信息进行查看,教师可以构建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2],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答复,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加强高校不同个体之间的互动。
3.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时期是体育行为习惯培养和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着眼于现阶段高校体育活动的现状,实行两手都要抓的策略[3-4],一方面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积极推动和鼓励学生组建体育社团、协会和俱乐部,由体育老师对相关体育组织的活动进行适度指导。提高学生锻炼热情,举办一些参与度广、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比赛和活动,形成课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科学合理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势在必行[5]。学校应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对场馆等体育设施在质量、数量和种类上进行完善,设施的维护和器材的更新应尽量缩短周期,延长相应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条件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唐枢秀.“终身体育”视域下贵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16(18):47–48.
[2]王月成.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19):76–77.
[3]李瑛,张路.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建议[J].体育世界(学术),2016(08):86–88.
[4]杨培基,周学兵,于晓东.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91–93.
[5]王伟.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4):499–502.
(通讯作者:王雯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