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熟知郑晓龙的人,在跟他聊天之前,都要准备一把瓜子。嗑着瓜子,他才能聊得畅快。这是他戒烟之后的新习惯。
“要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基本心态”
有人评价说: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郑晓龙的电视剧能带动一种风潮。
是的,郑晓龙一个人可以讲述中国电视剧发展史:29岁入职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1990年策划的长篇室内剧《渴望》掀起万人空巷的收看热潮;1991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捧红了葛优和吕丽萍;2011年,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再次引发全国性关注热潮,据统计,大陆约有40个电视频道播放该剧,台湾电视台七度重播。《甄嬛传》还将跻身美国主流电视频道播出。
《北京人在纽约》是中国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因为资金有限,有人提议在国内取景拍摄,而为了还原国外细节的全部真实,郑晓龙不惜背负150万美元贷款的压力,带领由四十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远赴美国实地拍摄。
不仅如此,《北京人在纽约》对郑晓龙个人也有特殊的意义。那一年,拍摄期间,父亲病重,他跑回北京呆了一周。临走时,郑晓龙趴在父亲床边,担心可能再也见不着父亲了。父亲坐起来说了三句话:一、把拍戏的贷款还上;二、把戏拍好;三、注意身体。郑晓龙泣不成声,低身趴到父亲耳边小声说:“爸爸,我爱你。”北京301医院的走廊特别长,怕别人看到自己流泪,郑晓龙使劲仰着头往前走。
郑晓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除了拍摄出受欢迎的作品外,他不仅捧红了李成儒、张国立、濮存昕、姜文等诸多演员,还推出了一些同样很厉害的导演。当年,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的郑晓龙掌控着冯小刚、赵宝刚、王朔等一批精英人物的生杀大权。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还在北京城建公司工会当宣传干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画黑板报和宣传画。
当时,冯小刚因为偶然认识了郑晓龙的太太,从而有了认识郑晓龙的机会。于是,在此之前还只是一名美工的冯小刚表示自己想当《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中心有那么多的编剧,为什么找一个美工写剧本啊?”好多人认为冯小刚写不了,但王朔和郑晓龙认为他能写。由于无法说服心存疑虑的人,郑晓龙跟王朔说:“你就顶着你的名儿,把这事应下来,然后转给小刚写。他万一写的不行,你负责改。”王朔随口答应。
冯小刚和赵宝刚是郑晓龙有意与无意之间捧红的。“那时作为领导,我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而且他们确实发挥得不错。要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心态。”
“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这个非常重要”
做导演三十年,时间在变,各种节奏都在变,但郑晓龙始终保持一颗不急躁、不浮躁的心,以“慢”的态度践行导演人生。他说:“慢让人快乐,这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克服焦虑的方式。”
《金婚》来源于郑晓龙父母的一次吵架。那次,父亲给郑晓龙打电话说:“回来,回来,你妈妈又跟我吵架了。”等他跑回家,他们围住他争先恐后地唠叨:“你妈妈年轻的时候那么好,现在变成这样了。”“你爸爸年轻的时候那么迁就我,老了却一点不知道妥协。”
当天,郑晓龙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拍一个电视剧,名字就叫《金婚》。不叫“集”,叫“年”。第一年荧屏上有一朵玫瑰花,第五十年,五十朵玫瑰花。从恋爱、结婚、生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讲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为主,讲五十年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平民的历史。他觉得通过小人物、普通家庭的故事,可以引发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然而,《金婚》第一集的剧本就写了十三稿。一遍一遍地讨论、改写,几乎无法进行下去。看到同事很焦躁,郑晓龙安慰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剧本没有改好,我们就停一下,等剧本改好了再拍,慢一点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帮助。”从剧本到电视剧开拍,用了三年多时间。也正因如此,《金婚》变成了一个虽然缓慢,但有质量的东西。
《甄嬛传》最早是郑晓龙的太太从网上看到的一部小说,推荐给郑晓龙。他的团队对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把它变成了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故事。把甄嬛的性格从原来一开始就工于心计的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女孩。然后,让甄嬛在后宫里,逐步变得工于心计,而且越来越心狠手辣。郑晓龙说,这是一个批判,是把美好摔碎了给别人看的过程。
有时候慢下来,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态度。拍《甄嬛传》时,浣碧有一场哭戏,那个演员怎么都哭不出来。孙俪小声跟郑晓龙说:“您去批评她两句。”结果,郑晓龙走到演员身边,只说了六个字,她当场就哇哇哭出来了。他说的不是“我们准备换人”,而是“没事,我们等你”。
郑晓龙充分体谅演员,他们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除了理智,还要包含情感。郑晓龙对他们尊敬又帮助,在保护演员情感的问题上,他比较注意。因此有人调侃他说:“都说不会骂人的导演成不了名,您一直不出名,是不是因为您不会骂人?”
什么是精品?郑晓龙说:“精品,不是得奖,不是收视率高,不是挣钱多,好的作品应该有对时代、对历史的认识价值,或是批判价值。一部片子至少要有一些精神含量的东西,比如平等、尊严、人格、自由。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如此,对于成功,郑晓龙的看法也与众不同。“我有时候想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成功的标准降下来一点儿?过去有个词叫‘小富即安’,我觉得挺好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一种至上的喜乐。难道非得是大富大贵,才能快乐吗?”
郑晓龙最无法理解的是,现代社会唱歌的比写歌的挣得多,出名的人不是靠能力和作品出名,演技一般的人反而能做主角。“现在社会总以成败论英雄,我觉得这是信仰丢失,是价值观丢失。在前行的路上,单纯地追求利益,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宝贵的东西丢失了。” 不管外界如何喧嚣,郑晓龙保持着自己的步伐, “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这个非常重要。”郑晓龙说。
“吃些好吃的是小喜小趣小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悟道之喜”
2011年3月19日16时33分,郑晓龙发了一条微博:开始新生活,开始网络新生活。可是,两年过去了,一直没见到他的第二条微博。他解释说:“在微博上的回复都是很浅的,我更喜欢跟三两好友,坐在一块儿好好深入地聊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是得一万知己足矣,不是吗?”
然而,这份内心的恬静和淡然是慢慢修炼来的,年轻的时候,他可不这样。
最初,郑晓龙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过五年兵,有一次在北安火车站,一个朋友的粮票被抢。年轻气盛的郑晓龙当场站出来,“找他算账去。”随后,几个人扭打在一起。混战中,郑晓龙的肩膀挨了一刀,血顺着衣服往下流。
还有一次,是在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郑晓龙、冯小刚和王朔一起去看演出。眼看有人插队,他们就不高兴,说了那人几句。谁想,对方满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然后,又是一场集体混战。
“人生是一整个的过程,年轻有年轻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精彩,也都有它的无奈,记住自己的精彩,也记住自己的无奈。”这是郑晓龙对那段青葱岁月的诠释。
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有房子的时候,不是有钱的时候,郑晓龙觉得“悟道之喜”是最快乐的。“有句老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吃些好吃的,那是小喜,是一种小快乐,一些小趣而已。可是,你悟道之喜就是大喜,或者是突然产生的灵感,这个过程是特别快乐的。先耐得住寂寞,在家里好好读几年书,等到再出来的时候,你会比别人高一截。这好像打拳,你要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是一种功力。”
郑晓龙拍什么火什么,然而,火的都不是他,而是他的作品。影视圈是一个容易名利双收的地方,他却一直很低调。有人问:“你不觉得亏吗?”
“有它亏的地方,也有它不亏的地方,看哪个更大了。”他如是回答。
目前《新编辑部故事》再次引发热播高潮,诙谐的台词与恶搞画面,打破了以往郑晓龙的拍摄风格。对此,郑晓龙说,他仍然有好奇心,喜欢拍一些没拍过的题材,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这对于他,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要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基本心态”
有人评价说:1990年《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郑晓龙的电视剧能带动一种风潮。
是的,郑晓龙一个人可以讲述中国电视剧发展史:29岁入职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1990年策划的长篇室内剧《渴望》掀起万人空巷的收看热潮;1991年,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捧红了葛优和吕丽萍;2011年,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再次引发全国性关注热潮,据统计,大陆约有40个电视频道播放该剧,台湾电视台七度重播。《甄嬛传》还将跻身美国主流电视频道播出。
《北京人在纽约》是中国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电视剧,因为资金有限,有人提议在国内取景拍摄,而为了还原国外细节的全部真实,郑晓龙不惜背负150万美元贷款的压力,带领由四十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远赴美国实地拍摄。
不仅如此,《北京人在纽约》对郑晓龙个人也有特殊的意义。那一年,拍摄期间,父亲病重,他跑回北京呆了一周。临走时,郑晓龙趴在父亲床边,担心可能再也见不着父亲了。父亲坐起来说了三句话:一、把拍戏的贷款还上;二、把戏拍好;三、注意身体。郑晓龙泣不成声,低身趴到父亲耳边小声说:“爸爸,我爱你。”北京301医院的走廊特别长,怕别人看到自己流泪,郑晓龙使劲仰着头往前走。
郑晓龙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除了拍摄出受欢迎的作品外,他不仅捧红了李成儒、张国立、濮存昕、姜文等诸多演员,还推出了一些同样很厉害的导演。当年,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的郑晓龙掌控着冯小刚、赵宝刚、王朔等一批精英人物的生杀大权。如果没有郑晓龙,冯小刚可能还在北京城建公司工会当宣传干部,每天的工作就是画黑板报和宣传画。
当时,冯小刚因为偶然认识了郑晓龙的太太,从而有了认识郑晓龙的机会。于是,在此之前还只是一名美工的冯小刚表示自己想当《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中心有那么多的编剧,为什么找一个美工写剧本啊?”好多人认为冯小刚写不了,但王朔和郑晓龙认为他能写。由于无法说服心存疑虑的人,郑晓龙跟王朔说:“你就顶着你的名儿,把这事应下来,然后转给小刚写。他万一写的不行,你负责改。”王朔随口答应。
冯小刚和赵宝刚是郑晓龙有意与无意之间捧红的。“那时作为领导,我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而且他们确实发挥得不错。要更多的人好,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心态。”
“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这个非常重要”
做导演三十年,时间在变,各种节奏都在变,但郑晓龙始终保持一颗不急躁、不浮躁的心,以“慢”的态度践行导演人生。他说:“慢让人快乐,这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克服焦虑的方式。”
《金婚》来源于郑晓龙父母的一次吵架。那次,父亲给郑晓龙打电话说:“回来,回来,你妈妈又跟我吵架了。”等他跑回家,他们围住他争先恐后地唠叨:“你妈妈年轻的时候那么好,现在变成这样了。”“你爸爸年轻的时候那么迁就我,老了却一点不知道妥协。”
当天,郑晓龙在开车回家的路上,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拍一个电视剧,名字就叫《金婚》。不叫“集”,叫“年”。第一年荧屏上有一朵玫瑰花,第五十年,五十朵玫瑰花。从恋爱、结婚、生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讲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此为主,讲五十年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平民的历史。他觉得通过小人物、普通家庭的故事,可以引发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然而,《金婚》第一集的剧本就写了十三稿。一遍一遍地讨论、改写,几乎无法进行下去。看到同事很焦躁,郑晓龙安慰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剧本没有改好,我们就停一下,等剧本改好了再拍,慢一点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帮助。”从剧本到电视剧开拍,用了三年多时间。也正因如此,《金婚》变成了一个虽然缓慢,但有质量的东西。
《甄嬛传》最早是郑晓龙的太太从网上看到的一部小说,推荐给郑晓龙。他的团队对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把它变成了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个故事。把甄嬛的性格从原来一开始就工于心计的一个女孩,变成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女孩。然后,让甄嬛在后宫里,逐步变得工于心计,而且越来越心狠手辣。郑晓龙说,这是一个批判,是把美好摔碎了给别人看的过程。
有时候慢下来,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态度。拍《甄嬛传》时,浣碧有一场哭戏,那个演员怎么都哭不出来。孙俪小声跟郑晓龙说:“您去批评她两句。”结果,郑晓龙走到演员身边,只说了六个字,她当场就哇哇哭出来了。他说的不是“我们准备换人”,而是“没事,我们等你”。
郑晓龙充分体谅演员,他们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除了理智,还要包含情感。郑晓龙对他们尊敬又帮助,在保护演员情感的问题上,他比较注意。因此有人调侃他说:“都说不会骂人的导演成不了名,您一直不出名,是不是因为您不会骂人?”
什么是精品?郑晓龙说:“精品,不是得奖,不是收视率高,不是挣钱多,好的作品应该有对时代、对历史的认识价值,或是批判价值。一部片子至少要有一些精神含量的东西,比如平等、尊严、人格、自由。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如此,对于成功,郑晓龙的看法也与众不同。“我有时候想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成功的标准降下来一点儿?过去有个词叫‘小富即安’,我觉得挺好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是一种至上的喜乐。难道非得是大富大贵,才能快乐吗?”
郑晓龙最无法理解的是,现代社会唱歌的比写歌的挣得多,出名的人不是靠能力和作品出名,演技一般的人反而能做主角。“现在社会总以成败论英雄,我觉得这是信仰丢失,是价值观丢失。在前行的路上,单纯地追求利益,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宝贵的东西丢失了。” 不管外界如何喧嚣,郑晓龙保持着自己的步伐, “什么事情往前跑,什么事情往后磨,这个非常重要。”郑晓龙说。
“吃些好吃的是小喜小趣小快乐,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悟道之喜”
2011年3月19日16时33分,郑晓龙发了一条微博:开始新生活,开始网络新生活。可是,两年过去了,一直没见到他的第二条微博。他解释说:“在微博上的回复都是很浅的,我更喜欢跟三两好友,坐在一块儿好好深入地聊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是得一万知己足矣,不是吗?”
然而,这份内心的恬静和淡然是慢慢修炼来的,年轻的时候,他可不这样。
最初,郑晓龙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过五年兵,有一次在北安火车站,一个朋友的粮票被抢。年轻气盛的郑晓龙当场站出来,“找他算账去。”随后,几个人扭打在一起。混战中,郑晓龙的肩膀挨了一刀,血顺着衣服往下流。
还有一次,是在拍完《北京人在纽约》后,郑晓龙、冯小刚和王朔一起去看演出。眼看有人插队,他们就不高兴,说了那人几句。谁想,对方满不在乎地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然后,又是一场集体混战。
“人生是一整个的过程,年轻有年轻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它的精彩,也都有它的无奈,记住自己的精彩,也记住自己的无奈。”这是郑晓龙对那段青葱岁月的诠释。
人,什么时候最快乐?不是有房子的时候,不是有钱的时候,郑晓龙觉得“悟道之喜”是最快乐的。“有句老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你吃些好吃的,那是小喜,是一种小快乐,一些小趣而已。可是,你悟道之喜就是大喜,或者是突然产生的灵感,这个过程是特别快乐的。先耐得住寂寞,在家里好好读几年书,等到再出来的时候,你会比别人高一截。这好像打拳,你要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是一种功力。”
郑晓龙拍什么火什么,然而,火的都不是他,而是他的作品。影视圈是一个容易名利双收的地方,他却一直很低调。有人问:“你不觉得亏吗?”
“有它亏的地方,也有它不亏的地方,看哪个更大了。”他如是回答。
目前《新编辑部故事》再次引发热播高潮,诙谐的台词与恶搞画面,打破了以往郑晓龙的拍摄风格。对此,郑晓龙说,他仍然有好奇心,喜欢拍一些没拍过的题材,尝试没有尝试过的东西。这对于他,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