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因此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传统数学教学“六重六轻”的弊端入手,以达到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目的,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循环流程图,接着用案例说明①问题的设置;②方法的启迪;③过渡的节奏;④资源的挖掘)等四个方面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教育名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深有同感。我们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争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
一、问题的提出
透过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可归纳出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上“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针对以上教学病因,那么如何诊治呢?
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最基本原理:①反馈原理;②有序原理;③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教学的进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总结了一个教学流程循环图,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但绝不等同单纯的问题解决教学)。
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里所说学生参与知识发现过程,不是指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数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单纯等同于发现法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封闭的、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
二、各环节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过渡的节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4)资源的挖掘: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老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重演数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师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完全强调个性、自我,必然灭杀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
三、两个案例
我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就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尝试,请看课堂实录(只摘录教师语言部分)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一次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习题(出示投影片)①X的3倍与2的和;②X与2的差的一半;③Y的3倍;④m与2的和的两倍
[师]大家观察刚才老师所写的式子“3=2+1”与刚才的4个一次式,你能不能把这5个式子成两大类,并且说出你的分类理由。(有学生把“3=2+1”作一类,说它没有含未知数。有学生也把“3=2+1”作一类,但说它是一个等式。)
[师](在3X+2板书后补上一个“=8Y”)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与另外三个一次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与3=2+1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又能把另外三个短语补成一句完整的话,根据你补充后的一句话,我们能写出一个方程来。(学生纷纷说补上等于5、是7、为7、比……多……;比……少……等等;当然有些错误答案比如不大于4,不等于7……及时发现这些错误,随即让学生判断正误)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方程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概念板书下来,强调三个要素,但在这里却着墨超过10分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值!因为课堂教学必须以思想方法为主线。探索、猜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喷发出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火花。学生的探索可能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保护学生的大胆探索、猜想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和启发到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以上来,绝对不能棒杀另类答案,教学中只要估计学生可说的、可讲的,要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去唱主角。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教育名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深有同感。我们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争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代替学生思维。现代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象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
一、问题的提出
透过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可归纳出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上“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针对以上教学病因,那么如何诊治呢?
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最基本原理:①反馈原理;②有序原理;③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教学的进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总结了一个教学流程循环图,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但绝不等同单纯的问题解决教学)。
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这里所说学生参与知识发现过程,不是指学生像科学家发现数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单纯等同于发现法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封闭的、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
二、各环节的注意点
(1)问题的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3)过渡的节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4)资源的挖掘: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老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重演数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师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完全强调个性、自我,必然灭杀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
三、两个案例
我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就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尝试,请看课堂实录(只摘录教师语言部分)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一次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习题(出示投影片)①X的3倍与2的和;②X与2的差的一半;③Y的3倍;④m与2的和的两倍
[师]大家观察刚才老师所写的式子“3=2+1”与刚才的4个一次式,你能不能把这5个式子成两大类,并且说出你的分类理由。(有学生把“3=2+1”作一类,说它没有含未知数。有学生也把“3=2+1”作一类,但说它是一个等式。)
[师](在3X+2板书后补上一个“=8Y”)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与另外三个一次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与3=2+1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又能把另外三个短语补成一句完整的话,根据你补充后的一句话,我们能写出一个方程来。(学生纷纷说补上等于5、是7、为7、比……多……;比……少……等等;当然有些错误答案比如不大于4,不等于7……及时发现这些错误,随即让学生判断正误)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个方程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概念板书下来,强调三个要素,但在这里却着墨超过10分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值!因为课堂教学必须以思想方法为主线。探索、猜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喷发出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火花。学生的探索可能是错误,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保护学生的大胆探索、猜想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和启发到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以上来,绝对不能棒杀另类答案,教学中只要估计学生可说的、可讲的,要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去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