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心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elH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得和放下
  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挣脱名缰利锁,跳出十丈红尘,实现超然的精神境界。实现这个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说法,首先要能够舍得,能够放下。
  舍得什么?佛家说: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就是六根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六根感触六尘的心理活动,人的一切欲念都从这里来。“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就是不受任何内在外在的不良欲念所左右。
  放下什么,看一个佛家故事。
  有一位婆罗门教徒来看望佛陀,双手各拿一个花瓶,要献给佛陀。
  佛陀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放下了左手的花瓶。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放下了右手的花瓶。
  佛陀还说:“放下。”
  婆罗门不解:“尊敬的佛,我两只手里的两支花瓶都已经放下了,现在是两手空空,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两手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真的放下。”
  内心放下,真的很难。
  唐朝温州比丘尼玄机拜访大名鼎鼎的雪峰禅师。
  雪峰问她:“从何处来?”
  玄机答:“从大日山来。”
  雪峰问:“日出了吗?”
  玄机答:“如果日出,岂不要融化雪峰?”
  这个回答是在嘲讽雪峰了。
  雪峰却不在意。又问:“怎么称呼?”
  玄机回答:“我叫玄机。”
  雪峰又问:“玄机玄机怎样玄,每天织布多少?”
  玄机回答:“一丝不挂。”
  话到这里,玄机认为雪峰的问题很无聊,自己的回答却很有禅意。看来这个雪峰也不过是徒有虚名。于是说声告辞,往外便走。
  雪峰呢,也不挽留,只是望着玄机的背影提醒:“您的袈裟拖到地上了!”
  玄机连忙回顾身后。
  雪峰微笑:“好个一丝不挂!”
  自负的玄机,自认内心已经“一丝不挂”,彻底放下,但是这一回头就露了馅。
  反对崇拜偶像
  做自由人,能空能舍,就要打破一切偶像,进入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这又有点像庄子了。为了作自由人,禅宗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甚至呵佛骂祖,连佛经的权威,佛的权威都敢亵渎。问如何是佛?回答竟是:干屎橛、麻三斤。 丹霞寺天然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大弟子。有一次进了一个庙嫌屋子冷,居然把供奉的木佛取下来劈了烧火取暖,住持出来抗议。结果丹霞没怎么样,住持却眉毛胡子都掉个精光。这就是所谓“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須眉”。丹霞无恙,是因为他懂得真正的佛法不是那尊木头做的偶像;住持之所以遭到惩罚,就因为他一味地崇奉偶像,没有理解真正的佛法是不着相的。
  还有位禅师居然在庙里随地大小便,背对着佛像,脱了裤子蹲下来撅起屁股就拉。有人问他你一个出家人怎么能这样不敬佛,竟然把屁股对着佛像大便?这位禅师回答:“不是说佛无处不在,到处都是佛吗?既然这样,我在哪儿大便屁股不是对着佛呢?”
  你瞧,他还满有理。更有甚者,禅宗到了极端,临济宗的义玄竟说出: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这样的疯话,真是彻底的亵渎了。
  义玄是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彻底地破除外在的偶像权威,追求内心的自由。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对临济义玄的思想做了中肯的分析:“义玄的宗旨,是打破一切枷锁。他认为,‘佛’就是‘心清净’,‘法’就是‘心光明’,‘道’则是所思所行‘处处无碍’。因此,真正的学道人‘且要自信,莫要外觅’,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倡导‘大善知识,始敢毁佛毁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骂辱诸小儿,向逆顺中觅人。又号召‘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把解脱的希望寄托在‘自悟’‘自信’‘自主’的基础上,这可以说是禅宗创始以来的一贯主张,但至此发展到公然提倡呵佛骂祖、非经毁佛的程度,使佛教的传统面貌完全丧失了。禅宗反对偶像、轻蔑教条的风气,至此达到顶端。”
  但有些没有佛学修养的人根本没把握义玄的真精神,一味地皮相地模仿义玄的狂放,鹦鹉学舌,胡言乱语,就和精神病差不多了。
  磨砖成镜


  培育自由心,还要求我们抛弃一切形式主义,乃至一切繁琐仪式,甚至连坐禅都不需要。慧能的弟子怀让的语录记载,马祖道一为了了悟佛理,自己弄了个单间,专门在里面坐禅,来访者概不接待。他的老师怀让看着很着急,心想这样岂不走火入魔,怎么可能了悟佛理?得想个办法启发他。怎么办呢?怀让终于想出个好主意。他在马祖单间的窗外磨一块砖,没完没了地磨。马祖开始不理睬,一心坐禅。但是怀让和他死扛,他在里面坐禅,怀让就在窗外磨砖。马祖终于禁不住好奇心,就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回答说:“磨砖作镜子。”马祖嗤笑:“磨砖焉能成镜?”怀让马上接茬:“坐禅岂能成佛?”
  佛家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形式主义,都是无价值、无意义。如果一味地坐禅,屁股不动,禅就来了,屁股一抬禅就走了,这是悟屁股,不是悟禅。
  反对形式主义,到了极端就连“阿弥陀佛”都可以不念。
  譬如净土宗要求只念一句南无阿
  弥陀佛。南无是皈依,阿弥陀是佛的名字,“南无阿弥陀佛”指的是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每天尽量多地念,就可往生净土。禅宗认为这个也没有必要。
  有一位老太太信净土宗,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彌陀佛,念得他的儿子很烦,就想办法PK老妈。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儿子喊了起来:“妈!”
  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却不做声了。老太太接着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了起来。念得正起劲呢,儿子又喊了:“妈!妈!”   老太太又问:“干什么?”儿子又不做声了。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了,但没有发作,继续念她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儿子又喊了起来:“妈!妈!妈!”
  儿子几次没来由地干扰,老太太气得发作了:“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
  儿子立刻接了过来:“老妈呀!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你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难道不要烦死了吗?”
  為了培育自由心,禅宗也反对迷信任何外在的教条。例如,师问仰山: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曰:总是魔说。佛经竟然全都成了魔鬼的说辞。
  无字经
  为了培育自由心,禅宗甚至反对任何语言文字。
  唐僧取经到了西天。佛让大徒弟迦叶把书库打开,挑最上等的佛经赠送唐僧。迦叶尊者赠送的经书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是一本无字经。
  《维摩经》记载:
  一次大会上,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会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地等待维摩诘的回答。你瞧维摩诘怎么回答?他一言不发,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次沉默,忍不住赞叹:“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
  因此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孙悟空的师傅须菩提说:说法者。无法可说。这就是说法。
  一日,须菩提打坐,忽然空中天女散花。须菩提问,哪一位散花供养?空中有声音说:是我呀,我是天人,天神。因为尊者在此说法,所以我在空中散花供养。须菩提说:我没有说法啊!天人说:善哉!善哉!尊者以不说而说,我们以不听而听。
  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法,因为一说就着于法相,开口就错,一说就着了道。有位法师讲《金刚经》,讲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位禅师问道:既然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那么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法师顿时无言以对。
  因此云门禅师跑上讲坛:“禅宗不需文字,那么,什么是禅的本质呢?”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张开双臂,一句话没说就下台去了。
  禅宗不诉诸语言理性,只投入亲身的体验,也就是生活。要了解生活,彻悟生活,只能在这生活中体验。
  因此才讲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因此和尚们请百丈说法,百丈让他们先到田间劳动。等到和尚们干完了活,再请他说法时,他也像云门禅师一样,张开两臂,一言不发。
  禅宗的这些做法,都是要求我们排除成见、摆脱教条,破除对任何语言、思辨、概念、推理的执着,进入自由境界。
  禅宗的主张并不孤独,道家在这个问题上,和禅宗有惊人的一致。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中国古人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言不尽意,意在言外。
  你瞧那热恋中的男女,当着父母的面眉目传情,两个人只消对看一眼,心中就充满快意和甜蜜,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
  情感和语言是两条路。情感能够引领我们进入语言无法指示的境界。
  禅宗也要跳過语言,抛开文字,直接引领我们进入心灵体悟的自由境界。
  但是有趣的是,在佛家各宗派中,禅宗留下的文字最多。
  我由此想起白居易读老子:“言者不智智者默,此语吾闻诸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言。”
  我听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老子肯定是知者了,那么你为什么还写出五千言的道德经呢?
  白居易是位大诗人,诗人和哲学家总是相通的。他提出的问题很有哲理性。他对老子提出的质疑同样适用于禅宗。这里涉及到一个语言的悖论问题。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不说还是要说,哲学家总是再说了很多话后,才能不说。维特根斯坦:“我们对于不能言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但他还是要不断地说。这个问题纠缠下去没完没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禅宗的本来面目。
  禅宗反对教条权威偶像甚至语言文字理性的目的,是要人们把解脱的希望放在“自主”上,这样才能培育一颗自由心。
  有一首禅诗说的非常好:镇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喜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整天在外面寻找春天,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怎么也找不到这个春天。春天在哪里?归来一看,梅花在枝头绽放,你分明已看见了春天那轻盈的舞姿。
  归来就是回到你的心灵,在你的心灵中寻找春天。它象征着,归本一心,才能了悟佛陀妙理。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总之,就像李泽厚师所说:“禅宗要求信仰和生活完全统一,不要那繁琐的宗教仪式,也不要那令人头疼的青灯黄卷;不必出家,也能成佛,不必自我牺牲,苦修苦练,也能成佛。并且成佛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自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这种超脱的自由的心灵境界,就像大自然的日落月出,雨趣晴姿,云飞风起,山峙川流,就像鸟在天上展翅翱翔,鱼在水中摇头摆尾,“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没有任何做作,没有任何设计,没有刻意的目的,没有作秀的表演。一切都自自然然,本来面目。因此,禅宗的自由心,是一颗向往自然的心。
  自然心,是以禅清心要培育的第五心。
其他文献
台上,小姐端庄而坐,樱口轻声:丫——环!后面脆生生答应:来——了!绣帘一晃,小丫环含笑上场,莲花小碎步,利落爽脆之极。  古代侯门贵族,仆从众多,闺阁小姐身边总有一两个贴身使唤丫头,又称丫鬟,使女,婢女。丫环,自小就被买来服侍小姐,对小姐一心一意,与小姐是知己,是姐妹,是闺密,是贴心的小棉袄,解意的可人儿,更兼口齿伶俐,敏捷乖巧,有事情丫环打前站,收后尾,料理得妥妥贴贴。小姐矜持贵重,如没有贴身丫
期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則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
期刊
得益于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劝学》,人们在谈起荀子时,总能说上几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作为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上承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情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教育家。脍炙人口的《劝学》,则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学不可以已  《劝学》一文,开篇立论,其中心论点就是:“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中断,学习不可停止,这种
期刊
荀卿老不出,五十干诸田。  ——宋·苏洵《答陈公美四首》  天命之年始游学的荀子,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齐国是荀子待得最久的地方,在名布天下的稷下学宫“三为祭酒”的经历使得荀子成为了诸侯们争相邀请的当世大儒。故此,当荀子重返赵国时,他被赵王拜为了上卿,自赵入楚时,他不仅二度当上了春申君的嘉宾,更是被任为了兰陵令。兰陵,原是鲁地,名为次室,后来
期刊
深秋时节,有两大不容错过的乐事:一是赏菊花,二是吃螃蟹。前者带来视觉盛宴,后者满足口腹之欢,两者相映成趣,成就了这个季节最美的画面。  食蟹在我国历史悠久,据《汲冢周书》记载:周成王时,海阳献蟹入贡。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懂得食用螃蟹,并将其列为珍贵的御膳了。后来,明人张岱不吝笔墨,专门在《陶庵梦忆?蟹会》中,为螃蟹写下美味甘旨的文字。文章不长,文采则佳:“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
期刊
书声琅琅,想起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群汉服稚子摇头晃脑朗声而读,先生则双目轻阖,不知是沉醉在这平平仄仄的韵语里,还是沉醉在这清清琅琅的声律中,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远古先民唱出的歌谣成就了古代诗歌的开端之篇《诗经》,楚地的民歌经由屈原的生花妙笔成就了楚辞,也就是说最初的诗和楚辞都是可以啭喉高唱的诗歌,那么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将歌声转为朗读了呢?  “诵读,吟咏,不歌而诵谓之赋”,这
期刊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夏至秦,从汉到清,哪一个朝代没有搭过历史的舞台?且看滚滚的河面上,汉的霸气、唐的阔气、宋的文气、明的硬气,秦人铁血,魏晋风流。生旦净末丑,各自角色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方高歌,如果说这一幕幕剧集的开篇,在于三皇五帝的神话,缥缈而久远,那么第一章节的高潮,也是奠定全文的部分,则是那芳草如茵,悠悠先秦。  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部分,而
期刊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  兰陵美酒有着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商代古卜中的“鬯其酒”的记载,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礼记·曲天下》有“天下,鬯”之句,孔颖达《五经正义》中解释:“天下鬯者,酿黑黍为酒,其气芬芳调畅,故因谓之‘鬯’。”20世纪40年代末,兰陵镇修筑公路时挖出的商代酒器上“鬯”字,证明了鬯酒的存在。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曾
期刊
翻开《幽梦影》,单看书名便觉清雅。再看作者,张潮。幽梦如潮自涌来,独留残影浸吾身。仿佛人生如梦也难说尽个中情味。章衣萍在读罢此书后赞叹此为一部“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因才子方有性情,因思想家才情方不至于显得轻浮寡淡。很多人更觉得它是绝妙的奇书,是清新可爱的随笔。其实,它只不过是真实地、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我们不妨试着撷取书中的那些风物,让审美的思绪随着作者的视
期刊
颓 然  昆曲很颓,带着苍茫的绿和柔软的粉。  有朋友车内,常年只放昆曲,而且车载MP3只放《牡丹亭》,一上车总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到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或者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曳春如线……”  真要命的温软。  如果这一辈子曾和昆曲相遇,如果你正好和它吻合,那真真是没有早一没有晚一步,从此坠落,连回生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些段落,甚至可以听出淫雨霏霏,是苏州老园林的一抹春色。“水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