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的家长过来看一看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完饭,三岁的凡凡开始把他的书包拿出来,翻出所有的书本,妈妈开始以为他在看书,过一会再看他,小家伙却在撕书,其实早之前小家伙就有这个举动,对他也再三教育,忍无可忍,妈妈动手打了他的小手。当时用力不大,可小家伙却非常伤心地哭了,而且一副受了莫大委屈的样子。妈妈无法理解他当时的想法,是不是在想妈妈对他的责罚是不应该的,还是在想书本其实不重要。事后,我再问小家伙下次还会不会撕书,小家伙摇头说:“不撕了,撕了妈妈打手。”
  妈妈在育儿日记中感叹:对于孩子的体罚很多专家都说不应该,但是教育他又该从哪里下手?唉,真难。
  您遭遇过凡凡妈妈的烦恼吗?您体罚过自己的孩子吗?您赞同体罚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吗?
  事实上,对于体罚的问题在现实中是无休止的争论,在瑞士等国家立法禁止体罚孩子的同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体罚也闻名遐迩。
  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讲会上,我对到场的听众做了现场调查和讨论,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于体罚的看法与个人的童年经历关系很大,那些在小时候没有遭受过体罚的人,坚持认为:干嘛要打孩子?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解决问题呀,我的父母就从来没有打过我。那些小时候遭受过体罚的人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遭受了父母比较适当的体罚的人认为:体罚很必要呀,我很多毛病都是爸妈打了我才改正的,而且我并没有感觉受到什么心理伤害,没有任何心理阴影。另一类是遭受了不公正的失当的体罚的人认为:体罚让我感到屈辱,产生怨恨,在有小孩之前,我一直发誓有了孩子之后绝对不体罚,可是到了现在却还是禁不住打孩子,而且,不少时候并非孩子本身犯错,而只是自己当时不高兴,我自己都搞不清这是为什么。
  我不认为非体罚不可,深信不体罚也可以把问题解决得很好,也不提倡体罚,但是事实上,这和父母的经历和个性以及对教育的理解有关,很多时候都是无意识中自然而然采用了某种方式。对于不体罚孩子的父母,我们另当别论。现在我们讨论一下,如果你总是忍不住使用体罚的方式,有些事情你应该了解,并且需要注意:
  ·亲子关系不融洽,体罚孩子是大忌
  国内曾经出现过“行走学校”,行走学校崇尚行万里路,在高强度的体力消耗中教育孩子,而在这些学校中,充满了暴力体罚,北京电视台《谁在说》栏目就此采访我时,我说:孩子感到什么比我们想做什么更重要。同样是体罚,孩子们既可以从中感到父母的爱、关心和对自己的责任感,也可能理解为被压迫、被侵犯从而感到愤怒和屈辱。两者的区别来自于亲子关系的基础和具体体罚原因。亲子关系亲密融洽,才具备惩罚的情感基础,亲子关系冷漠对立,惩罚自然是雪上加霜。
  如果孩子犯的错是因为无知,那么,我们应该告知孩子相关的事理;如果孩子是初次,那么我们应该提出“警告”;如果孩子是不小心而不是故意,我们应该提醒并理解……不宜轻易使用体罚,除非孩子严重伤害、妨碍别人。同时,一定要孩子服气才行,否则一定会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8岁以后,体罚无法再给孩子震慑力
  1岁多的孩子,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因为还没有太多的自我意识,但是到了两三岁,孩子就不会那么听话了。同理,8岁以前,孩子处于“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这时孩子做了什么事,身体如果有了痛苦,以后就不会做了。所以,对于8岁以下的孩子,体罚确实能有效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认识能力和自尊心不断增强,体罚便不再好用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两三岁,9岁到10岁这个阶段非常不适应,觉得孩子很难管,就是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经历了成长的飞跃,而父母没有跟上来。
  ·体罚个性强的孩子,极容易造成逆反
  教育是最因人而异的,外向的孩子和内向的孩子不同,同属外向或者内向的孩子之间也不相同。内向的孩子通常不宜体罚,尤其是较重的体罚。外向的孩子也要因人制宜。大体来讲,外向的孩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敏锐而从容的,一种是莽撞急躁、经常手忙脚乱的,对于前者一般比较省心,对于后者,我们首先应该悦纳而不是苛责孩子的天性,更多提醒和帮助孩子梳理和控制自己比体罚更有效。
  对于个性很强的孩子,一定要注意给他发言的机会,否则极容易造成孩子逆反。
  ·父母的威慑力,并非通过“打”来实现
  孩子是用来爱护和引导的,不是用来让脾气不好的父母撒气的。很多父母打着体罚的名义,其实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过重的体罚会造成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其实,有的父母,一个眼色孩子就怕了。有的父母严肃问几句就够了。但是有的父母却要打一顿才行。我的一个朋友说,儿时她对母亲发火,父亲只是把手郑重地放到了她的肩膀上,她马上感受到巨大的威慑,并且有所收敛。这种善用“威慑”的本事是应该学习的。
  ·频繁使用体罚,降低父母的威信
  调查显示,对于自己体罚的经历,如果只被打过一次,那么,对于为什么挨打一定是记得清清楚楚;如果被打过很多次,那么只能记住比较特殊的几次;对于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往往只记得“爸爸/妈妈总是打我”,对于为什么挨打却不怎么记得。
  体罚,能不用就不用,能用其它方式代替就代替。频繁使用会“增强”孩子对体罚的适应和抵抗力,同时也降低了父母的威信。一旦孩子被“打疲了”,父母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任何效果了,甚至能出现和父母对打的情况,孩子也很容易把暴力的方式迁移到他与同伴的相处中。哪怕父母再生气,一个月内不要超过两次体罚孩子,而且越少越好。
  ·做不到打完不心疼、不后悔,就别打了
  假如孩子做错事,你一定要采用体罚的形式,那么请不要在打过孩子之后,当着孩子的面哭或者面露后悔的表情,孩子会认为你下次肯定不忍心再打他了,从而重犯错误。假如你在孩子哭后,去哄孩子甚至向孩子道歉,孩子就会认为错的人是你而不是他。
  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常识:自相矛盾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如果我们表现出不一致的态度,孩子就会怀疑父母会不会有问题。
  如果做不到打完不心疼、不后悔、不道歉,亲,就别打了。
  ·“秋后算总账”式的体罚对孩子有害无益
  对于孩子来说,事情的因果关系需要联系紧密才能理解,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这样的体罚,大部分情况是在找理由发泄自己的怒气。
  ·别在人前体罚孩子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一定要避免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家里面有客人在或者孩子的同伴在也不适合。
其他文献
他们不会背着小手上课,但是有惊人的阅读量。  美国孩子很安静  表姐拖儿带女从美国回来过暑假,在中国联系了一个学校,想让他们体验一下中国的学校教育。  我这个哺乳期妇女也在凌晨1点钟奶完孩子坐上了回老家的夜车卧铺,除了见面,重点是好奇美国人到底怎么教育孩子的,他们的课堂上真的闹哄哄吗?  上次见表姐还是她儿子泰山9个多月的时候,如今泰山已经9岁,妹妹茉莉也7岁了,兄妹俩在家一直说中文。表姐说,不能
期刊
从容淡定的妈妈。  我真心觉得自己早熟,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跑回家跟我妈说:“我特别喜欢我同桌!”  我妈当时正在卫生间洗衣服,听了我的话,秒愣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一边搓衣领子一边问我:“你同桌学习好吧?”我觉得妈妈的反应非常奇怪,但还是回答说:“好,数学老得一百分。”我妈又问:“他还有什么优点?”我心想,妈对我喜欢的人这么感兴趣?于是兴致勃勃地告诉她:“字写得可好了,开元旦联欢会的时候,别的班
期刊
王婷和儿子的快乐时光。老妈不焦虑,儿子欢乐多。  晚上带儿子去广场玩,看见一孔明灯正冉冉升起。我忙对儿子说:“快许个愿。”儿子赶紧闭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词。  看着他虔诚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又觉得好笑,他的愿望肯定不是买玩具,就是吃零食,再不就是去玩 “淘气堡”。我摸了摸裤兜里的钱,差不多能实现他两个小愿望,禁不住暗自冲他嘿嘿笑。  儿子许完愿就往前走,竟然没跟我说玩具零食的事,我突然觉得自己刚才的笑
期刊
1.  女儿天天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紧张,两个月后,我和她爸爸戎就给她换了一家。可她还是很紧张。没几个月,我们又给她换,结果依然糟糕。接下来我们拼命给她找“好”幼儿园,又换了第四个、第五个。幼儿园越来越贵,离家越来越远,天天却越来越焦虑。最后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她都要抓着我的手不放,纠缠很久才能进去。  终于上小学了,我们以为会好一点。至少她很聪明,功课不成问题。可是第一天上学回来,她就哭了,说规
期刊
患病的母亲也可以用不苦逼的方法讲故事。这是多好的生命教育。  没生病之前,“化疗”就是两个汉字,怎么化,怎么疗,全然不知。其实化疗就是输液而已。生病长知识。  化疗病人一般都需要在胳膊上插入一根picc管,以备输液之用。盖因化疗药物毒性太大,如果直接输入小臂上较细的血管,容易导致血管内壁被腐蚀。picc管从胳膊上插入,上行深入到肺部大动脉,犹如把堵塞的车流直接引向宽广的高速,药液的浓度变小,对血管
期刊
孩子爱上阅读有多难?看看这些当爹的跟孩子一起玩读书,让我们面对大海再问一次——孩子爱上阅读有多容易?形式总不拘泥于这些,原则只有一个:有趣味才有兴趣。  4岁的米妮(山东莱芜)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当然,是爸爸陪着读了。这几天,爸爸住院了,但每到故事时间,爸爸就会打电话读故事给女儿听。“没办法,别人代读还不行,米妮就是喜欢我来读!”爸爸一脸的无奈,以及满身的幸福。  2?4岁的孩子,正是感知动作思
期刊
孩子是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  爸爸:史军,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儿子:5岁零9个月,一个“内秀”的小正太。喜欢看书、捉虫子。  史军是位温柔的爸爸,说话有条不紊,他确实不负责管教,是个“大撒把的”父亲。不过,儿子却爱跟自己玩儿,因为不管什么事情,都能从果壳老爸这儿找到答案。  每逢周末,爷俩就腻在一块儿。儿子虽然喜静的时候多,也跟别的小朋友一样爱玩游戏玩iPad,但只要爸爸说“走,我们出
期刊
看了“最家长”登的学习钢琴的文章,我们的微信平台上收到了很多钢琴的问题,小编采访了专业少儿钢琴教师答复。  子涵妈妈:儿子想学钢琴,但是我们对钢琴一无所知,这么贵的东西,到底怎么选好?请专业人士给点建议吧。  宋世尊老师:选购钢琴,跟买洗衣粉一样,只选对的不选贵的!首先是音色,有的琴听上去过亮,弹奏时间长的话,损伤小耳朵。再就是手感,我见过一款钢琴用的是德国名牌的击弦机,可是我弹过以后,感觉手感偏
期刊
晚饭前先玩捕鱼  最近,英翔放学回来,我们要先“捕鱼”才能做饭。和他爸双手相握成渔网,英翔这条小鱼绕着渔网钻来钻去,我们哼着“捕鱼歌”:一条小鱼游来了,游来了,游来了,快快抓住!唱到“抓”时,就要收网啦!  捕到鱼后,我们问:是“大鱼”还是“小鱼”?英翔说是小鱼,那就放生,说是大鱼就带回家洗鱼、刮鳞片、炖鱼。  洗鱼:我们一起抓胳膊抓脚,把大鱼抬到洗菜盆(沙发)里,打开“水龙头”,一顿乱搓,鱼在盆
期刊
近期去了一趟传说中的“河南”。为啥是“传说中”的?因为……你懂的!  唯有亲身体验,才能破江湖传言。下了车,都晚上9点了,加上雾霾,整个人都不好了。一辆出租驶来,赶紧探进脑问人家:是不是黑车?  司机被我的“愚昧”笑抽了。告诉我如何辨别黑车,真要遇到黑车怎么办,热情得就像第二天的早餐:胡辣汤。  当然,我来河南的目的不是胡辣汤,而是参加一个“家庭重塑”心理工作坊。话说,去上课的路上我大嚼手抓饼,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