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州的甲状腺癌患者许先生,今年59岁。查出患癌两个多月来,他整天沉溺于恐惧、抑郁、绝望中,觉得活到死都要天天吃药,成为拖累家人的累赘。临近手术,许多亲朋好友都赶来,像是来“送终”一样,弄得患者心里挺不好受的,仿佛自己已跟“死亡”画上等号。
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癌症患者发病后的心理变化与躯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互为因果,无论医生还是家属都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癌症患者首先要“认命”,既来之,则安之,先坦然接受,跟身体内的肿瘤“和平相处”。患者在战略上藐视癌症,要相信癌症是可以战胜的,给自己希望和信心;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开点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同时在战术上要重视癌症,充分认识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疾病”,把握好每个治疗细节,定期复查,雷打不动,一有问题就能及时处理。
随着治疗的深入,癌症病人面临着比其他病人更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加之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癌心理,周围人们紧张、过分的关怀无形中加重心理负担。因此,患者要与医生积极沟通,倾吐心中的苦闷、忧愁、怨恨、委屈和不幸,寻求心理支持;经过心理医生的分析、解释和诱导、劝说,改变不良认知,降低病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创造和谐、乐观的医疗氛围,给予积极的评价和科学的指导,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帮助病人改善消极情绪。必要时利用一定的行为训练技术,对抗病人的應激反应,调整病人的心身状态,让病人学习有效的心理应付方式,学会如何应付出现的化疗副作用,如何面对肿瘤切除后的形体变化,等。
癌症患者生存期长久者,除了坚持规范治疗外,大多是心理状态比较好、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患者要注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更不能养成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以分散注意力。特别是经常参加各种抗癌活动,在集体治疗中互相交流、相互支持,消除心理上的压力。
家庭抗癌稀释痛苦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良好心态的支撑是难以想像的。有关医学调查表明,肿瘤病人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等心理问题,甚者精神崩溃,直接影响癌症患者疗效。尤其是出院以后,医院以外的问题医护人员更顾及不到,需要家属能起到完善和延续临床生理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患者一旦确诊为癌症后,家属同样会有悲观、恐慌、绝望的情绪,会出现不知所措,到处乱投医、盲目问药的失误举动,这反过来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给患者增加更多的思想负担。所以,患者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为癌症患者加油、鼓劲儿,起到调动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打消患者的恐惧、盲目心态,增强科学抗癌信心。
现实中,通过群体抗癌的各项活动,家人同样在心理上得到调整,获得各方面的抗癌知识。患者与家属在治疗全过程的方方面面都容易沟通,取得共识,配合更佳,组成了抗癌的“战斗家庭”。家庭内部的良好情绪和科学的抗癌行为,又进一步影响患者,从病情到用药治疗、家庭护理,使治疗结果更加奏效。
心理康复治疗措施的实践,需要肿瘤病人、亲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满意效果。专家强调,“家庭抗癌”容易将痛苦稀释,因为家属与专业心理医师治疗相比,隔阂较少,更有说服力,更有对比性。事实证明,晚期癌症患者若每星期都和家属参加一些与治疗康复有关的集体活动,其生存期要比单纯接受治疗的同样病情的患者长。
居家宁养讲究技巧
让癌症患者在家中静养时,并不是让患者“回家等死”。首先应全面评估患者身心的状况,制定患者在“居家宁养”中的疼痛治疗、症状控制等基础用药。其次,请专业医生帮助家属做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指导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同时,定期请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电话咨询,随时评估了解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并做好相关护理指导。
癌症会导致一些患者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家属掌握营养进食、稳定睡眠、褥疮护理、康复等护理知识,例如长期卧床导致褥疮的护理,使用镇痛药后导致便秘的处理,肢体水肿和淋巴水肿按摩的方法,以及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及时更换衣物、被褥,保持床单、衣服宽松清洁、干燥。
患者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享受亲人的陪伴,不仅减轻了患者身体上的极端痛苦,最重要的是给予了心灵上的抚慰与支持。患者的居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声。在墙上粘贴患者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相片等。采用合适的座垫和床垫。
多陪伴患者,聆听并体会患者的心情。握住患者的手,用温柔的声音跟他说话,柔和的音乐和灯光也可以使患者平静下来。神智不清的患者可能说胡话,或产生幻觉,这时不要惊慌,要留意他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要观察他的感受,了解他想表达某些意思和情感。
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癌症患者发病后的心理变化与躯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互为因果,无论医生还是家属都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癌症患者首先要“认命”,既来之,则安之,先坦然接受,跟身体内的肿瘤“和平相处”。患者在战略上藐视癌症,要相信癌症是可以战胜的,给自己希望和信心;必要时找心理医生开点抗焦虑、抑郁的药物。同时在战术上要重视癌症,充分认识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疾病”,把握好每个治疗细节,定期复查,雷打不动,一有问题就能及时处理。
随着治疗的深入,癌症病人面临着比其他病人更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活动,加之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恐癌心理,周围人们紧张、过分的关怀无形中加重心理负担。因此,患者要与医生积极沟通,倾吐心中的苦闷、忧愁、怨恨、委屈和不幸,寻求心理支持;经过心理医生的分析、解释和诱导、劝说,改变不良认知,降低病人的消极情绪反应。
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要创造和谐、乐观的医疗氛围,给予积极的评价和科学的指导,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帮助病人改善消极情绪。必要时利用一定的行为训练技术,对抗病人的應激反应,调整病人的心身状态,让病人学习有效的心理应付方式,学会如何应付出现的化疗副作用,如何面对肿瘤切除后的形体变化,等。
癌症患者生存期长久者,除了坚持规范治疗外,大多是心理状态比较好、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患者要注意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更不能养成一味卧床静养的惰性。在不引起疲劳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生活自理以分散注意力。特别是经常参加各种抗癌活动,在集体治疗中互相交流、相互支持,消除心理上的压力。
家庭抗癌稀释痛苦
癌症是慢性病,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良好心态的支撑是难以想像的。有关医学调查表明,肿瘤病人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等心理问题,甚者精神崩溃,直接影响癌症患者疗效。尤其是出院以后,医院以外的问题医护人员更顾及不到,需要家属能起到完善和延续临床生理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作用。
患者一旦确诊为癌症后,家属同样会有悲观、恐慌、绝望的情绪,会出现不知所措,到处乱投医、盲目问药的失误举动,这反过来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给患者增加更多的思想负担。所以,患者家属要首先振作起来,用“自家人”的身份,为癌症患者加油、鼓劲儿,起到调动患者机体的积极作用,打消患者的恐惧、盲目心态,增强科学抗癌信心。
现实中,通过群体抗癌的各项活动,家人同样在心理上得到调整,获得各方面的抗癌知识。患者与家属在治疗全过程的方方面面都容易沟通,取得共识,配合更佳,组成了抗癌的“战斗家庭”。家庭内部的良好情绪和科学的抗癌行为,又进一步影响患者,从病情到用药治疗、家庭护理,使治疗结果更加奏效。
心理康复治疗措施的实践,需要肿瘤病人、亲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满意效果。专家强调,“家庭抗癌”容易将痛苦稀释,因为家属与专业心理医师治疗相比,隔阂较少,更有说服力,更有对比性。事实证明,晚期癌症患者若每星期都和家属参加一些与治疗康复有关的集体活动,其生存期要比单纯接受治疗的同样病情的患者长。
居家宁养讲究技巧
让癌症患者在家中静养时,并不是让患者“回家等死”。首先应全面评估患者身心的状况,制定患者在“居家宁养”中的疼痛治疗、症状控制等基础用药。其次,请专业医生帮助家属做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指导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同时,定期请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电话咨询,随时评估了解病人病情及生活质量,并做好相关护理指导。
癌症会导致一些患者失去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患者家属掌握营养进食、稳定睡眠、褥疮护理、康复等护理知识,例如长期卧床导致褥疮的护理,使用镇痛药后导致便秘的处理,肢体水肿和淋巴水肿按摩的方法,以及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及时更换衣物、被褥,保持床单、衣服宽松清洁、干燥。
患者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享受亲人的陪伴,不仅减轻了患者身体上的极端痛苦,最重要的是给予了心灵上的抚慰与支持。患者的居室内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声。在墙上粘贴患者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相片等。采用合适的座垫和床垫。
多陪伴患者,聆听并体会患者的心情。握住患者的手,用温柔的声音跟他说话,柔和的音乐和灯光也可以使患者平静下来。神智不清的患者可能说胡话,或产生幻觉,这时不要惊慌,要留意他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要观察他的感受,了解他想表达某些意思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