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阮大铖巡师江上,衣素蟒,围碧玉,见者诧为梨园装束。某尚书家姬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大兵大礼,而变为倡优排场戏,苟非国之将亡,亦焉得有此举动哉?这里的“某尚书家姬”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君柳如是,钱谦益的姬妾。阮大铖誓师江上,却又一副梨园装束,于是柳如是穿着戏服招摇过市,以示本兵大礼之可笑,传为一时笑谈。俞平伯先生根据这条记载,认为《红楼梦》里北静王的装束就颇类似阮大铖穿的戏服。据《红楼梦》的描述,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这俨然是戏曲舞台上极为风雅尊贵的打扮。曹雪芹有意将《红楼梦》的人物服饰写得戏曲化、陌生化无非是要借助戏服的模糊性来印证开篇提出的“无朝代年纪可考”,并用戏服的唯美化来加强《红楼梦》的人物美感。
《红楼梦》里的服饰要比其他领域更加难以考证。一来是受时间限制,现代人单从名称上很难想象出衣服的原貌;二来曹雪芹也是有意模糊,时而明装、时而清服,忽而又成了戏服。因此要了解《红楼梦》的服饰,若不作一番考辨的功夫是很难有所得的。在历来的影视创作中,除了“别出心裁”的新版《红楼梦》外,基本上都以明代的装束为主,87版《红楼梦》更是请来了沈从文、邓云乡等大家来指导服装,但由于《红楼梦》的特殊性,很多服饰还是没能够还原书中的样子。因此,《红楼梦》的服饰不仅是一次明清衣装的大展示,更以其颇具虚幻的美感引导读者去联想,并从中感受到服装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重要作用。
满族兴于东北,因为天气原因,喜穿皮衣,入关以后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了穿皮衣的等级,如皇帝朝冠用薰貂、黑狐,吉服冠用海龙、薰貂、紫貂,冬季的朝服用紫貂、薰貂等,其它诸如后妃、皇子、百官的皮衣用料皆有规定。军民人等不得乱用貂皮、狐皮、猞猁狲,举人以下不得服用天马、银鼠。一般而言,传统的皮衣样式都是皮毛向里,外面再缝制面子,唯独清代的大臣,他们朝服用的貂褂是毛朝外。《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的皮衣,比如前文提到的“银鼠褂”、“灰鼠披风”、“狐腋箭袖”、“天马皮褂子”等;提到的皮衣术语也多,比如大毛、小毛、里外发烧等。这显然是受到清代喜穿皮衣的影响,明代绒衣盛行,在《红楼梦》里则几乎看不到,这可见冬季衣着是以清代为主了。
《红楼梦》里皮衣的穿着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第四十九回写贾母生病,请了太医院的王太医来诊脉,写贾母穿的是“青绉绸一斗珠儿的羊皮褂子”,这里的“一斗珠”是一种很残忍的制作工艺。在母羊即将分娩之时,将其宰杀,然后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贴在墙上,干后便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盘曲如珍珠,故名“珍珠毛”,又名“一斗珠儿”。这种毛皮虽然珍贵,但只相当于夹衣,是最早开始穿的皮衣,时间不过是八九月间,随后依次穿到大毛狐肷、猞猁之类,再依次减到银鼠、珍珠毛,这样一来,一年之中倒有近半年时间穿皮衣。
《红楼梦》第十四回写黛玉之父林如海病逝,贾琏带着林妹妹在扬州料理丧事,王熙凤连夜与平儿打理了“大毛衣服”,差昭儿送了过去。这里的大毛衣服,是皮衣的一种,长于御寒。皮货的分类都是两两相对的,如细毛和粗毛、大毛和小毛、直毛和弯毛等。大毛是细毛皮货,相对小毛(珍珠毛即属小毛)而言,也有将灰鼠毛、银鼠毛等算作中毛的。除了羊皮、兔皮、狗皮等粗毛皮货外,在珍贵的细毛皮货中,长毛可以抵御严寒的,习惯上都叫“大毛”。成语中有“集腋成裘”,很形象地道出了皮衣的制作过程。以狐狸皮为例,任何狐狸皮都不能整张拿来作皮衣,要把狐狸身体各部分的皮毛分割下来——背上的是“狐脊”,身体两侧的叫“狐肷”,头颈下的一大块叫“狐膆”,四条腿叫“狐腿”。另外还有狐脑门上的毛、狐耳朵的毛,甚至狐爪心的毛。所有的皮毛衣服都是将整张的皮割开来拼制的,因此一件皮衣就要用许多兽皮来拼接,故而所取部位的不同就导致了兽毛的不同,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毛硬、有的毛软、有的重、有的轻。这其中以毛长、毛软、毛轻和毛暖者为最上乘,《论语》中有“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语,可见这“轻裘”的受欢迎程度。狐毛虽然被笼统地称之为“大毛”,但只有“狐膆”、“狐肷”和“狐脊”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毛”,其它部位都不能算。在细毛皮货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狐狸皮、貂皮外,使用最多的就是灰鼠皮。灰鼠中有浅灰、白针的叫银鼠,比如第三回王熙凤穿的“石青银鼠褂”;深灰泛紫色者叫灰鼠,如第六回王熙凤穿的“石青深丝灰鼠披风”,单取了背上的一块皮,不要腹下白色的皮。这些虽是细毛,但还不算大毛。第五十一回写袭人母亲过世,袭人临回家前来见王熙凤,凤姐见她穿着“青缎灰鼠褂”,便说:“……但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但也有一种比较稀罕的灰鼠,背上的毛较长,呈黑色,腹下毛是烟色的,因比一般的灰鼠毛长,所以叫“大毛黑灰鼠”。所以第四十九回写湘云穿着“大毛黑灰鼠厘子”,这里的“黑灰鼠”就是大毛了。因此,大毛其实是表示细毛皮货中毛头长短的概念,而非专指某一种兽皮。
清代人对皮衣的穿着非常讲究,甚至在某些场合,穿皮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红楼梦》里的人物,有的里外全是皮衣,第六回写王熙凤“紫貂昭君套”、“灰鼠披风”、“银鼠皮裙”。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里外发烧大褂子”(“里外发烧”指表里均有皮毛,外面的皮毛叫“翻毛”)、“大貂鼠风领”、“银鼠短袄”、“狐肷褶子”等。这样的装束在现代人看来是有点奇怪的,但却是清代的实际情况。细毛皮货配上鲜艳的刺绣绸缎面子,这是豪门贵族的独特象征。
此外,同一种类的兽皮也有很多差别。以狐狸来说,有草狐、沙狐、火狐、青狐、玄狐、银狐等,其中尤以玄狐(清代因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玄狐多作“元狐”)、银狐最珍贵,其次便是沙狐。沙狐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狐狸,毛色灰白多,仅次于玄狐和银狐。第五十一回写王熙凤给袭人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中的“天马皮”指的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第五十二回贾宝玉穿的“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用的也是沙狐皮。沙狐颈下的皮毛叫“青狐膆”,又名“乌云豹”,青灰色,毛头又长又轻,在狐皮中极为珍贵。第二十回,宝黛拌嘴,林黛玉问贾宝玉:“怎么你倒脱了青肷披风呢?”这“青肷”就是“青狐肷”,也就是“沙狐肷”。狐狸的两肋皮毛轻软,而且面积较大,是高级狐裘的主要来源,统称“狐肷”。一般的草狐、火狐,毛头有黄有白,俗名“金银肷”;灰色草狐的两肋皮有白有灰,呈斑点状,俗名“葡萄肷”。贾宝玉的“青肷披风”,是近似“葡萄肷”的灰色,但颜色较纯,毛也更长一些。这里的“披风”古称“褙子”,据明王圻《三才图会》记载:“褙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宋又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宋代将其用作女子常服,两腋下开长衩,多为直领。明代用作女子礼服,演变为大袖宽身样式。褙子去半袖就是“半臂”,去全袖就是背心,与后世所说的那种无袖披肩的外衣披风不是一回事。清代女子的礼服多用披风,其用途跟男褂相似。上有短领,对襟大袖,长可及膝,绣五彩夹金线花纹,领子上往往点缀以各式珠宝。作者让贾宝玉着女装显然是为了说明他“爱红”的性格。第五十三回写贾珍“披着一件猞猁狲大皮袄”,这猞猁狲是类似狐狸的一种动物,生长的黑龙江、吉林一带较寒冷的地方,这种动物的皮又轻又暖,有的有斑点,颇似“葡萄肷”。
清代官吏五品以上冬日所穿的貂褂都是毛朝外,最高级的是貂鼠脊背上的皮缝制。貂鼠颈下的皮不能乱用,一般都是经过皇帝特赏的王公大臣才能穿用。缝完貂褂,剩下零碎的再用来缝制其他衣物,比如贾宝玉的“貂貉满襟暖袄”、史湘云的“貂鼠脑袋面子”,都是缝完貂褂,用剩下的小皮子缝起来的。第四十九回,史湘云外面穿着“貂鼠脑袋面子”的大褂,里面是大毛的“黑灰鼠里子”,里外都是保暖极强的珍贵皮货。
《红楼梦》里的服饰要比其他领域更加难以考证。一来是受时间限制,现代人单从名称上很难想象出衣服的原貌;二来曹雪芹也是有意模糊,时而明装、时而清服,忽而又成了戏服。因此要了解《红楼梦》的服饰,若不作一番考辨的功夫是很难有所得的。在历来的影视创作中,除了“别出心裁”的新版《红楼梦》外,基本上都以明代的装束为主,87版《红楼梦》更是请来了沈从文、邓云乡等大家来指导服装,但由于《红楼梦》的特殊性,很多服饰还是没能够还原书中的样子。因此,《红楼梦》的服饰不仅是一次明清衣装的大展示,更以其颇具虚幻的美感引导读者去联想,并从中感受到服装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重要作用。
满族兴于东北,因为天气原因,喜穿皮衣,入关以后以明文的形式规定了穿皮衣的等级,如皇帝朝冠用薰貂、黑狐,吉服冠用海龙、薰貂、紫貂,冬季的朝服用紫貂、薰貂等,其它诸如后妃、皇子、百官的皮衣用料皆有规定。军民人等不得乱用貂皮、狐皮、猞猁狲,举人以下不得服用天马、银鼠。一般而言,传统的皮衣样式都是皮毛向里,外面再缝制面子,唯独清代的大臣,他们朝服用的貂褂是毛朝外。《红楼梦》里写到了很多的皮衣,比如前文提到的“银鼠褂”、“灰鼠披风”、“狐腋箭袖”、“天马皮褂子”等;提到的皮衣术语也多,比如大毛、小毛、里外发烧等。这显然是受到清代喜穿皮衣的影响,明代绒衣盛行,在《红楼梦》里则几乎看不到,这可见冬季衣着是以清代为主了。
《红楼梦》里皮衣的穿着是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的,第四十九回写贾母生病,请了太医院的王太医来诊脉,写贾母穿的是“青绉绸一斗珠儿的羊皮褂子”,这里的“一斗珠”是一种很残忍的制作工艺。在母羊即将分娩之时,将其宰杀,然后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贴在墙上,干后便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盘曲如珍珠,故名“珍珠毛”,又名“一斗珠儿”。这种毛皮虽然珍贵,但只相当于夹衣,是最早开始穿的皮衣,时间不过是八九月间,随后依次穿到大毛狐肷、猞猁之类,再依次减到银鼠、珍珠毛,这样一来,一年之中倒有近半年时间穿皮衣。
《红楼梦》第十四回写黛玉之父林如海病逝,贾琏带着林妹妹在扬州料理丧事,王熙凤连夜与平儿打理了“大毛衣服”,差昭儿送了过去。这里的大毛衣服,是皮衣的一种,长于御寒。皮货的分类都是两两相对的,如细毛和粗毛、大毛和小毛、直毛和弯毛等。大毛是细毛皮货,相对小毛(珍珠毛即属小毛)而言,也有将灰鼠毛、银鼠毛等算作中毛的。除了羊皮、兔皮、狗皮等粗毛皮货外,在珍贵的细毛皮货中,长毛可以抵御严寒的,习惯上都叫“大毛”。成语中有“集腋成裘”,很形象地道出了皮衣的制作过程。以狐狸皮为例,任何狐狸皮都不能整张拿来作皮衣,要把狐狸身体各部分的皮毛分割下来——背上的是“狐脊”,身体两侧的叫“狐肷”,头颈下的一大块叫“狐膆”,四条腿叫“狐腿”。另外还有狐脑门上的毛、狐耳朵的毛,甚至狐爪心的毛。所有的皮毛衣服都是将整张的皮割开来拼制的,因此一件皮衣就要用许多兽皮来拼接,故而所取部位的不同就导致了兽毛的不同,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毛硬、有的毛软、有的重、有的轻。这其中以毛长、毛软、毛轻和毛暖者为最上乘,《论语》中有“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语,可见这“轻裘”的受欢迎程度。狐毛虽然被笼统地称之为“大毛”,但只有“狐膆”、“狐肷”和“狐脊”算得上是真正的“大毛”,其它部位都不能算。在细毛皮货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狐狸皮、貂皮外,使用最多的就是灰鼠皮。灰鼠中有浅灰、白针的叫银鼠,比如第三回王熙凤穿的“石青银鼠褂”;深灰泛紫色者叫灰鼠,如第六回王熙凤穿的“石青深丝灰鼠披风”,单取了背上的一块皮,不要腹下白色的皮。这些虽是细毛,但还不算大毛。第五十一回写袭人母亲过世,袭人临回家前来见王熙凤,凤姐见她穿着“青缎灰鼠褂”,便说:“……但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但也有一种比较稀罕的灰鼠,背上的毛较长,呈黑色,腹下毛是烟色的,因比一般的灰鼠毛长,所以叫“大毛黑灰鼠”。所以第四十九回写湘云穿着“大毛黑灰鼠厘子”,这里的“黑灰鼠”就是大毛了。因此,大毛其实是表示细毛皮货中毛头长短的概念,而非专指某一种兽皮。
清代人对皮衣的穿着非常讲究,甚至在某些场合,穿皮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红楼梦》里的人物,有的里外全是皮衣,第六回写王熙凤“紫貂昭君套”、“灰鼠披风”、“银鼠皮裙”。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里外发烧大褂子”(“里外发烧”指表里均有皮毛,外面的皮毛叫“翻毛”)、“大貂鼠风领”、“银鼠短袄”、“狐肷褶子”等。这样的装束在现代人看来是有点奇怪的,但却是清代的实际情况。细毛皮货配上鲜艳的刺绣绸缎面子,这是豪门贵族的独特象征。
此外,同一种类的兽皮也有很多差别。以狐狸来说,有草狐、沙狐、火狐、青狐、玄狐、银狐等,其中尤以玄狐(清代因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玄狐多作“元狐”)、银狐最珍贵,其次便是沙狐。沙狐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狐狸,毛色灰白多,仅次于玄狐和银狐。第五十一回写王熙凤给袭人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中的“天马皮”指的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第五十二回贾宝玉穿的“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用的也是沙狐皮。沙狐颈下的皮毛叫“青狐膆”,又名“乌云豹”,青灰色,毛头又长又轻,在狐皮中极为珍贵。第二十回,宝黛拌嘴,林黛玉问贾宝玉:“怎么你倒脱了青肷披风呢?”这“青肷”就是“青狐肷”,也就是“沙狐肷”。狐狸的两肋皮毛轻软,而且面积较大,是高级狐裘的主要来源,统称“狐肷”。一般的草狐、火狐,毛头有黄有白,俗名“金银肷”;灰色草狐的两肋皮有白有灰,呈斑点状,俗名“葡萄肷”。贾宝玉的“青肷披风”,是近似“葡萄肷”的灰色,但颜色较纯,毛也更长一些。这里的“披风”古称“褙子”,据明王圻《三才图会》记载:“褙子,即今之披风。《实录》曰:‘秦二世诏,朝服上加褙子,其制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宋又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宋代将其用作女子常服,两腋下开长衩,多为直领。明代用作女子礼服,演变为大袖宽身样式。褙子去半袖就是“半臂”,去全袖就是背心,与后世所说的那种无袖披肩的外衣披风不是一回事。清代女子的礼服多用披风,其用途跟男褂相似。上有短领,对襟大袖,长可及膝,绣五彩夹金线花纹,领子上往往点缀以各式珠宝。作者让贾宝玉着女装显然是为了说明他“爱红”的性格。第五十三回写贾珍“披着一件猞猁狲大皮袄”,这猞猁狲是类似狐狸的一种动物,生长的黑龙江、吉林一带较寒冷的地方,这种动物的皮又轻又暖,有的有斑点,颇似“葡萄肷”。
清代官吏五品以上冬日所穿的貂褂都是毛朝外,最高级的是貂鼠脊背上的皮缝制。貂鼠颈下的皮不能乱用,一般都是经过皇帝特赏的王公大臣才能穿用。缝完貂褂,剩下零碎的再用来缝制其他衣物,比如贾宝玉的“貂貉满襟暖袄”、史湘云的“貂鼠脑袋面子”,都是缝完貂褂,用剩下的小皮子缝起来的。第四十九回,史湘云外面穿着“貂鼠脑袋面子”的大褂,里面是大毛的“黑灰鼠里子”,里外都是保暖极强的珍贵皮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