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皇帝下令召开一次廷议,命令参与廷议的丞相、御史等公卿大夫,与来自民间的文学贤良讨论有关百姓疾苦的大事。与会的双方就此展开了辩论,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约宣帝十年(公元前64年)左右,做过庐江太守丞的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纪录写成《盐铁论》一书,共计六十篇。
章太炎(1869-1936)先生认为:“汉论著者,莫如盐铁”①,对《盐铁论》在汉代论辩文中的地位评价很高,加以《盐铁论》又具有“究治乱,抑货利,以禆国家之政者,盖不但可行之当时,而又可行之后世”②的政治功效,历代学者对《盐铁论》都有所关注并加以研究。
《盐铁论》,是西汉庐江太守丞汝南桓宽次公所撰。桓宽,班固《汉书》未曾立传,仅于卷三十《艺文志·诸子·儒家类》与卷六十六《公孙田刘王杨蔡陈郑传赞》中有所记载,后世所纂修的方志,都是依据班固《汉书》的传赞与艺文志所言,并没有更详尽的记载。综合《汉书》有关资料可知,桓宽字次公,西汉汝南人。他擅长《春秋》,专治公羊,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桓宽学识博雅,善于属文,将昭帝始元六年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所争论的盐铁、平准、均输、酒榷等言论,条理推衍,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凡六十篇,名曰“盐铁论”。所论虽以食货之事为主,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桓宽是儒生,其基本思想仍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在《盐铁论·杂论》(第六十)篇他赞同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六十余名儒生的论说,主张行王道,尚仁义,站在民间派的立场,借历史抒发心志。由于他“举为郎”及官居庐江太守丞的时间均不详,所以无法据此来考察《盐铁论》成书的具体时间。然而《盐铁论》引用《史记》的现象为我们考证《盐铁论》的创作时间提供了一个参照。
经陈直(1901-1980)先生考证,桓宽《盐铁论》为节括引用《史记》原文的第一部书。③陈直在《史记新证》一书中详细地指出:《盐铁论》中《复古》篇大夫曰“山海之利,以佐助百姓”,《刺权》篇大夫曰“大农盐铁丞咸阳、孔仅等上请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与用”,以及《复古》篇大夫曰“浮食奇民,……故沮事议者众”三段文字,都是出自《史记·平准书》,化用在《盐铁论》中。针对这些引用,陈直先生认为:“三处皆纪桑弘羊之言,不外三种原因。一为桑弘羊取材于档案,太史公亦摘用档案。二为桑弘羊已见《史记》,为引用《史记》原文最早之一人,弘羊官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史记》其时名《太史公书》,尚未宣布,弘羊因管领秘书,故能先见之。三为桓宽著书时,用桑弘羊口气,采摘太史公《平准书》文字,亦未可知。”
全面考察《盐铁论》与《史记》内容近似之处,可以发现《盐铁论》中引称《史记》文字的并不只御史大夫桑弘羊一人,而陈直所提出的三种原因都有存在的可能。
首先,有关桑弘羊的发言,如《盐铁论·复古》:“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大下之藏,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司农,以佐助百姓。”“浮食奇民,好欲擅山海之货,以致副业,役利细民,故沮事议者众。”《刺权》:“大农盐铁丞咸阳、孔仅等上请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与用。”而《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是:“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复古》《刺权》两篇中的三段文字所记皆武帝元狩四年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上书之言,此时桑弘羊与此二人同朝处事,也曾以“侍中”的身份参与管理财政,所以桑弘羊不需要通过《史记》也可以知晓孔仅、东郭咸阳的言论。因此这种情况与陈直所说的第一种原因相合。
其次,《盐铁论》所记桑弘羊的某些语句确实属于从《史记》中引用而来,如《毁学》篇中已经有称“司马子言”的文字,这明确说明了是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另有一些文字虽未明称“司马子言”,但也确实是从《史记》化用而来,如《本议》、《颂贤》中大夫的言论。这种情况即属陈直所言的第二种原因。
再次,盐铁会议召开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当时司马迁《太史公书》还深藏秘府,尚未流传,而来自民间的文学、贤良应该没有机会看到此书,桑弘羊能够见到《太史公书》,正如陈直所说是由于其职务所便。《盐铁论》一书中确实不仅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对《史记》的引称,又有文学、贤良等人的引称,并且还有桓宽本人的引用。这种情况便可说明桓宽已经读过《史记》,并在著述中借文学、贤良之口转引了其中的文字。
王国维(1877-1927)《太史公行年考》认为:《盐铁论》中引《史记·货殖列传》之语,“即不出弘羊之口,亦必为宽所润色。是宣帝时民间亦有其书,嗣是冯商、褚先生、刘向、扬雄等均见之,盖在先汉之末,传世已不止一二本矣。”④《汉书·司马迁传》称:“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由此可知杨恽在“祖述其书”时已被封为平通侯,而《史记》的公开、流传也应在杨恽升迁平通侯之后。考《汉书·杨恽传》:“(恽)始读《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才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摧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霍氏伏诛,恽等五人皆封,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霍氏谋反是在公元前66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杨恽升迁平通侯,公开《史记》应当在公元前66年之后。桓宽以庐江太守丞这样低的官职,不可能有机会利用职权所便见到官府秘书,他见到《史记》的时间应在杨恽升迁平通侯,“宣布”《史记》之后。
因此可知《盐铁论》的成书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66年。其大体时间约在公元前66年至公元前49年(宣帝在位最末一年)之间⑤。
注释:
①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P84.
②涂祯刻本盐铁论都穆序(转引自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
③陈直.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1957,(3). 此外,经侯外庐等学者考察,桓宽在著述过程中多摹仿《平準书》的写法,此点亦可表明桓宽确实已经读过《史记》,且从中受到一定影响。
④王国维.观堂集林[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⑤参考黑琨.盐铁论成書时间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章太炎(1869-1936)先生认为:“汉论著者,莫如盐铁”①,对《盐铁论》在汉代论辩文中的地位评价很高,加以《盐铁论》又具有“究治乱,抑货利,以禆国家之政者,盖不但可行之当时,而又可行之后世”②的政治功效,历代学者对《盐铁论》都有所关注并加以研究。
《盐铁论》,是西汉庐江太守丞汝南桓宽次公所撰。桓宽,班固《汉书》未曾立传,仅于卷三十《艺文志·诸子·儒家类》与卷六十六《公孙田刘王杨蔡陈郑传赞》中有所记载,后世所纂修的方志,都是依据班固《汉书》的传赞与艺文志所言,并没有更详尽的记载。综合《汉书》有关资料可知,桓宽字次公,西汉汝南人。他擅长《春秋》,专治公羊,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桓宽学识博雅,善于属文,将昭帝始元六年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所争论的盐铁、平准、均输、酒榷等言论,条理推衍,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凡六十篇,名曰“盐铁论”。所论虽以食货之事为主,而言皆述先王、称六经,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桓宽是儒生,其基本思想仍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在《盐铁论·杂论》(第六十)篇他赞同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六十余名儒生的论说,主张行王道,尚仁义,站在民间派的立场,借历史抒发心志。由于他“举为郎”及官居庐江太守丞的时间均不详,所以无法据此来考察《盐铁论》成书的具体时间。然而《盐铁论》引用《史记》的现象为我们考证《盐铁论》的创作时间提供了一个参照。
经陈直(1901-1980)先生考证,桓宽《盐铁论》为节括引用《史记》原文的第一部书。③陈直在《史记新证》一书中详细地指出:《盐铁论》中《复古》篇大夫曰“山海之利,以佐助百姓”,《刺权》篇大夫曰“大农盐铁丞咸阳、孔仅等上请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与用”,以及《复古》篇大夫曰“浮食奇民,……故沮事议者众”三段文字,都是出自《史记·平准书》,化用在《盐铁论》中。针对这些引用,陈直先生认为:“三处皆纪桑弘羊之言,不外三种原因。一为桑弘羊取材于档案,太史公亦摘用档案。二为桑弘羊已见《史记》,为引用《史记》原文最早之一人,弘羊官御史大夫,属官有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史记》其时名《太史公书》,尚未宣布,弘羊因管领秘书,故能先见之。三为桓宽著书时,用桑弘羊口气,采摘太史公《平准书》文字,亦未可知。”
全面考察《盐铁论》与《史记》内容近似之处,可以发现《盐铁论》中引称《史记》文字的并不只御史大夫桑弘羊一人,而陈直所提出的三种原因都有存在的可能。
首先,有关桑弘羊的发言,如《盐铁论·复古》:“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大下之藏,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司农,以佐助百姓。”“浮食奇民,好欲擅山海之货,以致副业,役利细民,故沮事议者众。”《刺权》:“大农盐铁丞咸阳、孔仅等上请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与用。”而《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是:“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复古》《刺权》两篇中的三段文字所记皆武帝元狩四年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上书之言,此时桑弘羊与此二人同朝处事,也曾以“侍中”的身份参与管理财政,所以桑弘羊不需要通过《史记》也可以知晓孔仅、东郭咸阳的言论。因此这种情况与陈直所说的第一种原因相合。
其次,《盐铁论》所记桑弘羊的某些语句确实属于从《史记》中引用而来,如《毁学》篇中已经有称“司马子言”的文字,这明确说明了是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另有一些文字虽未明称“司马子言”,但也确实是从《史记》化用而来,如《本议》、《颂贤》中大夫的言论。这种情况即属陈直所言的第二种原因。
再次,盐铁会议召开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当时司马迁《太史公书》还深藏秘府,尚未流传,而来自民间的文学、贤良应该没有机会看到此书,桑弘羊能够见到《太史公书》,正如陈直所说是由于其职务所便。《盐铁论》一书中确实不仅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对《史记》的引称,又有文学、贤良等人的引称,并且还有桓宽本人的引用。这种情况便可说明桓宽已经读过《史记》,并在著述中借文学、贤良之口转引了其中的文字。
王国维(1877-1927)《太史公行年考》认为:《盐铁论》中引《史记·货殖列传》之语,“即不出弘羊之口,亦必为宽所润色。是宣帝时民间亦有其书,嗣是冯商、褚先生、刘向、扬雄等均见之,盖在先汉之末,传世已不止一二本矣。”④《汉书·司马迁传》称:“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由此可知杨恽在“祖述其书”时已被封为平通侯,而《史记》的公开、流传也应在杨恽升迁平通侯之后。考《汉书·杨恽传》:“(恽)始读《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才能称。好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摧为左曹。霍氏谋反,恽先闻知,因侍中金安上以闻,召见言状。霍氏伏诛,恽等五人皆封,恽为平通侯,迁中郎将。”霍氏谋反是在公元前66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杨恽升迁平通侯,公开《史记》应当在公元前66年之后。桓宽以庐江太守丞这样低的官职,不可能有机会利用职权所便见到官府秘书,他见到《史记》的时间应在杨恽升迁平通侯,“宣布”《史记》之后。
因此可知《盐铁论》的成书时间应该不早于公元前66年。其大体时间约在公元前66年至公元前49年(宣帝在位最末一年)之间⑤。
注释:
①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P84.
②涂祯刻本盐铁论都穆序(转引自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
③陈直.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1957,(3). 此外,经侯外庐等学者考察,桓宽在著述过程中多摹仿《平準书》的写法,此点亦可表明桓宽确实已经读过《史记》,且从中受到一定影响。
④王国维.观堂集林[M]第11卷.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⑤参考黑琨.盐铁论成書时间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