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初冬,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六朝开始,中国人就有了赏枫叶的习俗。唐代杜牧的《山行》可谓最为脍炙人口的“赏枫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传统的“四大赏枫胜地”分别为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和长沙岳麓山。其中,南京东郊的栖霞山因文脉悠远、古迹众多别有意趣。
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山中生产甘草、当归等各种草药可以摄生延年而得名;又名伞山,因山形如伞,亭亭如盖。早在南朝时期,它就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名山。
南朝刘宋、萧齐年间,一位来自北方齐郡平原的隐士明僧绍来到摄山,结庐隐居,聚徒讲学。明僧绍品格高洁,对出仕做官毫无兴趣,乐于隐逸生活。但他越是这样,越激起帝王们的“兴趣”,非常想征召他出山做官。
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甚至为此设计了一场“邂逅”。某次,明僧绍要到紫金山某寺庙看望一位朋友,消息被萧道成提前侦知,他早早来到该寺等候,与明僧绍“巧遇”,当面邀请他出山,明僧绍不为所动,婉拒了萧道成。明僧绍严持操守,他的名气传播得很广,时人送他一个“明征君”的美誉。
在摄山,明僧绍“抗迹人外,不事人世”20多年,他讲学的场所名为栖霞精舍。“栖霞”二字就有“栖居于云霞山壑之间”的语意。去世之前,明僧绍舍宅为寺,将栖霞精舍捐给了好友法度禅师,后来建成了栖霞寺。
他隐居的这座山从此改名为“栖霞山”,流传至今。
栖霞寺与天台国清寺、当阳玉泉寺、长清灵岩寺并称为佛教“四大丛林”。千佛岩石窟、明征君碑和舍利塔,是栖霞山最重要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山风景旖旎如画,乾隆皇帝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誉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但游客秋冬来,更多的却是为了栖霞山的红叶狩。山上山下,红霞缭绕,丹枫烂漫,灿若红云。
南京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的出游民俗。春天,人们相约到牛首山踏青游玩,秋天,则必到栖霞山观赏满山枫叶如丹。
虽说早在南朝时期,栖霞山就已有枫叶林,但真正形成观赏枫叶的习俗,却是明清以后,这可以从当时的诗句中找到端倪。
明万历年间陕西巡抚于若瀛游览栖霞山名胜天开岩,写有诗句“汀芦入眼白,枫叶点秋红”;明末文人谢肇淛秋游栖霞山,写有“林稀霜叶红初见”;“栖霞红树烂如霞,十月天晴风日嘉”,这是明末清初南京诗人纪映钟赞美栖霞山秋色的诗句。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朱彝尊登栖霞山,作诗四首,有“槭槭霜叶鸣”之句。
乾隆年间南京诗人王友亮在《金陵杂咏·摄山》的诗序中说:“(摄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山多药草,可摄生,故名。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诗中更写到:“药苗春香生雨,枫叶秋林烧入云。”由此可见,当时很多人都会在秋天赶往栖霞山赏秋。
袁枚的女弟子、诗人骆绮兰有多首游栖霞山的诗,《栖霞看红叶过德云庵用壁间韵》有“尘梦尽销黄叶丽,仙楼都拥赤城霞”诗句,这首诗写得明明白白,女诗人跑这么远,就是为了来栖霞看紅叶。
两江总督尹继善曾与大诗人袁枚同游栖霞山。“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朱履却宜枫叶老,清峰岂厌鬓毛斑”,这位当时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用诗句记录下了栖霞山的绝美秋景。
据学者推测,至少在十七世纪后期栖霞山就形成了大片枫树林。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一首《哀江南》的曲子,其中有“新红叶无个人瞧”的句子,描写的可能就是栖霞山红叶。在《桃花扇》中,更有“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的佳句。
不过,清代前期,到栖霞山赏红叶,似乎并不像今天这样流行,乾隆皇帝在栖霞山写了一百多首诗,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涉及红叶。这当然和他不是秋季来此有关。
严格说来,“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时广为流传,“栖霞赏红叶”成为彼时文人的风雅,也成为普通市民秋游的首选。
1933年11月6日,著名历史学家朱偰游历栖霞山,写道:“折得霜枝赠阿娇,暗抬星眼谢王乔。昔人争传题红叶,流水何曾过御桥。纤手殷勤绣带招,满山红叶女郎樵。齐梁寺宇萧条尽,何处苍茫问六朝。”
而1934年12月15日的上海《申报》载:“自本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五十天时间内,仅由京沪铁路京丹段各站前往栖霞山观赏红叶游客已达九千人……”在交通不发达的80多年前,有大批游客沿着沪宁线,乘坐缓慢的列车赴栖霞山赏秋,足见“秋栖霞”当时就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江天无恙满林红叶璨如花。”如今,作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栖霞丹枫”已是深秋南京最火红的一张名片,享誉海内外。目前的栖霞山景区已种植了鸡爪槭、红枫、枫香、榉树、乌桕、美国红栎和中山红等红叶树种5万余株。主要栽植区域有太虚亭至小营盘区域、南门至饮马池及小营盘至饮马池沿线等。这段时间最佳赏枫地点则在桃花扇亭、桃花湖、明镜等处。
每年一到深秋,南京人都有个念想,会互相打听,问住在栖霞区的朋友:“叶子红了吗?”
12月初是栖霞山红叶最佳观赏期,此时的栖霞山,满山红叶层层叠叠,枫林如云似霞,五彩缤纷,仿佛漂浮的红霞随着山峦起伏栖息停留,蔚为壮观。
传统的“四大赏枫胜地”分别为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和长沙岳麓山。其中,南京东郊的栖霞山因文脉悠远、古迹众多别有意趣。
一个人和一座山
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山中生产甘草、当归等各种草药可以摄生延年而得名;又名伞山,因山形如伞,亭亭如盖。早在南朝时期,它就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名山。
南朝刘宋、萧齐年间,一位来自北方齐郡平原的隐士明僧绍来到摄山,结庐隐居,聚徒讲学。明僧绍品格高洁,对出仕做官毫无兴趣,乐于隐逸生活。但他越是这样,越激起帝王们的“兴趣”,非常想征召他出山做官。
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甚至为此设计了一场“邂逅”。某次,明僧绍要到紫金山某寺庙看望一位朋友,消息被萧道成提前侦知,他早早来到该寺等候,与明僧绍“巧遇”,当面邀请他出山,明僧绍不为所动,婉拒了萧道成。明僧绍严持操守,他的名气传播得很广,时人送他一个“明征君”的美誉。
在摄山,明僧绍“抗迹人外,不事人世”20多年,他讲学的场所名为栖霞精舍。“栖霞”二字就有“栖居于云霞山壑之间”的语意。去世之前,明僧绍舍宅为寺,将栖霞精舍捐给了好友法度禅师,后来建成了栖霞寺。
他隐居的这座山从此改名为“栖霞山”,流传至今。
赏枫诗中有端倪
栖霞寺与天台国清寺、当阳玉泉寺、长清灵岩寺并称为佛教“四大丛林”。千佛岩石窟、明征君碑和舍利塔,是栖霞山最重要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栖霞山风景旖旎如画,乾隆皇帝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此,赞誉栖霞山为“第一金陵明秀山”。
但游客秋冬来,更多的却是为了栖霞山的红叶狩。山上山下,红霞缭绕,丹枫烂漫,灿若红云。
南京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的出游民俗。春天,人们相约到牛首山踏青游玩,秋天,则必到栖霞山观赏满山枫叶如丹。
虽说早在南朝时期,栖霞山就已有枫叶林,但真正形成观赏枫叶的习俗,却是明清以后,这可以从当时的诗句中找到端倪。
明万历年间陕西巡抚于若瀛游览栖霞山名胜天开岩,写有诗句“汀芦入眼白,枫叶点秋红”;明末文人谢肇淛秋游栖霞山,写有“林稀霜叶红初见”;“栖霞红树烂如霞,十月天晴风日嘉”,这是明末清初南京诗人纪映钟赞美栖霞山秋色的诗句。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朱彝尊登栖霞山,作诗四首,有“槭槭霜叶鸣”之句。
乾隆年间南京诗人王友亮在《金陵杂咏·摄山》的诗序中说:“(摄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山多药草,可摄生,故名。秋时人多看红叶于此。”诗中更写到:“药苗春香生雨,枫叶秋林烧入云。”由此可见,当时很多人都会在秋天赶往栖霞山赏秋。
袁枚的女弟子、诗人骆绮兰有多首游栖霞山的诗,《栖霞看红叶过德云庵用壁间韵》有“尘梦尽销黄叶丽,仙楼都拥赤城霞”诗句,这首诗写得明明白白,女诗人跑这么远,就是为了来栖霞看紅叶。
两江总督尹继善曾与大诗人袁枚同游栖霞山。“共爱枫林霜叶晚,终输春暖碧桃红”,“朱履却宜枫叶老,清峰岂厌鬓毛斑”,这位当时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用诗句记录下了栖霞山的绝美秋景。
据学者推测,至少在十七世纪后期栖霞山就形成了大片枫树林。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一首《哀江南》的曲子,其中有“新红叶无个人瞧”的句子,描写的可能就是栖霞山红叶。在《桃花扇》中,更有“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的佳句。
不过,清代前期,到栖霞山赏红叶,似乎并不像今天这样流行,乾隆皇帝在栖霞山写了一百多首诗,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涉及红叶。这当然和他不是秋季来此有关。
南京最火红的一张名片
严格说来,“春牛首,秋栖霞”的民俗产生于清代中后期,到民国时广为流传,“栖霞赏红叶”成为彼时文人的风雅,也成为普通市民秋游的首选。
1933年11月6日,著名历史学家朱偰游历栖霞山,写道:“折得霜枝赠阿娇,暗抬星眼谢王乔。昔人争传题红叶,流水何曾过御桥。纤手殷勤绣带招,满山红叶女郎樵。齐梁寺宇萧条尽,何处苍茫问六朝。”
而1934年12月15日的上海《申报》载:“自本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五十天时间内,仅由京沪铁路京丹段各站前往栖霞山观赏红叶游客已达九千人……”在交通不发达的80多年前,有大批游客沿着沪宁线,乘坐缓慢的列车赴栖霞山赏秋,足见“秋栖霞”当时就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佛日重辉四面青峦惊昨梦,江天无恙满林红叶璨如花。”如今,作为“新金陵四十景”之一,“栖霞丹枫”已是深秋南京最火红的一张名片,享誉海内外。目前的栖霞山景区已种植了鸡爪槭、红枫、枫香、榉树、乌桕、美国红栎和中山红等红叶树种5万余株。主要栽植区域有太虚亭至小营盘区域、南门至饮马池及小营盘至饮马池沿线等。这段时间最佳赏枫地点则在桃花扇亭、桃花湖、明镜等处。
在交通不发达的80多年前,有大批游客沿着沪宁线,乘坐缓慢的列车赴栖霞山赏秋,足见“秋栖霞”当时就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每年一到深秋,南京人都有个念想,会互相打听,问住在栖霞区的朋友:“叶子红了吗?”
12月初是栖霞山红叶最佳观赏期,此时的栖霞山,满山红叶层层叠叠,枫林如云似霞,五彩缤纷,仿佛漂浮的红霞随着山峦起伏栖息停留,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