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观察活动中,视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对于失去视觉的盲童来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盲校教师首先应培养盲童观察的兴趣,指导他们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要遵循观察的规律,全面有序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关键词】视觉 感官 兴趣 顺序 想象 积累
陆游在《示子诗》中写道:“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就包含对事物的观察。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观察,要使作文“言之有物”,观察是基本功。然而在观察活动中,视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那么对于失去视觉的盲童,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盲童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盲童似乎只對有声音的事物感兴趣,那是因为声音是他们能够轻易感知的,而外界其他的许多事物是他们的能力无法轻易获得的。所以盲童表现出来的兴趣十分单一,大多数盲童由于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不敢轻易接触外界的事物。其实,在盲童的内心世界里,也是十分渴望认识新事物的,和正常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内心里也有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所以,激发盲童观察的兴趣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活物观察和户外观察时,要向他们说明活动的目的,还要向他们介绍与观察物相关的知识或者小故事,激起他们观察的兴趣。其次,激发盲童观察的兴趣,应该改变盲童的生活态度与惰性,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
二、多种感官并用的观察方法
观察,对于常人来说,主要是凭借视觉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对于盲童来说,他们可以在常人的帮助下,以手指触摸为主,调动听觉、肤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功能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这就是盲生的观察,这种能力,就叫做盲生的观察能力。
盲童通过认识声音认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物,他们知道汪汪叫的是小狗、喵喵叫的是小猫。经过仔细辨别,他们能听出同一事物不同的叫声。如带小鸡的母鸡,声音柔和低沉,下蛋后的母鸡叫声高吭嘹亮,一声比一声高,盲童还能通过声音“察颜观色”。如一位盲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的声音不像以前那么清脆,而是十分沙哑低沉,老师一定是生病了……”
触觉也是盲童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以手代目”是盲童认知的主要方式。通过触摸,他们能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软硬、温度、精细、质地等,如长方形的课桌高高的鼻梁毛茸茸的羽毛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他们摸到春天刚长出的小草,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茸茸的、嫩嫩的”。在观察浮雕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不仅能摸出浮雕的质地、凹凸,还能辨认出人物、车、炮等。经过教师的讲解,还能认识一幅幅图,知道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嗅觉和味觉在认识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盲童辨别气味,如水果的气味、医院的气味、市场的气味、城市与乡村空气的不同、海水与河水味道的不同等。一位盲童写道:“我搂着妈妈,闻着妈妈身上泥土和汗水的香味……”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各种感官的感知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在观察时,应当指导盲童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充分调动多种感观相互配合、相互弥补,使观察更全面、更准确。
三、观察要全面,要有顺序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瞎子摸象”的笑话,那是因为盲人有视觉缺陷,不能全面、正确地观察事物。如在观察纪念碑的浮雕时,有一位盲童,摸着浮雕中人物的一条腿,使劲地猜想,最后认为那可能是一把枪。
观察静物,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观察局部时,应根据实物的不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观察顺序。
动态观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如写雨,可以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观察太阳,可以从皮肤的冷热感觉上去观察早晨的太阳、中午的太阳、落山的太阳。
四、观察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没有想象的文字就会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
盲童的作文中缺乏想象或想象与现实脱节。一位全盲的学生写道:“志强(低视生)的眼睛很好,能够看到许多我看不到的东西,我真羡慕他有这样一双烔烔有神的大眼睛。”志强的眼睛固然比这位盲童好,但决不是烔烔有神的。因此,发展想象力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细致地观察,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
五、观察需要长期的积累
盲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一个形成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经常留心、关心周围的事物,感受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养成观察的习惯和分析的习惯。为了使观察的结果得到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写日记,记下当天观察的结果。对不同年级、不同起点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观察的习惯渐渐渗透到盲童的日常习惯里,成为一种本能。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力是写作的基本功。有计划、分层次、有顺序地引导盲童发挥其他感官功能之长,克服视觉障碍带来的困难,感知客观世界,领悟事物的特征,是培养盲童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视觉 感官 兴趣 顺序 想象 积累
陆游在《示子诗》中写道:“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就包含对事物的观察。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离不开观察,要使作文“言之有物”,观察是基本功。然而在观察活动中,视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那么对于失去视觉的盲童,教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盲童的注意力常为兴趣所左右。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盲童似乎只對有声音的事物感兴趣,那是因为声音是他们能够轻易感知的,而外界其他的许多事物是他们的能力无法轻易获得的。所以盲童表现出来的兴趣十分单一,大多数盲童由于自卑和畏惧的心理,不敢轻易接触外界的事物。其实,在盲童的内心世界里,也是十分渴望认识新事物的,和正常的儿童一样,他们的内心里也有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所以,激发盲童观察的兴趣首先要消除他们的顾虑,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活物观察和户外观察时,要向他们说明活动的目的,还要向他们介绍与观察物相关的知识或者小故事,激起他们观察的兴趣。其次,激发盲童观察的兴趣,应该改变盲童的生活态度与惰性,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
二、多种感官并用的观察方法
观察,对于常人来说,主要是凭借视觉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对于盲童来说,他们可以在常人的帮助下,以手指触摸为主,调动听觉、肤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功能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这就是盲生的观察,这种能力,就叫做盲生的观察能力。
盲童通过认识声音认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物,他们知道汪汪叫的是小狗、喵喵叫的是小猫。经过仔细辨别,他们能听出同一事物不同的叫声。如带小鸡的母鸡,声音柔和低沉,下蛋后的母鸡叫声高吭嘹亮,一声比一声高,盲童还能通过声音“察颜观色”。如一位盲童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老师的声音不像以前那么清脆,而是十分沙哑低沉,老师一定是生病了……”
触觉也是盲童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以手代目”是盲童认知的主要方式。通过触摸,他们能认识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软硬、温度、精细、质地等,如长方形的课桌高高的鼻梁毛茸茸的羽毛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他们摸到春天刚长出的小草,会兴奋地告诉老师“茸茸的、嫩嫩的”。在观察浮雕时,经过教师的指导,不仅能摸出浮雕的质地、凹凸,还能辨认出人物、车、炮等。经过教师的讲解,还能认识一幅幅图,知道其中的内容和意义。
嗅觉和味觉在认识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指导盲童辨别气味,如水果的气味、医院的气味、市场的气味、城市与乡村空气的不同、海水与河水味道的不同等。一位盲童写道:“我搂着妈妈,闻着妈妈身上泥土和汗水的香味……”母子情深跃然纸上。
各种感官的感知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在观察时,应当指导盲童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充分调动多种感观相互配合、相互弥补,使观察更全面、更准确。
三、观察要全面,要有顺序
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瞎子摸象”的笑话,那是因为盲人有视觉缺陷,不能全面、正确地观察事物。如在观察纪念碑的浮雕时,有一位盲童,摸着浮雕中人物的一条腿,使劲地猜想,最后认为那可能是一把枪。
观察静物,应该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观察局部时,应根据实物的不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观察顺序。
动态观察,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如写雨,可以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观察;观察太阳,可以从皮肤的冷热感觉上去观察早晨的太阳、中午的太阳、落山的太阳。
四、观察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没有想象的文字就会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
盲童的作文中缺乏想象或想象与现实脱节。一位全盲的学生写道:“志强(低视生)的眼睛很好,能够看到许多我看不到的东西,我真羡慕他有这样一双烔烔有神的大眼睛。”志强的眼睛固然比这位盲童好,但决不是烔烔有神的。因此,发展想象力的前提就是要让他们细致地观察,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
五、观察需要长期的积累
盲童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整个小学阶段都是一个形成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经常留心、关心周围的事物,感受事物的存在、发展、变化,养成观察的习惯和分析的习惯。为了使观察的结果得到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写日记,记下当天观察的结果。对不同年级、不同起点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观察的习惯渐渐渗透到盲童的日常习惯里,成为一种本能。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力是写作的基本功。有计划、分层次、有顺序地引导盲童发挥其他感官功能之长,克服视觉障碍带来的困难,感知客观世界,领悟事物的特征,是培养盲童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