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风险使得诸多商业银行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纷纷倒下,本文在给出流动性风险的界定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提出了建议。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那些无固定收入来源、信用等级较差的购房者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还贷款,致使投资者对以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产品的按揭证券组合失去信心。债权人在危机爆发以后,希望尽快收回本金而且拒绝再次投资,使整个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流动性风险,相较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其它风险,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大,而且一旦发生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极为恶劣,又由于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的显著特征,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防范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对全球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建议性文件《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
流动性风险的界定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风险。当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从而影响了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风险可能会演变为挤兑风波,危及商业银行的生存。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融资流动性风险,即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其对客户的资金支付义务,向资本市场融资,而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类是市场流动性风险,即由于市场的低效率,而可能产生的商业银行在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时,面临的价格急剧下降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如下:
第一,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但是,拥有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偏低,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偏高,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第三,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总体上有所下降,流动性风险在提升;第四,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的风险较大。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具体而言,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则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增加,一旦发生危机,商业银行便需要将原本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出售的资产进行出售,以偿还债务。但由于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资产出售时可能低于其原值或公允价值,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为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其贷前审核、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相关业务流程,建立独立的内部审核机制,完善内部员工的奖惩机制,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工作做到实处,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评级系统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建设,应用多种技术方法,提高模型的预测水平,防止对潜在流动性风险的低估。
另外,由于表外业务是构成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其透明性要求低,缺乏来自外界的监管,因此,表外业务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鉴于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防范风险。
◎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防范流动性风险,首先应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当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统筹和开展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工作。商业银行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警惕,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
◎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其无法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支撑,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放松了对贷款人信用的审查和管理,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风险的加剧。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各商业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按比例缴纳一定的保费,形成共同存款保险基金,当某家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时,可用该基金偿还存款人的本金,从而保障了存款人的权益,维持了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建立意外的资金计划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事先建立的应急机制就显得十分关键。建立意外资金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当事先无法预期的意外状况发生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补充流动性,应对危机,从而避免风险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建立了意外资金计划的商业银行更能获得投资者及债务人的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那些无固定收入来源、信用等级较差的购房者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还贷款,致使投资者对以房屋抵押贷款为基础产品的按揭证券组合失去信心。债权人在危机爆发以后,希望尽快收回本金而且拒绝再次投资,使整个金融市场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流动性风险,相较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其它风险,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大,而且一旦发生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极为恶劣,又由于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的显著特征,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防范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对全球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建议性文件《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对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
流动性风险的界定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风险。当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从而影响了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风险可能会演变为挤兑风波,危及商业银行的生存。
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类:一类是融资流动性风险,即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其对客户的资金支付义务,向资本市场融资,而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类是市场流动性风险,即由于市场的低效率,而可能产生的商业银行在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时,面临的价格急剧下降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如下:
第一,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具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但是,拥有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偏低,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第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偏高,且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第三,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总体上有所下降,流动性风险在提升;第四,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的风险较大。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其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具体而言,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过高,则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增加,一旦发生危机,商业银行便需要将原本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出售的资产进行出售,以偿还债务。但由于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资产出售时可能低于其原值或公允价值,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
为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商业银行必须完善其贷前审核、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相关业务流程,建立独立的内部审核机制,完善内部员工的奖惩机制,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工作做到实处,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加大内部评级和风险计量建设,强化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评级系统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建设,应用多种技术方法,提高模型的预测水平,防止对潜在流动性风险的低估。
另外,由于表外业务是构成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其透明性要求低,缺乏来自外界的监管,因此,表外业务的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鉴于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防范风险。
◎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防范流动性风险,首先应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当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够有效统筹和开展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工作。商业银行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警惕,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
◎建立适合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高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尽管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但其无法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支撑,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放松了对贷款人信用的审查和管理,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风险的加剧。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各商业银行向存款保险机构按比例缴纳一定的保费,形成共同存款保险基金,当某家商业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时,可用该基金偿还存款人的本金,从而保障了存款人的权益,维持了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建立意外的资金计划
当意外情况出现时,事先建立的应急机制就显得十分关键。建立意外资金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当事先无法预期的意外状况发生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补充流动性,应对危机,从而避免风险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且,建立了意外资金计划的商业银行更能获得投资者及债务人的信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