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鞋子”看中国自信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q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上领导人出访所遇到的各种抗议事件,从出现频率和抗议规模的角度讲,基本上是和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和所出席外事活动的关注度成正比的。
  
  《新民周刊》:此次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四国(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您是否特别留意他受到的待遇是怎样的?各国抱着什么样的期待?
  吴旭:席卷主要发达国家、并迅速蔓延世界的经济危机,再一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媒体聚焦的中心。上一次中国受到如此关爱,是半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那时中国留给世界的主要认知印象是文化中国,魅力中国,“软实力”;也巧了,奥运会闭幕式焰火的余烟尚在,美国华尔街的雷曼兄弟、美林、AIG、房利美等过去金融帝国强大的象征却不可思议地瞬间消散了。这一次,不管中国愿不愿意,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相对完整健康的金融体系、庞大的实体产品生产能力,都在世界面前凸显出经济中国、稳定中国,和经济“硬实力”的强烈图像和反差。
  世界各国都在讲经济刺激计划,但只有中国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而其他国家不是画饼充饥,就是寅吃卯粮。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欧洲各国的心态肯定是矛盾、失落、惶恐,甚至再加上一層无奈的。从媒体关注的角度看,温总理在达沃斯的陈述和表态,无疑是最抢眼、最有冲击力,也是和其他国家的惶恐悲观情绪有着最大反差。
  《新民周刊》:据您所了解,在国际上国家领导人出访遇到抗议事件的例子多不多?向领导人抗议在西方国家来看属于一种什么行为?底线在哪里?
  吴旭:国际上领导人出访所遇到的各种抗议事件,从出现频率和抗议规模的角度讲,基本上是和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和所出席外事活动的关注度成正比的。特别是,当这种外事活动涉及跨文化、跨宗教、跨意识形态的多个国家,而且有公开的公众外交场面时,更是不可避免。在国外,民间团体多如牛毛,各种利益诉求更是五花八门;但是,不论大小,这些组织、甚至是个人,都非常通晓如何利用“公众噱头”来抢镜头,从而取得其他方式无法达到、或者根本没有资源来达到的媒体曝光和公众关注。每次G-8开会,基本都跟过街老鼠一般;布什出访,行程路线更是绝对保密,以防各种组织、团体让其难堪。
  《新民周刊》:通常,政府的应对态度是怎样的?媒体上(特别是国家官方媒体)一般作何处理?
  
  吴旭:一般西方大众,对于这种“哗众取宠”的极端行为,都是采取一种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超然心态。西方国家言论自由,只要是不干扰社会秩序,不妨碍其他人的权利,干什么、说什么都行。上次,布什在伊拉克被“鞋袭”,包括媒体和公众舆论,也都是笑笑而已。而且,在得知伊拉克政府将要严惩肇事者时,美国主要媒体都表达了对扔鞋者的同情。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媒体反感布什,而是因为媒体认为要保护发言者的权利,虽然这里的权利有些使用过度。从政府的角度,当然会通过外交渠道有所抗议,但一般都很低调的,不会将事态扩大化。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延长新闻事件的寿命,帮助抗议者扩大影响和声音。而且,搞不好,反而会激起公众对于“言论自由”天赋权利的本能反弹,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
  《新民周刊》:相比这次温总理在剑桥演讲遭到掷鞋干扰,国内媒体(央视)的播报和以往有什么不同?您觉得这种变化体现出中国的自信吗?
  吴旭:这次国内媒体,特别是央视的做法,不仅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是更专业、更聪明的应对方式。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我们过去那种“捂盖子”或者“唾面自干”的消极应对做法,实际上使中国受了双重侮辱——本来这就是公众道德法庭自会衡量的事件,即便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丢了面子”,但实际上公道自在人心。普通西方人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有个合情合理的尺度;如果连这个都不相信,我们就没有必要同其他国家打交道了。这是一层。第二层,因为我们“为尊者讳”,反而给了西方反华反共团体指责“中共钳制言论自由”的把柄;而这一条罪名,在西方的媒体、公众舆论中,都是不可饶恕的“原罪”,远远大于抗议者本来所要控诉的“罪名”。
  《新民周刊》:据您观察,此次国人,尤其是网民的心态有没有变化,是否开始理智地对待这类事件?有网友幽默地说,总理遭鞋袭说明中国国际地位和美国一样了。您怎么认为?
  吴旭:网友后续的反应,现在还难以下断论。一般来讲,网友的群体反应总有一个滞后时间段。但是,从温总理淡定从容、义正词严的最初反应看,基本已经为这一事件的性质划定了范围。媒体的不温不火,也是得其时,得其法的。真正难堪的应该是作为接待方的剑桥和英国政府。剑桥以知识智慧的摇篮著称于世,如此不堪、无礼的举动令人瞠目,也为当代剑桥的学风、学品打了个问号。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一个细节,抗议掷鞋者打断温总理讲话时,正是温总理满含感情讲到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了解的大师李约瑟博士的时候。这真是一个反讽。西方有识之士,也会为这一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和反差的事件而深思的。为什么中国越强大,越开放,西方却越来越不能容忍和理解中国了呢?他们怕什么呢?换句话说,中国的复兴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哪一根神经了呢?
  《新民周刊》:一般来说,抗议事件对两国关系会带来什么影响?英国首相布朗已经致信温家宝总理表示遗憾,以前“主场”领导人是否也这么做?
  吴旭:这次事件应该不会对于中英关系有影响,这毕竟是孤立的突发事件,有些也是不可控的。比如,奥运会开幕当天,有中国人在北京刺死刺伤美国观光客;虽然这种事件会为两国关系惹上一点点不愉快,但不会伤害大局的。温总理当时就已经表态,两国的战略合作大局不是这种孤立、突发、极端的不理智事件所能左右或能阻止的。一般来讲,出了这样大的外交事故,相关的部门人员都会做出合乎外交礼节的沟通和道歉的。
  
  《新民周刊》: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亮相越来越频繁,类似“鞋袭”事件或许还会有,从国家公关角度要怎样学着更从容地应对,透过负面事件传递积极意义?是否需要一种理念的转变和气度的培养,例如负面的未必就是消极的?有哪些例子值得借鉴?
  吴旭:新闻报道是对于热点、重要、有趣事件的准确、迅速、公开、客观的传递过程。从新闻本身来讲,无所谓正面、负面,积极、消极;其实,无论中外,即便是对于同一事件,读者受众在理解、评判新闻时,也会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结论。对于类似的事件,我们政府以前在处理手法上,往往不是解读得不到位,而是解读得太多了。然后,以这种单一层面和视角的“正负”、“好坏”评判,形成“一刀切”似的应对措施;这样做,即便初衷再好,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且,在涉及到国外媒体和民意时,这种做法等于是与人口实,自废武功。
  老实讲,听到这次事件以后,我最怕的就是我们的媒体一律封杀消息。这等于是授人以柄,把有理给弄成没理了。总体看,这次我们政府的反应和媒体的处理,还是相当得体恰当的。但即便这样,有些西方媒体仍旧依循老思路,指责中国政府刻意封杀消息。现在用Google 搜索相关新闻,最多的关于这一事件的英文报道(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还是指责中国政府禁止媒体报道此事。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国外负面报道,属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类。我以前写过一篇《西方用三色眼镜看中国》,指出的就是那些根深蒂固、难以用公关手段来短时间消除的对华负面认知。有些问题的解决,更要靠硬实力,而不仅仅是危机公关之类的软实力。
  
  我们现在总是讲信心的问题,气度的问题。其实话说回来,讲气度也是要有限度的。西方在危机公关处理的手法和技巧上,确实有它成熟、有效和科学的一面;但是,这里也不能忘记,在涉及跨国和跨文化的问题时,也并不是所有的西化或国际化就是好的,应该学的。而且,从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层面衡量,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民族情结,也需要被尊重,被宣扬,甚至被普及。从某种层面讲,世界也要与中国接轨;像奥运会入场式以中文字母排序的举动,就是突出中国作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新现实。类似这次的事件,将来肯定会有很多,这是考验我们自信和智慧的地方。说到处理得比较好的例子,我想以前周总理在这方面,就有很多令人感喟、击节的例子。
其他文献
一口新锅刚被主人背进厨房,便闻到了一股饭菜的浓香。原来,那是从一口老锅里飘出来的。那口架在火上的老锅,正不停地沸腾着。  主人放下新锅,与家人围住那口沸腾的老锅,一边啧啧地赞叹“好香啊”,一边品尝锅里的佳肴。这一幕,让新锅既感动,又羡慕。新锅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老锅一样,制造出沸腾的生活,受到主人的赞赏呢?  老锅一眼便看出了新锅的心事,于是主动打招呼,说:“你是不是也想像我一样,为主人做点事情
小和尚吃馒头 等
世界上最重要的财富是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计算生命长度的是时间。由此推论:时间就是生命。  人的时间状态,从总体上讲,大致可分为“忙”与“闲”两种。不论高端与平民,基本上就是在“忙”与“闲”的交叉转换中度过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有情亦无情。说它有情,它对每个人都给予平等的享受;说它无情,它总是一掠而过,一去不回头。  有人说,时间是人世间最公平、最慷慨、最无私、最友善的朋友;也
单位每年放假前都会请员工吃一顿丰矗的团年饭,还会现场举行抽奖活动,而且奖金丰厚,一等奖接近万元,大家一早就盼着那天到来。  吃团年饭那天,大家都特别开心。首先是老板发表讲话,然后便开席,抽奖也同时进行,每个人上台到奖箱里抽奖券一张,奖券上写着什么奖就是什么奖。大家陆续上台抽奖,有人中了两百元,有人中了一套名牌服装,虽然不是大奘,他们还是很开心,可有几位抽中圆珠笔的同事却很郁闷,一生气就把圆珠笔扔到
他出生在台湾基隆的一个贫困家庭。自清代起,家族连续五代都是七星矿区的挖煤工,所以父母对他没有过高的奢望,只希望他成年后能继承父业在矿区安分地挖煤,就够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计,七岁的他上国小一年级,就在制服后面贴上“打工”两个大字,在街头招摇着找工作。差事很快找上门,只不过活儿不轻松,常人还不敢做,因为那得跟尸体打交道。  那年月,矿坑事故多,人命不值钱,通常是人死后就被草草地埋葬,
你走在大路上想到的事,大多数人都想到了;你穿越在小径想到的事,别人却不容易发现。因而,你的成功率就非常高。可是,我们有谁愿意放着平坦的大道不走,而去走那些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呢?事业的拥挤出现了,危机便产生了。  人人都觉得可行的事,往往都不可信;人人都觉得没有希望的事,奇迹每每就会发生。这就跟寓言所讲的“龟兔赛跑”是一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你不会想到乌龟会跑过兔子,可是结果恰恰就是这样,乌龟跑到了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大约生活着4000只棕熊。每年夏天,阿拉斯加州麦克尼尔河上的瀑布,便成了棕熊的乐园。那里热闹非凡,生气盎然,一群群棕熊在瀑布下猎捕到河里的鲑鱼。  每年7月是棕熊活动的高峰期,聚集在麦克尼尔河瀑布的棕熊,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通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三十多只棕熊在那里猎捕和饱食鲑鱼,以增加身上的脂肪度过寒冬。  棕熊的捕鱼术千差万别。有的在河边守候,以待对猎物致命一击;有的待
在学校这片生命的森林里,总有一段树枝,一片绿荫,供我停泊,伴我飞翔。我倾听叶子生长的声音,为自己的心灵搭建了一个绿色的窝。  学校二号教学楼的西头,有一间办公室,它是学校这片森林里的一棵大树,我就栖息在这里,读书、备课、批改作业。办公室里还有十几位老师,我们一起办公。老师们对工作精益求精,为了一个教学细节,互相探讨,你一言我一语,不弄明白不肯罢休。上课的间隙里,学生有什么疑问,就结伴来到办公室里,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有一家大型公司。一天,员工们外出吃完午餐回来,看见公司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写着:“昨日,本公司一位长久以来阻碍你们晋升的人去世了。我们谨邀请各位参加正在体育馆里举行的悼念活动,向他做最后的告别。”  员工们排着长队,一个接一个上前向死者做“最后的告别”。可是,当他们向棺材里张望时,却惊讶地发现棺材里是空的,只有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每个朝里面张望的人,都只看到自己的脸。仔细一看
在刘翔宣布回归那一刻起,敏感的商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几天后,网络、电视及平面媒体迅速推出了一句新的广告词:“别让栏阻挡你的路”,整个画面虽然没有出现刘翔,却以醒目的红色跑道为背景……商家销营策略可谓用心良苦。如今,在刘翔成功跑出了13秒15的成绩后,商家又进一步推出了有刘翔出现了广告画面。已经淡出公众视线一年有余的刘翔再次成为商家的宠儿,曾经直线下滑的刘翔身价又在一夜之间完成了强势反转。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