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适合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能够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了合适的教学材料之后,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采用TOFEL iBT阅读中的总结和归纳类题型来迅速检测学习者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以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i+1输入原则 合适的阅读材料 TOEFL iBT阅读题型 高效课堂教学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出国留学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留学生总人数已居世界第一,这就促使学生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热情度和需求度不断上涨,如何高效教学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语言水平以便于他们迅速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将对学生的二语习得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培根在其《论读书》中所述:“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而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学者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习者筛选出最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
语言学家史蒂芬?克拉申提出的“i+1输入原则”指出,i代表习得者目前的水平,1代表稍高于i的水平,其核心强调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语言学习材料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目前的能力,但又含有部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内容,通过学习者自身努力和结合材料中上下文情景来学习高出现有能力的部分。如果学习者能够长期坚持这种方法,让自己始终曝露在“+1”的领域中,其良好收效是可以预见的。克拉申的理论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习者而言无疑效果显著,那么作为处于自觉性不够强的青少年而言,如何确保该原则的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在课堂中检测学习者的掌握程度,笔者以为可以借鉴自2006年开始的TOEFL iBT考试(即新托福)中的阅读题型来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很多为前往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们面对新托福考试题型大吐苦水,却忘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设计这场考试本身的目的——为前往海外的求学者提供一个英语语言水平的检测衡量标准,分数线的划定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现有的语言水平能否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如果学习者一味追求凭借技巧获取高分,那么显然本末倒置了这场考试的初衷,因此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TOEFL iBT考试中的一些新增阅读题型对于二语习得的好处。TOEFL阅读中的总结摘要类题型要求考生从多个选项中挑选出最能概括文章大意的三个选项;表格类题型往往出现在说明文中,要求考生对文章中提及的不同事物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学者评论:“这两类题型被统称为‘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题型,因为这类题型需要你在全文范围内找出并联系所有关联信息,就像你平时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一样”。
日常教学中,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师一言堂”形式,不仅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百无聊赖,更重要的是常常出现老师讲不完还要拖堂的现象。实验证明,在同等时间下,采用阅读学习法所获取到的大量信息是使用听力输入法所望成莫及的。G.D.Pickett在一次阅读速度实验中测试到学生阅读英语文学材料的平均速度是230词/分钟,因而,他们仅需6小时便可读完一本75000词的读物,试想这样一本书要朗读多久才能完成呢?
至此,笔者建议教学者应在课前做大量教学准备工作,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大量查找阅读材料,将与学习者能力相当又有部分内容略高于他们当前能力的材料带入课堂,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阅读后,参照TOFEL iBT的概括题型,先自行对照文章的每个段落撰写摘要,然后整合全文大意发表各自观点。学习者发表自我观点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其不同观点进行评价、修改和总结,最终评选或改写出最为准确的摘要。另介绍新事物或新概念时,文章往往会针对该事物的不同特点或某些事物的特征进行类比和对比,TOEFL iBT的表格题形式将很好地帮助学习者从复杂冗长的文章中归纳总结出关键点,而这些关键点的归纳是确保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通过上述两种形式,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并给予及时修正和指导。对于材料中那些略高于学习者能力的部分,师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线索,引导性地提问或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理解。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完成教学内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接受了二语习得中口语能力表达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要确保该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事前对于材料的选择,Coady就阅读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如下图示)理论向我们诠释了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之间的关系。
因而,作为教育者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材料时就应注意避免学生的受挫感,挑选符合他们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材料以建立起他们阅读的良性循环圈。
当然,笔者也并不排除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但是在当前这个第二语言学习的热门环境之下,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做到活力高效,我们不妨尝试海外语言考试中的检测方法,真正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学习,一改他们为应试而学习的功利性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Bacon,F.,2000. “Of Studies”. In Wang Shouren (ed.),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p. 18-19.
[2]Krashen, S.D. & Terrell, T.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Oxford: Pergamon/ Alemany.
(作者单位:上海中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i+1输入原则 合适的阅读材料 TOEFL iBT阅读题型 高效课堂教学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出国留学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留学生总人数已居世界第一,这就促使学生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热情度和需求度不断上涨,如何高效教学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语言水平以便于他们迅速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成为目前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将对学生的二语习得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培根在其《论读书》中所述:“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而正确的阅读方法需要教学者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习者筛选出最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
语言学家史蒂芬?克拉申提出的“i+1输入原则”指出,i代表习得者目前的水平,1代表稍高于i的水平,其核心强调为学习者所提供的语言学习材料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目前的能力,但又含有部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内容,通过学习者自身努力和结合材料中上下文情景来学习高出现有能力的部分。如果学习者能够长期坚持这种方法,让自己始终曝露在“+1”的领域中,其良好收效是可以预见的。克拉申的理论对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学习者而言无疑效果显著,那么作为处于自觉性不够强的青少年而言,如何确保该原则的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在课堂中检测学习者的掌握程度,笔者以为可以借鉴自2006年开始的TOEFL iBT考试(即新托福)中的阅读题型来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
很多为前往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们面对新托福考试题型大吐苦水,却忘了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设计这场考试本身的目的——为前往海外的求学者提供一个英语语言水平的检测衡量标准,分数线的划定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现有的语言水平能否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如果学习者一味追求凭借技巧获取高分,那么显然本末倒置了这场考试的初衷,因此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TOEFL iBT考试中的一些新增阅读题型对于二语习得的好处。TOEFL阅读中的总结摘要类题型要求考生从多个选项中挑选出最能概括文章大意的三个选项;表格类题型往往出现在说明文中,要求考生对文章中提及的不同事物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有学者评论:“这两类题型被统称为‘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题型,因为这类题型需要你在全文范围内找出并联系所有关联信息,就像你平时学习课本中的知识一样”。
日常教学中,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师一言堂”形式,不仅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百无聊赖,更重要的是常常出现老师讲不完还要拖堂的现象。实验证明,在同等时间下,采用阅读学习法所获取到的大量信息是使用听力输入法所望成莫及的。G.D.Pickett在一次阅读速度实验中测试到学生阅读英语文学材料的平均速度是230词/分钟,因而,他们仅需6小时便可读完一本75000词的读物,试想这样一本书要朗读多久才能完成呢?
至此,笔者建议教学者应在课前做大量教学准备工作,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大量查找阅读材料,将与学习者能力相当又有部分内容略高于他们当前能力的材料带入课堂,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阅读后,参照TOFEL iBT的概括题型,先自行对照文章的每个段落撰写摘要,然后整合全文大意发表各自观点。学习者发表自我观点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其不同观点进行评价、修改和总结,最终评选或改写出最为准确的摘要。另介绍新事物或新概念时,文章往往会针对该事物的不同特点或某些事物的特征进行类比和对比,TOEFL iBT的表格题形式将很好地帮助学习者从复杂冗长的文章中归纳总结出关键点,而这些关键点的归纳是确保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通过上述两种形式,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并给予及时修正和指导。对于材料中那些略高于学习者能力的部分,师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线索,引导性地提问或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学理解。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完成教学内容,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接受了二语习得中口语能力表达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要确保该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事前对于材料的选择,Coady就阅读的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如下图示)理论向我们诠释了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之间的关系。
因而,作为教育者在为学生挑选阅读材料时就应注意避免学生的受挫感,挑选符合他们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材料以建立起他们阅读的良性循环圈。
当然,笔者也并不排除由于学习者个体差异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但是在当前这个第二语言学习的热门环境之下,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做到活力高效,我们不妨尝试海外语言考试中的检测方法,真正让学习者在阅读中学习,一改他们为应试而学习的功利性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Bacon,F.,2000. “Of Studies”. In Wang Shouren (ed.),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p. 18-19.
[2]Krashen, S.D. & Terrell, T.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Oxford: Pergamon/ Alemany.
(作者单位:上海中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