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夏棉套种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濮阳市的春棉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麦套夏棉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依据夏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不同的麦棉套种方式,通过适期播种、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化控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提高夏棉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关键词 小麦;夏棉;套种;栽培技术;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562;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29-01
  濮阳市位于中纬地带,常年受东南季风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无霜期一般为205 d,光辐射值高,能充分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夏播棉是指立夏后在农作物行中套种的早熟品种,能够正常结铃、吐絮、霜前花率不低于春棉的棉花,以麦套夏棉为主。
  1 夏播棉的生育特点
  1.1 夏棉生育期短,苗期生长发育快
  夏棉生育期一般为105~110 d,5月20日左右播种,5 d可出苗,出苗后7 d左右出现第1片真叶,25 d可以现蕾,现蕾到开花28~29 d,开花至吐絮50~55 d。
  1.2 植株较低,个体潜力有限
  夏棉由于苗期生育进程加快,营养生长时间相对缩短,因此植株较低,株型紧凑,个体增产潜力小于春棉,一般株高60~70 cm,6~8个果枝,单株成铃8个左右,要获得高产必须依靠高密度种植。
  1.3 主根入土浅,侧根发达
  夏棉主根入土浅,侧根多而细,侧根之间距离较近,整个根群分布较浅,对水肥反应较敏感,同时生育进程快,需肥高峰期提前,一般重施蕾肥。
  1.4 开花结铃集中,中下部结铃性强
  夏棉无伏前桃,有效花铃期短,始于7月底8月初,结束于8月底,仅30 d左右,由于密植,单株留果枝少,开花结铃集中,中下部结铃性强,一般多在1~6果枝的1~2果节,正是最佳结铃季节和结铃部位,多为伏桃和早秋桃。
  1.5 夏棉出苗
  由于预留棉行窄,光照差,而气温高,墒情差,若不及时浇水,生长发育缓慢,易造成大量死苗。因此,麦套夏棉共生期间重点抓好全苗,争取壮苗。
  1.6 夏棉生产回旋余地小
  棉花自身调节、补偿的能力减弱,在管理上要一环紧扣一环,采取相应配套技术,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2 麦套夏棉的套种方式
  麦套夏棉,要求预留行不低于40 cm,又要有利于保证密度和合理的株行距配置。目前,生产上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2—1式”
  即种2行小麦,套种1行棉花。小麦行距20 cm,预留棉行40 cm,麦收后棉花等行距60 cm。这种方式适于中等水肥地采用。由于行距较窄,密度较易提高,棉花产量较高。在田间作业上,采用40 cm宽的耧堵住中间耧腿种麦,两耧靠播。
  2.2 “3—1式”
  即种3行小麦,套种1行棉花。小麦行距20 cm,预留棉行40 cm,麦收后棉花等行距80 cm。这种方式多在水肥条件好的上等棉田采用。小麦产量高,但棉花平均行距过宽,密度偏稀,较难获得高产。
  2.3 “小3—2式”
  用40 cm的三腿耧种3行麦,预留60~80 cm的大套行,5月中下旬套种2行夏棉,窄行距30~40 cm。这种方式易获得全苗,保全苗,光照条件好,麦收后棉苗长势好,也易保密度,产量较高。
  3 麦套夏棉的关键栽培技术
  3.1 适期播种
  夏棉最佳套种期为5月15—20日。可结合浇小麦灌浆水,先浅播籽然后浇水,较有利于一播全苗。也可趁雨后抢墒播种或先浇水造墒播种,但需注意防止落干,造成缺苗断垄[1-2]。
  3.2 适当密植,以密争早
  麦套夏棉适当增加密度,适时早打顶,发挥群体增产优势,是实现优质高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收获密度以7.5万~10.5万株/hm2为宜,打顶应掌握在7月20日前打完[3]。
  3.3 麦收前后抓紧浇水
  麦收后,由于麦套夏棉预留棉行窄,棉苗长势较弱,而且又是气温高,蒸发强烈,棉苗对水分反应极为敏感,只有在麦收前后抓紧浇1水,才能确保棉苗正常生长,这是麦套夏棉管理的关键环节。
  3.4 平衡施肥
  夏棉因套种和抢种,一般来不及施底肥,因此要及早追肥,結合灭茬中耕施二铵300 kg/hm2,钾肥150~225 kg/hm2,硼、锌肥7.5~15.0 kg/hm2。为防止徒长,蕾期一般不再追肥。到了花铃期要重追1次花铃肥,由于夏棉生育期较短,花铃肥要提前到初花期重施[4-5],一般追尿素225~300 kg/hm2。为促进早熟、防止贪青晚熟,夏棉一般不再施盖顶肥。后期也不适宜浇水,可喷施2~3次磷、钾肥。
  3.5 适时化控
  棉苗移栽前用50 mg/kg缩节胺喷施1次,根据棉花长势长相,分别在现蕾期、盛花期和打顶后用20%缩节胺水剂75、90、150 mL/hm2对水喷施,以控旺促壮,改善纤维品质[6]。
  3.6 加强病虫害防治
  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50 g对水1 kg喷拌在5 kg炒香的麦麸或碎棉籽饼上,制成毒饵,傍晚顺垄撒施,效果良好。麦收后常有玉米螟钻秆危害,当棉花有1%被钻秆时,可采用5~10倍久效磷涂茎防治,或撒毒土保护带(用100 mL有机磷或菊酯类农药喷洒在25~30 kg细土上,然后撒在棉苗根际),防止玉米螟由麦株向棉苗转移。麦套棉二、三代棉铃虫和伏蚜危害较重,当百株有初孵幼虫5头时,及时防治棉铃虫;卷叶株率达到5%时,及时防治伏蚜。
  4 参考文献
  [1] 刘学勋,孙笑梅,孙利华.麦套夏棉主要栽培措施综合应用模型[J].华北农学报,1996(2):67-73.
  [2] 王海潮,唐保善.麦后覆膜对夏棉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1998(3):18-20.
  [3] 王海潮,唐保善.夏棉高产栽培措施组装优化试验[J].中国棉花,1999(9):19-20.
  [4] 吴健,张家宪.夏棉大钵小壮苗麦后移栽技术[J].中国棉花,1993(2):30-31.
  [5] 蔡忠民,林光海.生长期灌水对麦套移栽棉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1995(6):20-21.
  [6] 牟吉元,李彦景.麦套棉棉蚜防治指标和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3(3):33-36.
其他文献
体育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就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不足做了深入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等传统方法之后,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及代谢产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即将枯竭的油井开采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