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都有诗词存世,且内容丰富,意义精深,以各自的特色相映成辉,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道看不尽的绚丽风景。在这道风景里,佳作目不暇接,名篇琳琅满目,不朽的千古名句竟俯拾即是。这样的气象,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权力至上、唯长官意志是从的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学着说,跟着说,顺着说”;不得不在“说”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那么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社会的真实看法,大都隐含在古典诗词中,是不可以“明火执仗”的。否则,稍有不慎,很可能轻则遭贬失去官职和俸禄,重者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虽然有董狐那样的不怕杀头敢于秉笔直书事实真相的史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史官为了不惹火烧身,都是“按长官意志”办事,对历史做了太多隐恶扬善的修正后入载。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的“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陈寅恪在最后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完成的《柳如是别传》,是他从柳如是与钱谦益那代人写的诗切入研究,结合大量的史料写成的大著,再现了明末清初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面貌,廓清了一个风尘女子,原来是一个让那些冠冕堂皇的士大夫在民族大节上自惭形秽的巾帼豪杰。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所拥有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真实意义,有人指出,惟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陈子昂不但是唐朝文坛承前启后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不读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你只能从其他作品中知道:陈子昂将建安文学与梁齐文学区分开来,把风雅比兴与建安精神融会贯通,在理论上凿开了唐诗的精神源头,是个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开拓者;你不会看到,陈子昂原来有着深切的现实忧患和悠远的历史思考,是一位怀有“安社稷”、“济苍生”抱负的政治家,更不会发现他在忧世的担当精神和忧生的超越观中,自我升华为一位悲剧意识的哲人。
陈子昂在吟唱中深刻地感悟到,人在辽阔遥远的宇宙中何等渺小,又何等短促!人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历史中,在无限的宇宙中,能干点什么?又应该干点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后,作者感到,人在宇宙中虽然是弱小的,却是万物之灵,人会思想,人可以创造精神财富,从而使人在历史上,在宇宙中,就不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物质存在,会因自己精神的富有和对精神的创造贡献而获得永久的意义。是啊,人若不会思想,没有了精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渺小得还有什么呢?读完这首诗歌后,一种敬畏与谦卑汇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久久不能平静;一种“会思想”的自信油然而生,使人踌躇满怀、壮心不已。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在歌舞升平中,断送了南唐,沦为阶下囚。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仅有的三十余首词,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是类似“释加、基督担荷人间苦难”之精神啼血,是怀揣“律令”、眼望“星空”中对心灵和天宇的无尽赞叹。既有生命的感悟,又有人世的沧桑,还有天道的苍黄。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长期以来,在“以论带史”、“主题先行”和“划纲划线”中,李煜的词被丢入“封建文化”的烂筐不见天日,偶有触及,也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哀叹与自怜”遭到贬斥。用“没落消极的封建思想”这样的评价,将李煜的词涂上了一层形同糟粕的灰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让乐感文化中的国人豁然醒悟人生真谛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涌起汹涌澎湃的波澜,撞击着自己的心胸。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对人生悲苦的精粹提炼,这种愁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语言的底色,是其所有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就像“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长廊里,不断回想的是以苦难为基调的音乐,那是人类永恒的声音”一样,伟大的作品都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那么强烈的共鸣?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人类文明中积淀的优秀品质,像敬畏、谦卑,像“沉默是金”,以及谨慎而不是愚妄地顺其自然、走向人生道路的态度,都是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般太多太多的无奈编织的愁中,彻悟出来的生存智慧和人生价值观。
“大唐气象”可能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历史了。然而,一提这“气象”,人们总是拿“贞观之治”说事,其实“贞观之治”不过二十余年,“大唐气象”到底怎么样?多数人都无语在“贞观之治”这个符号上。众所周知,读传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最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目。可以肯定,后人常说的“大唐气象”,多是从唐朝流传后世的成千上万首诗词中得出的深刻印象,是唐诗涵有的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风格,与充满活力的进取精神共同展现的社会风貌。
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悠远的“年”、高大的“阔”、宜人的“正”,以及启航中扬起的帆,从残夜里升起的太阳,江春进入旧年必然到来的万物富殖的盛夏,无不弥漫着盛唐时代的勃勃生机和蒸蒸日上的气息。再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这样的句子,能不感到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这样的气概是社会的孕育、时代的使然。即便是千年以后的今人读了仍会为大唐的雄伟气象赞叹不已,骄傲有加。至今家喻户晓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浅白易晓中焕发着生机,在意味深长中勃发着进取精神,这是只有在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社会里才会有的现象。
诚然,像“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这样的感世伤时之作,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仍然存在的地方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社会生活的凄凉荒败,在诗中得到了真切悲人的再现,让人不能不感叹曾经辉煌的大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李唐王朝在“不忍看”的“花色惨”中走向末日。
当然,读唐诗更多的还是审美意义上得到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升华,以及性情方面的陶冶。阅读中必然产生的或愉悦,或悲愤,或惆怅,或凄凉……会成为深沉持久的感受。会在掩卷后的情不能已中,心底浮动起对美风的遐想、对美物的心仪,对美的境界的神往。你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多么像法国绘画大师柯罗笔下的油画,那份苍凉与旷远中透出的壮美,让你驻足良久,不忍离去。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呈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风景画:青青蓝蓝的水田上,浮现出白鹭起飞的雄姿,苍苍郁郁的夏林中,传出黄鹂悦耳的叫声,在“漠漠”与“阴阴”的对比辉映中衬托出的那份明媚与幽深,那种闲适与宁静,不正是在浮嚣忙乱中困倦了的今人所心驰神往的吗?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礼”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曾经造成了中国人缺少个性、没有主体意识的仆从心态,从而在权力至上、唯长官意志是从的皇权专制社会里,不得不“学着说,跟着说,顺着说”;不得不在“说”中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那么唯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才得到了真实的表达。他们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社会的真实看法,大都隐含在古典诗词中,是不可以“明火执仗”的。否则,稍有不慎,很可能轻则遭贬失去官职和俸禄,重者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虽然有董狐那样的不怕杀头敢于秉笔直书事实真相的史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史官为了不惹火烧身,都是“按长官意志”办事,对历史做了太多隐恶扬善的修正后入载。历史的本来面貌很难在官方的史书中得到客观地再现。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有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的“以诗证史”的独辟蹊径的创见。陈寅恪在最后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完成的《柳如是别传》,是他从柳如是与钱谦益那代人写的诗切入研究,结合大量的史料写成的大著,再现了明末清初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面貌,廓清了一个风尘女子,原来是一个让那些冠冕堂皇的士大夫在民族大节上自惭形秽的巾帼豪杰。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所拥有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真实意义,有人指出,惟读古典诗词才能窥见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才能领略中国历史社会的真实风貌。
陈子昂不但是唐朝文坛承前启后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不读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你只能从其他作品中知道:陈子昂将建安文学与梁齐文学区分开来,把风雅比兴与建安精神融会贯通,在理论上凿开了唐诗的精神源头,是个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开拓者;你不会看到,陈子昂原来有着深切的现实忧患和悠远的历史思考,是一位怀有“安社稷”、“济苍生”抱负的政治家,更不会发现他在忧世的担当精神和忧生的超越观中,自我升华为一位悲剧意识的哲人。
陈子昂在吟唱中深刻地感悟到,人在辽阔遥远的宇宙中何等渺小,又何等短促!人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历史中,在无限的宇宙中,能干点什么?又应该干点什么?“独怆然而涕下”后,作者感到,人在宇宙中虽然是弱小的,却是万物之灵,人会思想,人可以创造精神财富,从而使人在历史上,在宇宙中,就不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物质存在,会因自己精神的富有和对精神的创造贡献而获得永久的意义。是啊,人若不会思想,没有了精神,在浩瀚的宇宙中,人渺小得还有什么呢?读完这首诗歌后,一种敬畏与谦卑汇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久久不能平静;一种“会思想”的自信油然而生,使人踌躇满怀、壮心不已。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中,李煜仅是个不足挂齿的亡国之君。不读他的词,你只能知道他是南唐后主,是一位治国乏才软弱无能的小皇帝,在歌舞升平中,断送了南唐,沦为阶下囚。不会想到,他原来是位杰出的词林大家,他仅有的三十余首词,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在人类可见的将来,只要人类的苦难没有历尽,相信李煜的词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因为那是作者在经历天堂到地狱般的落差后,悲至极处才有的超越自我的悲天悯人情怀,是类似“释加、基督担荷人间苦难”之精神啼血,是怀揣“律令”、眼望“星空”中对心灵和天宇的无尽赞叹。既有生命的感悟,又有人世的沧桑,还有天道的苍黄。当代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认为,李煜的词“与《红楼梦》都不是国家关怀,是天下关怀,是普世关怀”。这样深得李煜词思想情感真谛的点拨,为普通读者打开李煜词中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少走弯路的钥匙。长期以来,在“以论带史”、“主题先行”和“划纲划线”中,李煜的词被丢入“封建文化”的烂筐不见天日,偶有触及,也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哀叹与自怜”遭到贬斥。用“没落消极的封建思想”这样的评价,将李煜的词涂上了一层形同糟粕的灰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一种让人愁不起来的愁;一种超越自我、忧患人类的愁;一种让乐感文化中的国人豁然醒悟人生真谛的愁;一种将自身的情感和思绪融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才有的愁。这样的愁透着“阅尽人间春色”的凛然大气,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涌起汹涌澎湃的波澜,撞击着自己的心胸。这样的愁源自人间永恒的苦难,不仅像江水东流一样无奈,也像江水东流一样恒久。愁是一种主动意识,是一种客观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笔下的那些神情麻木、眼光呆滞的“庸众”是不会愁的。李煜的愁,是对人间苦难的一种高度概括,是对人生悲苦的精粹提炼,这种愁是洞察人世炎凉的智慧,是探究人类无尽苦难的思索。愁是李煜艺术创作的一条精神主线,是其语言的底色,是其所有词中的思想感情的本质。这一点,是李煜的词之所以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就像“在世界文学名著的长廊里,不断回想的是以苦难为基调的音乐,那是人类永恒的声音”一样,伟大的作品都源于崇高的苦难意识。为什么李煜的这首词,特别是词中的这一名句,千百年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诵不衰,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那么强烈的共鸣?大概不是出自对一个亡国之君的怜悯吧?人类文明中积淀的优秀品质,像敬畏、谦卑,像“沉默是金”,以及谨慎而不是愚妄地顺其自然、走向人生道路的态度,都是在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般太多太多的无奈编织的愁中,彻悟出来的生存智慧和人生价值观。
“大唐气象”可能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历史了。然而,一提这“气象”,人们总是拿“贞观之治”说事,其实“贞观之治”不过二十余年,“大唐气象”到底怎么样?多数人都无语在“贞观之治”这个符号上。众所周知,读传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最能窥见历史的真实面目。可以肯定,后人常说的“大唐气象”,多是从唐朝流传后世的成千上万首诗词中得出的深刻印象,是唐诗涵有的博大、雄浑、深远、超逸的风格,与充满活力的进取精神共同展现的社会风貌。
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悠远的“年”、高大的“阔”、宜人的“正”,以及启航中扬起的帆,从残夜里升起的太阳,江春进入旧年必然到来的万物富殖的盛夏,无不弥漫着盛唐时代的勃勃生机和蒸蒸日上的气息。再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莫道前程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这样的句子,能不感到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扑面而来,这样的气概是社会的孕育、时代的使然。即便是千年以后的今人读了仍会为大唐的雄伟气象赞叹不已,骄傲有加。至今家喻户晓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浅白易晓中焕发着生机,在意味深长中勃发着进取精神,这是只有在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社会里才会有的现象。
诚然,像“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这样的感世伤时之作,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仍然存在的地方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社会生活的凄凉荒败,在诗中得到了真切悲人的再现,让人不能不感叹曾经辉煌的大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李唐王朝在“不忍看”的“花色惨”中走向末日。
当然,读唐诗更多的还是审美意义上得到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升华,以及性情方面的陶冶。阅读中必然产生的或愉悦,或悲愤,或惆怅,或凄凉……会成为深沉持久的感受。会在掩卷后的情不能已中,心底浮动起对美风的遐想、对美物的心仪,对美的境界的神往。你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多么像法国绘画大师柯罗笔下的油画,那份苍凉与旷远中透出的壮美,让你驻足良久,不忍离去。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呈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风景画:青青蓝蓝的水田上,浮现出白鹭起飞的雄姿,苍苍郁郁的夏林中,传出黄鹂悦耳的叫声,在“漠漠”与“阴阴”的对比辉映中衬托出的那份明媚与幽深,那种闲适与宁静,不正是在浮嚣忙乱中困倦了的今人所心驰神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