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并理解“木叶”在古典诗词中的含义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并尝试鉴赏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木叶”的含义
【学习难点】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落叶纷飞如蝶起舞。今天,我们就在这落叶纷飞的季节里学习文章《说“木叶”》。
一、粗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说”,论说。这是一篇文艺评论。本文结构模式应该符合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感知每段内容,然后小组讨论,依据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来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方法指导: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段首段尾句
明确:1-3 “木叶”被古代诗人钟爱。
4-6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7 “木叶”“树叶”,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过渡:我们想要知道“木叶”到底是什么?它和“树叶”的区别是什么?作者说“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树叶无人过问,木叶则不断发展。”一字之差,前者一用再用,后者无人问津,根本在哪儿?——木。所以,我们想要知道“木叶”是什么就得着重研读第二部分4-6段。看看“木”的艺术特征。
二、细读文本,理解“木叶”在诗歌中的含义
1.、学生活动:读课文第4段,提炼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活动要求:朗读第4段,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筛选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力求用准确的词句表达。
方法指导:朗读感悟,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明确: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空阔,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那么树呢?树——饱满。我们将木与树区分开来了。
2.、学生活动:结合木的这个艺术特征和本段诗句,我们再对比体会体会“木”适合在一个怎么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感情。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层岭寒风高木搭配营造出凄冷空阔的意境,如此凄清空阔,落叶飘零的景象,正是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啊!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诗人把树叶的摇动比作海水的波涛,来表达自己对有人遇害的不平之气,满腔的愤恨,浓浓的悲愁,像摇动的树叶,像翻滚的波涛,叶子少了不行啊!
3.、木还有第二个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1:朗读第6段,筛选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活动要求:朗读第6段,概括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力求用准确的词语回答。
方法指导:朗读感悟,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明确:木——黄色,干燥,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叶——碧绿,柔软的。饱含水分的繁密的,湿润的太黄的
我们将木与叶区分开来了。
学生活动2:下列诗句中“木叶”一词是否恰当?咱们结合本段诗句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理解木适合和什么样的意象搭配在一起。
活动要求:下列诗句“木叶”一词改的是否恰当?请结合“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分析。
方法指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明确:诗句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木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第一、 第一,这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与干燥不符合
第二、 第二,诗中有美女,柔条,整个意境需要一个润泽的形象,与枯黄干燥不符合
第三、 第三,从事理上说,采桑喂蚕,需要柔嫩多汁的叶子,与枯黄干燥不符合。
诗句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木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一、 第四,雨中黄叶,应该是湿润而浓黄,与干燥不符合。
第二、 第五,黄叶对白头,换了不工整。
所以,综合木的两个艺術特征,木叶在诗歌中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它是微黄的干燥的落叶,是疏朗的空阔的清秋的感觉。
4.、学生活动:再读作者引用到的诗句,加深体会木叶的这种特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过渡:木叶适用于秋天,也能更好的体现秋天。树叶则不能。那么木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因为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
5.、学生活动:齐读第5段。
豁然开朗了,作者说木叶只是以点带面啊~
总结: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才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所以,清秋的落叶,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是因为有暗示性,诗歌独特的语言才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于不知不觉中感染启发我们。
举一反三,我们就能明白,梅花为什么暗示高洁,菊花为什么暗示隐逸,明月为什么暗示故乡,残阳为什么暗示苍凉。
过渡:这种暗示性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是同一形象它的暗示性是不变的吗?
三、拓展文本,鉴赏分析诗歌语言
学生活动1:下列诗句中的“木”,是否具有本文所说的暗示性?
方法指导: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讨论交流。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明确:并没有空阔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也没有干燥的黄色,而是像树一样有饱满繁盛之感。因为它并没有和秋天搭配在一起,也没有和它所排斥的叶放在一起,所以,诗歌中搭配的形象、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不同,暗示性也不尽相同。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同样要用心体会其中的妙处。
总结:同学们培养起你们敏锐的语感,去读诗,赏诗,写诗吧!
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并尝试鉴赏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木叶”的含义
【学习难点】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落叶纷飞如蝶起舞。今天,我们就在这落叶纷飞的季节里学习文章《说“木叶”》。
一、粗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说”,论说。这是一篇文艺评论。本文结构模式应该符合议论文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略读课文,感知每段内容,然后小组讨论,依据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来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大意。
方法指导: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段首段尾句
明确:1-3 “木叶”被古代诗人钟爱。
4-6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7 “木叶”“树叶”,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过渡:我们想要知道“木叶”到底是什么?它和“树叶”的区别是什么?作者说“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树叶无人过问,木叶则不断发展。”一字之差,前者一用再用,后者无人问津,根本在哪儿?——木。所以,我们想要知道“木叶”是什么就得着重研读第二部分4-6段。看看“木”的艺术特征。
二、细读文本,理解“木叶”在诗歌中的含义
1.、学生活动:读课文第4段,提炼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活动要求:朗读第4段,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句,筛选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力求用准确的词句表达。
方法指导:朗读感悟,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明确: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空阔,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那么树呢?树——饱满。我们将木与树区分开来了。
2.、学生活动:结合木的这个艺术特征和本段诗句,我们再对比体会体会“木”适合在一个怎么样的意境中,表达一种怎么样的感情。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 》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层岭寒风高木搭配营造出凄冷空阔的意境,如此凄清空阔,落叶飘零的景象,正是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啊!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
诗人把树叶的摇动比作海水的波涛,来表达自己对有人遇害的不平之气,满腔的愤恨,浓浓的悲愁,像摇动的树叶,像翻滚的波涛,叶子少了不行啊!
3.、木还有第二个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1:朗读第6段,筛选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活动要求:朗读第6段,概括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力求用准确的词语回答。
方法指导:朗读感悟,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明确:木——黄色,干燥,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叶——碧绿,柔软的。饱含水分的繁密的,湿润的太黄的
我们将木与叶区分开来了。
学生活动2:下列诗句中“木叶”一词是否恰当?咱们结合本段诗句和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理解木适合和什么样的意象搭配在一起。
活动要求:下列诗句“木叶”一词改的是否恰当?请结合“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分析。
方法指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明确:诗句1、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木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第一、 第一,这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与干燥不符合
第二、 第二,诗中有美女,柔条,整个意境需要一个润泽的形象,与枯黄干燥不符合
第三、 第三,从事理上说,采桑喂蚕,需要柔嫩多汁的叶子,与枯黄干燥不符合。
诗句2、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木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第一、 第四,雨中黄叶,应该是湿润而浓黄,与干燥不符合。
第二、 第五,黄叶对白头,换了不工整。
所以,综合木的两个艺術特征,木叶在诗歌中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它是微黄的干燥的落叶,是疏朗的空阔的清秋的感觉。
4.、学生活动:再读作者引用到的诗句,加深体会木叶的这种特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过渡:木叶适用于秋天,也能更好的体现秋天。树叶则不能。那么木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因为诗歌的语言有暗示性。
5.、学生活动:齐读第5段。
豁然开朗了,作者说木叶只是以点带面啊~
总结: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才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所以,清秋的落叶,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是因为有暗示性,诗歌独特的语言才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于不知不觉中感染启发我们。
举一反三,我们就能明白,梅花为什么暗示高洁,菊花为什么暗示隐逸,明月为什么暗示故乡,残阳为什么暗示苍凉。
过渡:这种暗示性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是同一形象它的暗示性是不变的吗?
三、拓展文本,鉴赏分析诗歌语言
学生活动1:下列诗句中的“木”,是否具有本文所说的暗示性?
方法指导: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讨论交流。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明确:并没有空阔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也没有干燥的黄色,而是像树一样有饱满繁盛之感。因为它并没有和秋天搭配在一起,也没有和它所排斥的叶放在一起,所以,诗歌中搭配的形象、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不同,暗示性也不尽相同。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同样要用心体会其中的妙处。
总结:同学们培养起你们敏锐的语感,去读诗,赏诗,写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