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媛不会拒绝的设计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tha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接到活动通知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Olivia Palermo也会亲临现场,这位名媛的知名度已经是对时装关注的人相当熟悉的名字了。但她为什么而来呢?2014年10月16日在上海10CorsoComo举办了Five Plus X Zac Posen合作系列新品发布会。Olivia Palermo和ZacPosen及两位名媛好友AtlantaHarley出演了Frye Plus推出的微电影“Gossip Girls X Five Plus”。而这一切也是因为纽约当红设计师Zac Posen的邀请,国内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纽约下城出生长大的Zac,父亲是一名画家。他从小就对时尚充满兴趣,但并没有走上艺术这条路,16岁开始从事一些时装素描、T台设计,还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当过大约3年的实习生,随后便前往伦敦圣马丁深造。21岁做了第一组小规模的设计,开始设计师生涯。那时候他自力更生,在父母的客厅中开始创业。第一篇关于他的报道在纽约时报上题目为“闪耀新星”,介绍了他的故事并提到了当季最好的服装设计不在T台这样的话语,这也将他正式推向了时装设计的大舞台。开始采访前和他闲聊才得知,高中毕业后他为女朋友设计服装。“后来Naomi Campbell看到我为女朋友设计的服装,实际上那天我女朋友刚刚拿到那件衣服,并发给我Naomi试装的照片,Naomi看到了服装吊牌上我的名字,就开始从我这里订货,并且教了我许多服装搭配的技巧。那时候我决定前往伦敦圣马丁深造,大约17岁。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得到这样的机会和经历是非常美妙、愉快的人生体验。”这次,他与中国潮流品牌Frye Plus跨界合作,希望呈现纯正的纽约“甜心名嫒范儿”。
  iLOOK:你觉得昨晚的活动怎么样?
  Zac:昨晚非常棒,我们把纽约的活力带到了上海,那些影片也都做得非常漂亮,对于Five Plus来讲,这些影片也会是很好的宣传。我们做过很多大场面的时装秀,但一些小型的时装秀会更好,大家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与人交谈,非常有纽约的感觉。来到一个新的城市,这是认识新的朋友最好的机会。在美国我在一档时尚设计师真人选秀《Project Runway》节目当评委,因此公众对我都十分熟悉,我能与人毫无隔阂地交流沟通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很多。到中国因为还没有什么人认识我,我可以很舒服地与人交谈。
  LOOK:这应该是你第一次来到中国,有什么收获?
  Zac:这是我第一次重要的中国之行,也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我感觉这座城市充满热情和灵感。对我来说文化无疑是很重要的。现在我已经33岁了,对文化的视角也比较开放。我刚刚成为Brook Brothers的创意总监,负责所有女装品牌,以及广告和店铺设计。中国是Brook Brothers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也觉得对于我的个人品牌和Five Plus来说,能够有机会到这里亲身体验和了解这里的文化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你总能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些什么。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国历史,了解不同的文化对于一个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亲身体验和书本上是有很大不同的,你会有更加个人的视角和感受。
  iLOOK:我可以理解这也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吗?
  Zac:当然。来到这里是一次非常好的市场调研的机会。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制定销售策略,如何能够与众不同,销售策略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也会带来自己的品牌和作品。
  iLOOK,这次机会是如何找上你门前的?对你来说,Five Plus又意味着什么?
  Zac: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组设计我们一共准备了9个月,中间有着很辛苦的工作过程,我们要探讨顾客群体、设计风格等问题,比如走可爱路线、纽约都市路线、女性气质等都有很多讨论。现在的市场已经过度饱和,我想是因为我们能够带来新的不同的东西,这种新鲜感能够给人刺激。我也非常沉迷于创造新的式样,并且投入很多的感情。或许品牌已经有成熟的造型,但是我对线条的运用却是创新的。我认为好的设计是永不过时的。如果能有一组作品,等你的女儿长大后依然想要,二十年后依然不过时,那么这组作品就是成功的,这也是我的目标。
  iLOOK:听说你和Gossip Girls的导演合作拍摄了一部小电影?Olivia也是因为你才参加这次演出的吗?
  Zac:说起Olivia,她第一次参加时装秀就是展示我的作品。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时尚界狗仔队还不认识她。她那时还只是纽约的一个邻家女孩,漂亮又野心勃勃,很特别人也很好,那时我就邀请她来参加我的走秀,并且安排她在前排。那时会有很多大明星来看我的秀,这样她逐渐融入纽约的社交圈,那时我也是尽力帮她在时尚界寻找机会,我们的一些设计师朋友也慢慢开始找她合作,就这样她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对此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次合作,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经历。其实影片中并不是我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纽约,但是我当时也有留意到纽约的这一面。其实故事脚本中的女性角色有一些就是根据我那时候的女朋友的原型来设计的,我们那个时候的着装风格之类的。影片中用了非常多我们的服装作品,其中主角的服装都是我们设计的。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浪漫的创意,反映了纽约上城那些年轻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他们精彩的生活。这个创意非常棒,在市场推广方面也非常成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其他文献
浑圆饱满的花形,层层叠叠的花瓣,简洁优美的曲线……无论何时,山茶花始终完美无瑕、卓然不凡。自20世纪20年代起,香奈儿女士就常常将山茶花作为胸针佩戴于肩头,或者是点缀在发际,香奈儿女士之所以这么热爱山茶花,是因为山茶花气质罕见,没有任何香气,佩戴起来不会盖过香奈儿女士所钟爱的N°5五号香水的气息。它有着几何线条般的简洁美感,气质优雅。香奈儿女士因此选择它作为自己的象征。在她位于康朋街31号的寓所内
期刊
透视装作为时髦词汇的See-through Look,指代一种衣着风貌。1964年,美国设计师格雷奇率先设计出透明“居家衫”。1995年,古亥格推出无内衣连体裤装。1968年,又演化出透明女衫。20世纪60年代末,促成男士薄纱衬衫流行。  如今中国时装周的T台上,透视装成为最HIT的潮流装扮。经过时间的演变与进化,通过不同的新材料与表现形式,“透视”与“薄纱”俨然已变成春夏季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形
期刊
自从Phoebe Philo率领Céline走上了干练“大女人”的路线,激起了不少女性的“权力欲望”,而天后也不例外。王菲从2004年以来与Céline来往密切,很少出来站台的王菲在台湾行之后,现身刚刚过去的巴黎时装周,力挺Céline 2014—2015年秋冬成衣系列发布秀,这几乎要引起中国媒体在巴黎的“暴动”事件,相较于其他品牌官方邀请的明星来说,王菲可是稀有品种,可想而知品牌的中国团队下了多
期刊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有大量的时间都在出差,一年为了各式各样的任务要飞上百次。不同的城市和都市生活造就了我。城市里紧张的工作,匆忙的人群,以及为了社会地位打拼的刺激与成就感组成了我的生活。  竞争是永恒的,变革是必然的。城市给了我无尽的养分,也消耗掉我数不清的能量。《都市形态学》是我对自己在路上生活的一次回顾和感悟。  1997年,在我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去了香港。那时的香港留在我脑海中最深的印
期刊
还记得三年前由凯拉·奈特利出演的那位可可小姐吗?从摄影师的公寓飞身而出,骑着机车扬长而去的画面相信不少人都印象深刻。我们不禁期待续集的故事究竟会是怎样,会跟那位帅气的摄影师再次相遇?还是会发生其他美妙的爱情邂逅?  答案揭晓。三年后,由乔·怀特导演的全新可可小姐香水广告大片即将全新上映。这次,可可小姐依然是主导爱情的一位女性,但男主角不再是那位摄影师,而是被一位聚光灯下的人物取代。故事讲述的是:在
期刊
在人类所有感知系统中,视觉占有主导地位,正所谓“眼见为实”。当视觉与其他感知通道相冲突时,我们总会倾向用视觉线索来判断。而承载着情感的香水瓶注定就与艺术息息相关,瓶不对香,除了需要鼻子一一辨别,看到香水的第一感觉尤其重要,这也是缩小挑香的范围。作为小众香水品牌Olfactive Studio的创办人Celine Verleure是个不折不扣的香水迷,Celined在创作香水之前就在博客上提出自己的
期刊
环境恶化使我们越来越深刻思考环保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分为两方面:“小我”与“大我”,也就是对自我健康与你生活大环境的问题。这里面又可细分出很多类别:饮食、空气、生态、暖化等,甚至还有关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类…… 扯得有些远了,今天我们并不是要开什么环境污染探讨课,而是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环保”即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是做和时装有关的编辑,“时尚”这东西本该就是引领着一种先锋的意识与步伐,那么自然
期刊
尽管中国古人对于“香水”并不陌生,但擦香水、抹香膏的做法在传统生活中始终不曾真正流行。那么,如何让自身飘散怡人的气息?往昔的中国其实自有一套历久弥新的习惯做法,包括佩带香囊、各种化妆品内添加香料等,而其中最占分量的方式,就是熏衣。  如今,熏笼已经从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消失。但在三四十年前,这种竹编的用具还是家家必备,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它可谓用途多样,其中有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被褥、服装进行“加
期刊
窄轨铁皮火车、红茶、菩提的微笑以及斑驳的老旧城墙……斯里兰卡的一切都像年少时看过的老电影中随着记忆一闪而过的片段。在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更愿意叫她“锡兰”—这个她以前的名字对我而言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对我来说,待在锡兰的日子更像是旧梦重温的日子,当那一列被漆成红色的窄轨火车载着我沿着山脊上升,火车窗外,是大片大片向后退去的茶园和浓雾……梦中的景色,刚好如此。
期刊
这一次去采访Clark绝非易事,他的小咖啡馆藏在一片嘈杂与混乱的热闹背后。那条路在北京出了名儿的堵车,尤其在雾霾初散的晴朗周末,更加堵得宛若一个大停车场。短短十公里路,堵了整整两个小时才抵达。我在司机师傅一路上愈演愈烈的疯狂抱怨中情绪飘摇、坐立不安,终于冲进咖啡馆时带着满满的焦灼与内疚。在我忙不迭道歉的时候,Clark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温水:“没事儿的。这路就是很难走,先喝点水吧!” 也许是因为C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