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美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bb5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9月10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精品大展正式向观众开放,首次集中展出馆藏善本文献七十余件,其中不乏宋元善本中的精品和馆藏善本孤本。本文从典籍善本概念出发,以善本常识为切入点,主要阐释历代古籍善本的鉴赏要点,以唤起大众对善本展览的兴趣,从而树立古籍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馆藏 善本 鉴赏 收藏
  国家图书馆藏古籍善本近34万册件,特藏81万余册件(截至2014年6月)。这些馆藏善本直接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更是明清以来诸多私人藏书家的毕生所聚。
  目前,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主页的“资源”链接检索到善本资源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善本、敦煌遗珍、西夏碎金(西夏古籍书目数据及原件影像)、数字方志、民国图书(含部分新善本)、宋人文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资源等。
  此外,到馆读者仍可通过传统阅览方式查阅善本古籍资料,善本阅览室、敦煌吐鲁番文献阅览室、旧方志阅览室可见相关文献。缩微阅览室可查阅已制作成胶片的古籍善本资料。
  随着国家图书馆展览业务的不断拓展,馆藏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展厅的大面积扩容和展览硬件水平的提升,为广大读者近距离进行善本鉴赏提供了条件。随着不同主题的善本展的开放,将有更多的读者近距离接触藏品,感受中国古代典籍的魅力。
  一、什么是善本?
  古籍善本之美,表现在古籍内容的思想深邃、文辞优美、叙事生动上,也表现在古籍形式的手泽如新、写刻精美、墨乌纸玉、装帧典雅上,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然而,究竟什么是善本?顾名思义,“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就是好的古籍本子。其最初的含义,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脱的书本。现在则把古代典籍中具有较高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部分称为“善本”。一般我们有这样一些判断善本的基本标准:
  一是古旧。这是清以来的藏书家公认的标准。年代越久、存世越少则越“善”,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嘉靖以前刻本、明活字本、明抄本、清前期及中后期的抄本和稿本等。
  二是精勘精审。本子无论从内容还是外观上讲,越接近它本来的内容就越好。这些本子错误较少,排版和校勘比较严格。这一标准遵循了古籍整理专家黄永年主张的校勘性善本的理念。
  三是足本。“足”的意思就是内容齐全,包括卷册齐全或单本内容齐全。同时,序跋也是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完整的序跋有助于善本的断代、辑佚收藏历史的判断。这样的本子是相对于残本而言的,故称“足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品相完好。
  四是虫蛀、霉变、受潮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损较少。
  然而,是否以上条件全部满足的本子就可以称为“善本”?历代的藏书家是否还有其他的评判标准?回答是肯定的,接下来我们来看还有哪些评判依据。
  判断善本的其他依据主要有:
  (1)刻印精美、装帧雅致,书中带有版画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见图1)。
  (2)记录特定历史事件,具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如民国时期反映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文献,目前馆藏将其归为“新善本”。
  (3)采用了特殊的印刷技术的本子。 如武英殿聚珍版本、多色套印本、石版印本、珂罗版本。
  (4)依据藏书者自身的收藏取向选取。如浙江的刘氏嘉业堂藏书,总计六十万卷,其中六十五部为宋刊本,七十四部为元刊本。其翻刻书籍以“四史”最为著名,藏书也以史书居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宋刊史书有蜀刻大字本《史记》、大字监本《三国志》、白鹿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
  上述主要为中文善本的判断标准。此外,国家图书馆馆藏西文善本则坚持以下原则:以1850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为主,兼顾各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外文重要汉学著作、反映新印刷技术和装帧方式的初版书以及珍稀限量本;特藏主要为藏书机构和著名学者的外文专藏,如西什库的北堂藏书,普意雅、穆麟德、郑振铎、袁同礼、梁启超、宋春舫等名家专藏。
  这次主要讲中文善本的鉴赏,西文善本内容不再赘述。
  二、善本印刷装帧常识
  大家来国家图书馆看善本展览,经常会在展签上看到一些描述展品的名词,这些名词一般与善本的刻印方式、成书年代和装帧形制有关,只有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欣赏善本古籍。
  善本按照记录的方式主要分为写本、稿本、印本、抄本和刻本。写本和抄本的记录方式相近,都是人用当朝的书写工具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本子(见图2),敦煌经卷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稿本和抄本有时会合称为稿抄本,记录方式与写本相似(见图3)。印本和刻本都是印刷术使用后的产物。
  若按善本的刻印机构来划分,主要分官刻本和私刻本。若细分,官刻本又包括内府刻本、藩府刻本等。私人出资设立的书坊、书铺刻的坊刻本则属于私刻本。
  按照朝代划分,常见的描述有宋刻本、元刻本、金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
  按照刻印的版次划分,初刻本相当于当代书籍的第一版第一稿,翻刻本则是根据初刻本或其他版本又进行再次印刷得到的本子,影刻本即模仿某一刻本再进行雕刻印刷的本子,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善本的文字说明中有时会看到递修本字样,实际上就是前朝的刻版在后世又重新印刷了书籍。例如,宋版书版经过元明两代修补后重印,称“宋刻元明递修本”。也有对印刷方式的说明,如铜版印本就是用铜版雕刻的印版印刷的本子,其主要特点是字迹边缘非常细腻,可印红、绿等多色。同理,石印本就是石版雕刻的印版所印的本子。珂罗版印刷是清代自日本引进的一种印刷方式,主要用珍贵的石材做底版,印刷次数有限但印刷质量上乘,是印制书画作品常采用的方法,也是至今仍用于制作书画高仿品的印刷方法。聚珍本和活字印本有相似处,但不尽相同。活字印刷发明后,用木、铜、胶泥等材质做成的活字在排字版中按照印刷内容排列好后印出本子。作为活字,毕竟是人工雕刻的字块,工匠的工艺也有好坏之分,那些刻制精美的活字就被搜集到一起来印书,印成的古籍称“聚珍本”。还有一个古代书籍出版术语叫“百衲本”,也就是把同一本书不同版次中的书页、书版抽出来合印成一本书,这种方式既能降低成本又利于书籍大量传播,但明显的特征是不同段落章节的字体不一,看上去体例并不一致。   此外,中国古代典籍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与文人交往关系亦甚为密切。古代文人赠友人礼品时往往是一书一帕,有时手帕上也会题诗题字与赠书内容形成呼应,这样的赠书称“书帕本”。当时,许多儒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往往不在自己的家乡,都要行较远的路赶考,为了便于携带书籍随时温习,于是巾箱本和袖珍本应运而生。巾箱本用套子将散放的一册册图书包裹在一起,而袖珍本体积小,这些装帧形制都方便了书籍的携带。
  三、历代刻书特点
  刻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的直接体现。书籍校勘的粗精、开本的大小、装帧特点、刀法的精拙、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无处不折射着时代特点。 本文主要讲的是宋以来的刻书特点。
  1.宋代刻书
  宋代刻书版式清朗整洁。宋前期书籍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上下鱼尾撰简化书名、页码、卷次等。官刻书有校勘官衔名,私刻有书题记、牌记。
  宋代刻书字体方正劲健有欧体风格。今天我们在word文档中看到的仿宋字体就是根据宋代刻书的字体样式设计的。有遇到避讳的字刻写时会少一笔。在书的版心位置常会看到刻工姓名(见图4)。 纸张多用皮纸、竹纸,蝴蝶装比较多见。
  2.元代刻书
  元承南宋遗风,尤其元初与旧时私坊刻书并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元刻本衍生出自己的风格(见图5),可以简要概括为黑口、赵字、无讳、多简。
  3.明代刻书
  明代刻书版式在明成化年以前与元刻本十分相似(见图6),正德、嘉靖后多白口,黑口日益少见(见图7)。
  字体上,洪武至成化年间用赵体字。正德、嘉靖除司礼监刻书外推崇宋体字。隆庆、万历年间演变为横轻竖重字体,天启、崇祯年间字体由方正变狭长。 用字避讳方面,在万历年后比较严格,如“常”字用“尝”替换,“校”字多用“较”替换。
  4.清代刻书
  清代刻书版式开阔疏朗,比普通印书一般要大,上方的留白较多(见图8)。字体上清初沿袭了宋体风貌,后期由狭长逐渐变扁平。这与国力的强弱有密切联系,开本大字狭长刻印的成本就会高,反之开本小字扁平刻印的成本就会降低。避讳主要是涉及帝王名字中的字会选用他字代替。
  讲到清代刻书不得不讲具有代表性的内府写本。所谓内府写本主要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人员精抄而成,主要供内廷使用的典籍。这些典籍往往校勘精审,纸精墨妙,朱栏玉楮,或图文并茂,或多色并用,书册首末处钤宝玺印章。有些精写本出自名臣、书家之手,书法精妙,其价值当与法书名画等视。此类书复本极少,有的抄本从未刊刻过,所抄内容可能为几近失传的,精写细缮所需功力又数倍于刻本,加之内容本身的多重价值,御览之书所独有的意义等,内府抄本多为妙绝精品,如《永乐大典》《春秋集传大全》《金史》等。
  四、馆藏精品善本鉴赏
  2014年9月,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正式与观众见面,通过展览的方式揭开馆藏善本精品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百姓在鉴赏的审美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赏到古籍善本之美,使馆藏善本精品走进大众的文化生活,活化了馆藏资源,提升了馆藏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
  展览展出的宋刻本有北宋刻递修本《汉书》、宋淳熙七年(1180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诗集传》、宋端平刻本《楚辞集注》等存世孤本或传世最早版本,以及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等反映宋代版刻风格的刻本精品;金元刻本精选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蒙古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孔氏刻本《孔氏祖庭广记》等;明刻本有洪武三年(1370年)内府刻本《元史》、嘉靖三十年(1551年)徽藩月轩道人刻本《词林摘艳》、正德六年(1511年)杨氏清江堂刻本《新增补相剪灯新话大全》、崇祯十年(1637年)宋应星自刻本《天工开物》等各类刻本。这些存世早、版本精及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古籍珍品,让我们领略古色古香的古籍之美的同时,也对典籍反映出的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有了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简要列举一些善本精品展中的展品和大家一同赏析,对更多的善本精品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继续到展厅参观,近距离鉴赏珍品。
  鱼玄机是晚唐时期的女诗人,在正史中罕有记载,与当朝的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她与温庭筠是忘年交。她为当朝状元李亿的妾,后出家为道姑,尤工于诗歌,诗文清丽,多酬唱之诗。本次展出的鱼玄机诗是宋代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本(见图9)。虽为私家刻书,但刻印质量上乘,卷上可见黄丕烈、顾莼、潘奕隽藏书题跋,曹贞秀、瞿中溶、袁廷梼、石韫玉、徐渭仁等题诗,清代李福、归懋仪题词,明代朱承爵、王芑孙、盛昱等题款。此本镌刻秀丽,为宋代书棚本的上品。
  《文苑英华》是北宋四大书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文工具书。它收录了自萧梁至唐五代,近2200位文人作家的近20000篇文章,是研究唐代文学文化的主要参考书。我们看到的这本《文苑英华》由李昉等辑,为宋嘉泰元年至四年(1201~1204年)周必大刻本,可见罗振玉题跋,是《文苑英华》现存最早的刻本。开本宏阔,刊刻精美,保留了宋代蝴蝶装的旧貌(见图10),钤有“缉熙殿书籍印”“内殿文玺”等印。迭经南宋内府、明晋藩及清内阁大库递藏,现存世共15册,国家图书馆藏13册。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是初学者学习中国画技法的教科书。该图谱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造别墅命名为“芥子园”,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以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在画谱成书出版时,便以此园命名。此画谱堪称中国画的教科书。国家图书馆藏《芥子园画传》,采用彩色套印的方式,画风清新、刷印精美。图11中的这幅花鸟结构布局合理,花鸟描绘生动,是上乘的收藏品。   又称“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脉望馆是赵氏父子藏书楼的名字,《仙经》中曾经记载“蠹虫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脉望”实际上就是书虫的意思。此书是脉望馆主人赵清常费时三年亲手抄校而成、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见图12)。《古今杂剧》包括抄本173种,刻本69种,共242种,其中136种为湮没了300余年的孤本。从这些剧目中,不仅可以窥见春秋至宋代的历史故事在元明间递传变化之迹,如有关《水浒传》的剧本,可以发现从水浒故事到演变成诸多杂剧的线索;还可以从明内府本中找到研究戏曲史的重要资料,如每剧末尾均附有“穿关”,即注明穿扮之意。每折戏注明出场人物所穿的衣冠服饰、须鬓髯口式样,应执砌末(道具), 为明代宫廷演出之实况资料。
  五、善本朱印赏析
  藏书印是善本鉴赏和鉴别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古代篆刻艺术与书籍文化融合的表现。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馆藏善本文献历经各代,留下了艺术价值极高的印钤。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
  缉熙殿是南宋理宗前各朝皇帝经筵开讲经史之所,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十一月改建,第二年六月竣工,宋理宗御书“缉熙”二字,并亲自为之撰《记》。缉熙殿藏有大量经史类图书,此外还藏有很多书画,是宋理宗读书宴息之所。缉熙殿书籍印就是宋代的皇家藏书所钤印章(见图13)。
  翰林国史院是元代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做皇帝智囊的中央机构。其前身是唐朝玄宗开元初年设立的翰林院。这一藏书印显然是出现在元代刻本或时间更早的刻本上(见图14),主要是元代翰林国史院的官家藏书。
  天一阁是明中期隐退的兵部侍郎范钦的藏书楼,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后来收藏四库的“七阁”主要按照它的建筑样式和设计布局来建造。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善本8万卷,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天一阁”藏书印如图15所示。
  汲古阁是明末常熟人毛晋的藏书、刻书之所的名字。汲古阁刻本以《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影响最大。汲古阁刻本是明末刻本中的精华,也是明末清初天下最通行的版本。“汲古阁”藏书印如图16所示。
  “天禄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书印。清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在乾清宫昭仁殿收藏内府藏书,题室名为“天禄琳琅”。
  最后,要感谢那些为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资源做出贡献的私人藏书家,没有他们的捐赠和世代保护,也就没有今天如此宏富的馆藏。山东杨氏海源阁藏书、江苏翁氏藏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潘氏宝礼堂藏书、傅增湘双鉴楼藏书、周叔弢自庄严龛藏书、陈清华郇斋藏书、郑氏西谛藏书、涵芬楼烬馀书等等,没有他们对古代典籍的挚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护的执着,今天我们也就无法看到如此珍贵的善本。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编.翰墨流芳: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图录[G].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 林夕主编.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4[G].煮雨山房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李致忠著.古书版本鉴定[G]2版, 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韩文宁.郑振铎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1),36-37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
其他文献
2月26日上午11点10分,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携其捐赠的北齐佛首造像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以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机场迎接。刘玉珠在机场会见了星云大师一行。他代表国家文物局、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对星云大师此次亲自护送佛首造像回大陆表示欢迎,感谢星云大师为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文物交流做出的贡献。据悉,3月1日,国家文物局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正式的回归仪式。佛首造像在京短暂
期刊
2016年3月15日至18日,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将在洛克菲勒广场开拍,其中包括五场单一藏家珍藏特拍以及一系列美国私人珍藏拍卖,拍品涵盖中国书画、高古玉、明清瓷器、孟加拉国艺术派画作、鼻烟壶与唐卡等。预展日期为2016年3月11-16日。
期刊
2015年度中国嘉德总成交额突破45亿,其中有3件作品过亿、45件作品过千万。在2015年秋拍中,中国嘉德总成交额为18.31亿元。本季的“大观之夜”总成交额达9.2亿元。其中,六件扛鼎力作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均拍得高价,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1.84亿元成交。“大观”夜场古代部分,《疏林茅屋图》以6900万元成交,是近年来市场中不多见的董其昌的高价画作。而特设的碑帖专题,以其学术价值和珍稀品质,受
期刊
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官员2月19日说,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日前正式签署了科研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展采用激光技术保护和修复文物的科研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学术与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成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合作开展石质文物修复和激光清洗技术研究和培训,利用先进的光学和激光技术分析、鉴别和保护文化遗产,双方将建立人员互访与信息交流机制,举办相关技术研讨会、共同撰写和发表相关合作研究成果。
期刊
2月19日,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启动。评选活动办公室从主动申报参评项目、《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刊》考古发现投稿项目、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项目中进行遴选,推荐38个发掘和调查项目参加初评,将通过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
期刊
2000年岁末,从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传来消息,中国申报的四个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四个项目为四川的都江堰—青城山、河南的龙门石窟、明清皇家陵寝、皖南古村落(见图1)。而其中以民居跻身这次世界遗产名录的,是以皖南黟县西递村、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建筑。  徽州一词,来源于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在平定农民起义后将今天位于安徽省南部区域的歙州改为徽州,领歙、黟、休宁、婺源、
期刊
近日,网上一篇名为《颐和园一殿脊神兽失踪》的文章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为此,颐和园管理处2月16日发表声明称,所谓“失踪文物”其实是复制构件,遭风雨侵蚀发生内部断裂。据介绍,春节期间,颐和园人员检查时发现排云殿上的兽首构件缺失,现场发现少量碎片。脱落原因初步判断为,因该构建添配已10多年,遭风雨侵蚀发生内部断裂,遇大风脱落后坠落,之后残件被游客捡拾。颐和园有关负责人表示,因库房内留有同期此类复制品,1
期刊
纽约邦瀚斯宣布将于1月28日举办《重要海事画作与装饰艺术》主题专场拍会。一幅由英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海事艺术家之一詹姆斯·爱德华·贝特斯沃斯(James Edward Buttersworth,1817-1894年)绘制完成的布面油画佳品和一艘12门炮船舶模型(1841年)将成为本次拍会的领先珍品。此次上拍的这幅贝特斯沃斯署名杰作生动刻画了著名的美国“黑武士(Black Warrior)”帆船,拍前
期刊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英国殿堂级写实派现代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1960年的名画《怀孕的女子》(Pregnant Gir)首次于苏富比拍卖,估计成交价可达1000万英镑。苏富比署理主席巴克指《怀孕的女子》是卢西安最具代表性作品,相信可吸引世界各地的买家。
期刊
香港苏富比将于2016年4月6日春拍期间隆重呈献英国仅存著名瓷器私人珍藏之一“赏心菁华—琵金顿珍藏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会上的两个明星是:一个罕见的明成化青花“宫”碗和一个独特的青花圣水容器。青花宫碗的价格估计在400万至600万英镑,青花圣水容器的价格估计在300万至400万英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