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钠配合-超滤分离Hg(Ⅱ)、Cu(Ⅱ)和Cd(Ⅱ)

来源 :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3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聚丙烯酸钠为配合剂,研究了Hg(Ⅱ)、Cu(Ⅱ)和Cd(Ⅱ)混合溶液配合-超滤分离行为。考察了pH值和负载比LR对混合体系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5适宜分离;当LR从0.01增大至2时,金属离子分离系数SHg-Cd和SHg-Cu逐渐增大,LR=2时达到最大值。在pH=5、LR=2、体积浓缩因子为15和各金属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0mg/L时,截留液中金属离子的质量浓度ρr,Hg、ρr,Cu和ρr,Cd分别为435.3、42.6和34.2mg/L;SHg-Cd、SHg-Cu和SCu-Cd基本不变,依次
其他文献
对Kaiser报道的以α-紫罗兰酮为原料合成4-氧代-β-紫罗兰酮的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影响环氧化、开环和氧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目标产物的纯化方法。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IR
用三烷基混合叔胺(N235)-正辛醇-磺化煤油从菜籽粕酸脱毒废液中萃取植酸,研究了水相pH值、植酸浓度、N235浓度对植酸分配比的影响。确定萃取植酸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3.0、N235
报道了谷氨酸晶体在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上的成核和生长。在L-半胱氨酸单层的诱导作用下,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可以制备出不同晶型的L-谷氨酸,这为控制谷氨酸的晶型提供了一
在二乙二醇溶剂体系中利用微波介电加热分解醋酸铜前体,进一步还原得到Cu2O和Cu纳米粒子以及Cu/Cu2O核壳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吸收光
在环境条件下采用简单的线性聚胺作为仿生结构导向剂,快速可控合成了聚合物杂化的SiO2纳米粒子。采用TEM、EDX、FT-IR、TGA等测试技术对所合成的纳米粒子的形态、结构和组成
建立了尿样中可卡因(COC)及其代谢物爱冈宁甲基酯(EME)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提取尿样中可卡因和爱冈宁甲基酯,考察了萃取剂种类和用量、试样pH值以及萃取时间等因
以处理过的纳米TiO2为微柱吸附材料,采用流动注射技术进行微量碲的分离富集,探讨了溶液的pH值、试样流速、试样体积、洗脱液浓度和用量以及干扰离子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
制备了谷胱甘肽添加质量分数为1.52%的纺丝乳液,通过丝束上油过程将谷胱甘肽均匀附着在纤维表面以实现对醋酸纤维丝束的表面改性。对改性醋酸纤维丝束的物理性能、表面形态、常
(S)-2,2′-二甲氧基甲氧基-1,1′-联萘经3位和3,3′位的羰基化、硼氯化钠还原以及与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发生Williamson成醚反应,得到3位、3.3′位的单取代和双取代硅氧烷衍生物4和7,
合成了4个新的中氮茚偶氮类化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它们的热稳定性,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溶剂中以及不同pH值条件下的紫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