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家(地区)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往来的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差异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此形势下,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型人才进行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乃至传输已经成为竞争的重点。增进外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知和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海外工作、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提升中国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博大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精深到取其沧海一粟,便足以受益终身”。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既包括过去式、也包括现在进行式和未来式,是一个传承更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延续性与包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特征。其中,“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把和谐思想贯穿于人自身、人人、人天之间的关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以实现身心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实现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当前世界贫富分化、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思想、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矛盾、文化冲突、领土争端等问题十分普遍和突出,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可为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支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人类幸福指数,为和谐世界、多彩世界和人类美好家园建设作出独特且重要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1.传播主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双语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源头和起点,直接关系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一个有才能、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对外传播。(1)传播主体即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充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责任担当,要对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具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各地风土人情、当前国情、中国旅行与生活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中国文化知识和在华交际生活能力两大领域。(2)教师要了解留学生来源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情怀对待外国文化。(3)教师应有良好的语言传授交流能力,来华留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大多参差不齐,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即同时掌握英语与汉语两门语言。目前大部分高校等留学生接收单位双语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还无法做到用全英文形式授课。因此,加快“中国文化”+“专业”+“英语”+“汉语”复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4)教师的责任心对于中国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中国文化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如何根据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已有基础等因素,精心备课,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甚至到专业词汇与具体语句的表述等诸多细节的推敲,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传播客体: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国别文化
传播客体即受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也是对传播效果最为直接的反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包括海外华人)都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受众,但不同的受众对文化的接受效果存在差异。近10年余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来华留学人员的数量快速增加,由2003年7.7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7.71万人,增长了4.85倍(图1)。但由于留学生来自千差万别的不同国家和地区(2014年共有203个),其语言基础亦存在显著差异。笔者教授的班级学生就来自利比里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印尼共7个国家,共有25名,母语有些是英语,有些是其他语言,英语水平高低不同,部分留学生的地域口音较为严重。同时外国留学生汉语基础也相差很大,有些学生来华前在孔子学院或大学等教育机构接受了汉语或中国文化学习,汉语交流能力较强。有些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学习,且刚到中国或来华学习时间不长,汉语能力则很弱,对中国的了解也基本处于空白。上述差异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效果。
另外,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也是影响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亚洲邻国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比较密切,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文化和资讯就有一定的了解,加之都属于东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适应和认同较为容易。而欧美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学生来华前对中国的了解大都较少,或文化差异较大,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则往往需要更长的过程,对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传播内容与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与活动组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播内容与方式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力高低和实际效果。面向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占一认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分别是指跨文化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因素。同时,从空间尺度,中国传统文化还应包括地方性的“区域文化”。因此,除了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留学生教学还应引入中国及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和旅行指南等“交际文化”内容,这些知识有助于留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生活。这就要求在教材选用、教学资料收集与内容选取等方面,要注重“知识性”和“能力性”有机结合,还要注重“趣味性”和“时代性”。
目前中国文化传播模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教宣传型模式居多,较少考虑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应更多考虑受众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一种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留学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听懂和理解,这是进行文化互动和交流的必备前提,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拟预演;要求对留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有足够了解,要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与节奏;要求对文化知识的讲授既抓住重点、亮点和兴趣点,又要拿捏分寸和恰到好处,不宜太过较真。另外,传播者即教师的教学热情如何,能否感染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和有趣味性,能否调动留学生学习兴趣,均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是留学生教育中需重点关注的因素。 二、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模式构建
(一)目标定位
主要目标包括3个方面:(1)知识传授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留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特征,了解中国的文明进程以及中国人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尤其是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中国文化风俗习惯、各地自然与人文景观、社会交往与旅行知识等教育活动,培养留学生在华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能力,使其尽快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并通过自助方式,扩大在华生活范围。(3)国际友谊目标,通过中国文化教育,使留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树立起其在华(对华)生活与从事商务活动(business)的信心,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将其培养成知华和友华人士,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良好友谊关系的发展,这个目标具有战略性。
(二)内容体系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留学生教育内容体系,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构建,从时间层面,介绍中华文化历史演变与总体特征;从空间层面,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即风土人情。包括3个部分和层面:(1)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节日、艺术及民族精神等,主要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节日、汉字与汉语文化、传统中式婚礼、中国功夫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专题,使留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明特色有基本的了解;(2)风土人情,包括中国各地文化习俗、自然景观与旅游资源等,基于历史、地域(区位和类型)等要素综合考虑,设置若干区域文化专题,让留学生从空间层面对中国有一个较全面认识。(3)汇报讨论交流,包括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文化和在华见闻趣事感想两个专题,在小组汇报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交流,以增进师生和全班同学之间不同国别文化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
(三)组织流程优化
教育与传播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育与传播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从宏观上把握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教育与传播工作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借鉴相关理论,探索提出包括6个环节流程:(1)准备工作,事先摸清留学生语言基础与中国文化知识基础以及来源国家的基本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等,选择采用合理和适用的教育传播方法和技术。(2)问题与现象导入,主要以一个具体的文化热点问题或现象来引出教育传播内容。(3)双语讲授,抓住文化亮点,从多个角度讲深讲透,不应求多求全。(4)双方互动,教师与留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5)汇报交流,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前拟定主题或方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材料和进行演讲交流。(6)后续教育传播,对来华留学生后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化理解、掌握应用及传播等,进行跟踪评价(图2)。
(四)方法技术创新
合理适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显著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效果。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主要构建形成了现代多媒体法、双语二维两步讲解法、手工实践参与法、对话练习与互动交流法、课堂小游戏法和中外文化类比比较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育与传播方式,很好调动和提升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1)现代多媒体法:如在传统中式婚礼文化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用直观的图片展示方式学习专业词汇;通过传统婚礼用具均为红色这一现象引出“中国红”这一概念并掌握这个词汇。通过观看婚礼视频了解传统中式婚礼的主要流程、礼仪和文化内涵。同时,多媒体教学法应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与传播效果。(2)双语二维两步讲解法:是采用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方式,依次讲解中国文化相关名词和知识,注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也可把旅行和生活知识与语言知识结合起来讲授。(3)手工实践参与法:指导留学生自己动手书写或制作,感受中国文化艺术(工艺)的魅力。如在介绍文房四宝时,可以“永”字八法为例,指导留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汉字书写的顺序和方法。又如通过让留学生参与“福”、“红双喜”剪纸等手工实践,可以使他们获得亲身实践的经历和体会,进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印象。(4)对话练习与互动交流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情境与环节,进行对话练习和互动交流。对话练习可启发思维,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型、互动型交流的团队学习过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自由交换看法,从而达到互动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的目的。(作者单位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一、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可谓“博大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精深到取其沧海一粟,便足以受益终身”。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既包括过去式、也包括现在进行式和未来式,是一个传承更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延续性与包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特征。其中,“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把和谐思想贯穿于人自身、人人、人天之间的关系之中,强调“修身养性”以实现身心和谐、“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实现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当前世界贫富分化、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思想、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矛盾、文化冲突、领土争端等问题十分普遍和突出,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可为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支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人类幸福指数,为和谐世界、多彩世界和人类美好家园建设作出独特且重要贡献。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1.传播主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双语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源头和起点,直接关系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一个有才能、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对外传播。(1)传播主体即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充满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责任担当,要对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具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各地风土人情、当前国情、中国旅行与生活知识技能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中国文化知识和在华交际生活能力两大领域。(2)教师要了解留学生来源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情怀对待外国文化。(3)教师应有良好的语言传授交流能力,来华留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大多参差不齐,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应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即同时掌握英语与汉语两门语言。目前大部分高校等留学生接收单位双语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还无法做到用全英文形式授课。因此,加快“中国文化”+“专业”+“英语”+“汉语”复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4)教师的责任心对于中国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中国文化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如何根据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其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已有基础等因素,精心备课,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甚至到专业词汇与具体语句的表述等诸多细节的推敲,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传播客体: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国别文化
传播客体即受众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象,也是对传播效果最为直接的反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包括海外华人)都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受众,但不同的受众对文化的接受效果存在差异。近10年余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交往和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来华留学人员的数量快速增加,由2003年7.7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7.71万人,增长了4.85倍(图1)。但由于留学生来自千差万别的不同国家和地区(2014年共有203个),其语言基础亦存在显著差异。笔者教授的班级学生就来自利比里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泊尔、印尼共7个国家,共有25名,母语有些是英语,有些是其他语言,英语水平高低不同,部分留学生的地域口音较为严重。同时外国留学生汉语基础也相差很大,有些学生来华前在孔子学院或大学等教育机构接受了汉语或中国文化学习,汉语交流能力较强。有些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学习,且刚到中国或来华学习时间不长,汉语能力则很弱,对中国的了解也基本处于空白。上述差异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效果。
另外,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也是影响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亚洲邻国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比较密切,这些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文化和资讯就有一定的了解,加之都属于东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适应和认同较为容易。而欧美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学生来华前对中国的了解大都较少,或文化差异较大,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则往往需要更长的过程,对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内容选择和方法运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传播内容与方式:教学内容选取与活动组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传播内容与方式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力高低和实际效果。面向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张占一认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分别是指跨文化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因素。同时,从空间尺度,中国传统文化还应包括地方性的“区域文化”。因此,除了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留学生教学还应引入中国及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和旅行指南等“交际文化”内容,这些知识有助于留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生活。这就要求在教材选用、教学资料收集与内容选取等方面,要注重“知识性”和“能力性”有机结合,还要注重“趣味性”和“时代性”。
目前中国文化传播模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教宣传型模式居多,较少考虑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应更多考虑受众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一种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留学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听懂和理解,这是进行文化互动和交流的必备前提,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模拟预演;要求对留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有足够了解,要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度与节奏;要求对文化知识的讲授既抓住重点、亮点和兴趣点,又要拿捏分寸和恰到好处,不宜太过较真。另外,传播者即教师的教学热情如何,能否感染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和有趣味性,能否调动留学生学习兴趣,均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是留学生教育中需重点关注的因素。 二、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模式构建
(一)目标定位
主要目标包括3个方面:(1)知识传授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留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特征,了解中国的文明进程以及中国人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尤其是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中国文化风俗习惯、各地自然与人文景观、社会交往与旅行知识等教育活动,培养留学生在华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能力,使其尽快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并通过自助方式,扩大在华生活范围。(3)国际友谊目标,通过中国文化教育,使留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并树立起其在华(对华)生活与从事商务活动(business)的信心,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将其培养成知华和友华人士,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良好友谊关系的发展,这个目标具有战略性。
(二)内容体系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留学生教育内容体系,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构建,从时间层面,介绍中华文化历史演变与总体特征;从空间层面,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即风土人情。包括3个部分和层面:(1)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节日、艺术及民族精神等,主要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节日、汉字与汉语文化、传统中式婚礼、中国功夫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专题,使留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明特色有基本的了解;(2)风土人情,包括中国各地文化习俗、自然景观与旅游资源等,基于历史、地域(区位和类型)等要素综合考虑,设置若干区域文化专题,让留学生从空间层面对中国有一个较全面认识。(3)汇报讨论交流,包括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文化和在华见闻趣事感想两个专题,在小组汇报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交流,以增进师生和全班同学之间不同国别文化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
(三)组织流程优化
教育与传播组织方式是指在一定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育与传播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从宏观上把握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模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教育与传播工作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借鉴相关理论,探索提出包括6个环节流程:(1)准备工作,事先摸清留学生语言基础与中国文化知识基础以及来源国家的基本国情、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等,选择采用合理和适用的教育传播方法和技术。(2)问题与现象导入,主要以一个具体的文化热点问题或现象来引出教育传播内容。(3)双语讲授,抓住文化亮点,从多个角度讲深讲透,不应求多求全。(4)双方互动,教师与留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互动讨论。(5)汇报交流,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前拟定主题或方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材料和进行演讲交流。(6)后续教育传播,对来华留学生后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化理解、掌握应用及传播等,进行跟踪评价(图2)。
(四)方法技术创新
合理适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显著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效果。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主要构建形成了现代多媒体法、双语二维两步讲解法、手工实践参与法、对话练习与互动交流法、课堂小游戏法和中外文化类比比较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育与传播方式,很好调动和提升了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1)现代多媒体法:如在传统中式婚礼文化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用直观的图片展示方式学习专业词汇;通过传统婚礼用具均为红色这一现象引出“中国红”这一概念并掌握这个词汇。通过观看婚礼视频了解传统中式婚礼的主要流程、礼仪和文化内涵。同时,多媒体教学法应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与传播效果。(2)双语二维两步讲解法:是采用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方式,依次讲解中国文化相关名词和知识,注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也可把旅行和生活知识与语言知识结合起来讲授。(3)手工实践参与法:指导留学生自己动手书写或制作,感受中国文化艺术(工艺)的魅力。如在介绍文房四宝时,可以“永”字八法为例,指导留学生自己动手掌握汉字书写的顺序和方法。又如通过让留学生参与“福”、“红双喜”剪纸等手工实践,可以使他们获得亲身实践的经历和体会,进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印象。(4)对话练习与互动交流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情境与环节,进行对话练习和互动交流。对话练习可启发思维,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型、互动型交流的团队学习过程,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自由交换看法,从而达到互动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的目的。(作者单位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