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活”的美术活动是一种体验成功的情感活动和享受快乐的游戏活动,也是一种充分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我以创意美术为支点,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努力让美术活动“活”起来。
一、情感为先,让心灵“活”起来
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内心需要。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在美术活动中,正确选取和孩子的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是活动成功的基础。
1.以喜欢的内容为题材,让活动充满情趣。
《指南》指出,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题材和形式的喜欢。中一班的徐老师歌喉动人、服饰漂亮又富有亲和力,孩子们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喜欢,平时总喜欢模仿徐老师的各种言行甚至穿戴,于是徐老师就顺势组织了一次“我的徐老师”的绘画活动。因为喜欢所以孩子们的思维尤其活跃,将日常生活中对徐老师各种认识的积累伴随着心中的情感想象丰富地呈现于画面,孩子们作品中的徐老师可谓是各种各样,显得非常生动形象。
2.以熟悉的物品为材料,让操作富有创意。
材料在美术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定程度上材料决定着活动的效果。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往往容易被孩子忽视,平时特别熟悉的物品突然出现在美术活动的材料行列,反而更加能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好奇,更加能够激起孩子的创作积极性和灵感。对熟悉的物品进行改造,他们总对结果充满着期待。
(1)常见物品大变身。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色彩鲜艳、外表精美的废旧物品,如外观各不相同的酒瓶子、各类精美的包装盒、不同款式的调羹、娃娃穿过的有趣的小汗衫、做菜后留下的蛋壳等,将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通过自己的小手将它们变成美术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自己的小汗衫经过自己的装饰和改造变成美丽彩装,当爸爸的酒瓶子经过自己的设计变成可爱的卡通娃娃时,此时的开心溢于言表。
(2)单一物品多改造。
单一物品多改造,是对孩子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整个活动充满变通性。活动过程中,尝试着让孩子们对某一物品,通过不同辅助材料的装点来表达不同内容,对孩子是种有趣的挑战。如塑料小凳子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当老师出示十几个颜色不一又形状相似的小凳子时,孩子们显得既兴奋又怀疑,当老师以诱惑式的表情提供动物头像等一些简单的提示信息后,他们又开始显得有点迫不及待,创作的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做成动物,有的说可以做成塔,还有的说可以做成火箭。最后每个孩子都做出了自己心中的作品,在这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得到充分的成就感外,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快乐为本,让行动“活”起来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幼儿美术纯属游戏活动,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创作活动,作品的失败不代表游戏的失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美术作品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如何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玩得投入,玩得开心,玩得有收获,这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思考的关键所在,概括言之,就是游戏的可玩性。尽管在平时很多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运用到游戏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美术教育中却往往容易忽略。教师要抓住孩子爱游戏的特点,在美术活动尽力采用游戏化手段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小班美术课《快乐的曲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开始时,老师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并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边舞动彩带,边观察曲线。提问:(1)跳舞的彩带像什么?(小虫、蛇、水……)(2)它是怎样动的呢?请小朋友用食指画一下它是怎样动的好吗?教师记下幼儿画出的彩带的样子,随后引导幼儿和教师一样学着画这样的曲线,以达到练习的目的。最后在游戏“曲线找朋友”中让幼儿把曲线添画在缺少的动物身上或特定的场景中,慢慢地孩子们会发现这些曲线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借形想象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如在做《稻草人》创作活动时,我们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野外游戏活动的场景,然后一起收集稻草,一起和孩子们扎稻草人,扎完以后又将稻草人在幼儿园场外的某个绿草地上布置成场景,在这里一起玩《野战营》的游戏,使得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情节游戏相结合,既生动又有趣。
三、想像为经,让思维“活”起来
幼儿是最简单、最本真的,对周围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想象的丰富与贫乏决定了儿童创造能力的高低。如何借助美术的力量,还给孩子一片自由想象和游戏的天空,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翱翔?在实践中我发现, “借形想象”是美术课堂中孩子产生奇思妙想的灵丹妙药。它坚持的是“像什么就是什么”的理念,完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1.线到面的想象——是指直线、曲线、圆形线、不规则线、点点的线、线交叉产生的面。一个框架可以产生一个构图,如:两线一圆、两圆一线、曲线;加三角形、长方形加半圆形、曲线加半圆形……
2.色块的想象——是根据不同的块状颜色进行发散想象,色块的呈现方法主要可用拓印,拓印的材料可以选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见的东西,如鞋子、抹布、蔬果类、叶片等,发散想象创作可以采用水粉、水彩、油画、油画棒等美术材料,酱油、芥菜等自然材料也是很不错的,孩子们觉得很新奇,更容易激发想象的欲望和拓展想象的范围。
3.声音的想象——我们也称之为借声想象,声音的来源和表现要丰富,如:教师和同伴的歌声、不同风格的世界名曲、周边环境中突然出现的声音等都是很好的声音想象素材,借助这些声音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翱翔,产生很丰富的联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通过美术的形式具象地表现出来,这时的作品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了,因此同一个声音表现出来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这种情境甚至会令成人为之震撼。
我想说只有关注儿童的天性,美术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喜欢、游戏的基础上,激发内在表达意愿、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美的感觉和成功的喜悦,是美术教学应该追求的“道”,如果偏离了这个“道”而去追求各种方法的“术”,其最后结果是很可能有几幅中规中矩的作品,但是作为“人”的完整的表达意愿和能力被剥夺了。那么让这些“术”来得慢一点,在这之前,给我们的孩子自由的空间,想象的营养,创造一片“活”的美术世界。
一、情感为先,让心灵“活”起来
尊重孩子的天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内心需要。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因为,在美术活动中,正确选取和孩子的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是活动成功的基础。
1.以喜欢的内容为题材,让活动充满情趣。
《指南》指出,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题材和形式的喜欢。中一班的徐老师歌喉动人、服饰漂亮又富有亲和力,孩子们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喜欢,平时总喜欢模仿徐老师的各种言行甚至穿戴,于是徐老师就顺势组织了一次“我的徐老师”的绘画活动。因为喜欢所以孩子们的思维尤其活跃,将日常生活中对徐老师各种认识的积累伴随着心中的情感想象丰富地呈现于画面,孩子们作品中的徐老师可谓是各种各样,显得非常生动形象。
2.以熟悉的物品为材料,让操作富有创意。
材料在美术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定程度上材料决定着活动的效果。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往往容易被孩子忽视,平时特别熟悉的物品突然出现在美术活动的材料行列,反而更加能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好奇,更加能够激起孩子的创作积极性和灵感。对熟悉的物品进行改造,他们总对结果充满着期待。
(1)常见物品大变身。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色彩鲜艳、外表精美的废旧物品,如外观各不相同的酒瓶子、各类精美的包装盒、不同款式的调羹、娃娃穿过的有趣的小汗衫、做菜后留下的蛋壳等,将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通过自己的小手将它们变成美术作品,对于孩子来说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自己的小汗衫经过自己的装饰和改造变成美丽彩装,当爸爸的酒瓶子经过自己的设计变成可爱的卡通娃娃时,此时的开心溢于言表。
(2)单一物品多改造。
单一物品多改造,是对孩子具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整个活动充满变通性。活动过程中,尝试着让孩子们对某一物品,通过不同辅助材料的装点来表达不同内容,对孩子是种有趣的挑战。如塑料小凳子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当老师出示十几个颜色不一又形状相似的小凳子时,孩子们显得既兴奋又怀疑,当老师以诱惑式的表情提供动物头像等一些简单的提示信息后,他们又开始显得有点迫不及待,创作的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做成动物,有的说可以做成塔,还有的说可以做成火箭。最后每个孩子都做出了自己心中的作品,在这制作过程中,他们不仅得到充分的成就感外,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快乐为本,让行动“活”起来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而幼儿美术纯属游戏活动,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创作活动,作品的失败不代表游戏的失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美术作品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如何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玩得投入,玩得开心,玩得有收获,这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思考的关键所在,概括言之,就是游戏的可玩性。尽管在平时很多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运用到游戏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美术教育中却往往容易忽略。教师要抓住孩子爱游戏的特点,在美术活动尽力采用游戏化手段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小班美术课《快乐的曲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观察——想象——创作”三个部分,开始时,老师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并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边舞动彩带,边观察曲线。提问:(1)跳舞的彩带像什么?(小虫、蛇、水……)(2)它是怎样动的呢?请小朋友用食指画一下它是怎样动的好吗?教师记下幼儿画出的彩带的样子,随后引导幼儿和教师一样学着画这样的曲线,以达到练习的目的。最后在游戏“曲线找朋友”中让幼儿把曲线添画在缺少的动物身上或特定的场景中,慢慢地孩子们会发现这些曲线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借形想象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如在做《稻草人》创作活动时,我们先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野外游戏活动的场景,然后一起收集稻草,一起和孩子们扎稻草人,扎完以后又将稻草人在幼儿园场外的某个绿草地上布置成场景,在这里一起玩《野战营》的游戏,使得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情节游戏相结合,既生动又有趣。
三、想像为经,让思维“活”起来
幼儿是最简单、最本真的,对周围世界充满了美好的想象,想象的丰富与贫乏决定了儿童创造能力的高低。如何借助美术的力量,还给孩子一片自由想象和游戏的天空,让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翱翔?在实践中我发现, “借形想象”是美术课堂中孩子产生奇思妙想的灵丹妙药。它坚持的是“像什么就是什么”的理念,完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1.线到面的想象——是指直线、曲线、圆形线、不规则线、点点的线、线交叉产生的面。一个框架可以产生一个构图,如:两线一圆、两圆一线、曲线;加三角形、长方形加半圆形、曲线加半圆形……
2.色块的想象——是根据不同的块状颜色进行发散想象,色块的呈现方法主要可用拓印,拓印的材料可以选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见的东西,如鞋子、抹布、蔬果类、叶片等,发散想象创作可以采用水粉、水彩、油画、油画棒等美术材料,酱油、芥菜等自然材料也是很不错的,孩子们觉得很新奇,更容易激发想象的欲望和拓展想象的范围。
3.声音的想象——我们也称之为借声想象,声音的来源和表现要丰富,如:教师和同伴的歌声、不同风格的世界名曲、周边环境中突然出现的声音等都是很好的声音想象素材,借助这些声音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翱翔,产生很丰富的联想,然后把自己想到的通过美术的形式具象地表现出来,这时的作品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了,因此同一个声音表现出来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这种情境甚至会令成人为之震撼。
我想说只有关注儿童的天性,美术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喜欢、游戏的基础上,激发内在表达意愿、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美的感觉和成功的喜悦,是美术教学应该追求的“道”,如果偏离了这个“道”而去追求各种方法的“术”,其最后结果是很可能有几幅中规中矩的作品,但是作为“人”的完整的表达意愿和能力被剥夺了。那么让这些“术”来得慢一点,在这之前,给我们的孩子自由的空间,想象的营养,创造一片“活”的美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