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感慨话人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我在攸县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当台长。一天,收到一件诗稿,其中有两首涉及海峡两岸统一:
  丙寅春节寄台湾友人(二首)
  神州大地喜迎新,手举屠苏念故人。
  阿里山头花满泪,梅城我寄一枝春。
  遥知饮恨问苍天,何事金桥总杳然。
  隔岸有家归未得,愁听人说大团圆。
  落款是攸县(攸县城古称梅城)皇图岭镇芳冲麻子坡农民颜真愚。笔者感到奇怪: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了,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虽说不少,可是能写出这样好的旧体诗的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决定亲访颜真愚。
  终于来到麻子坡颜家。出现在笔者眼前的房屋竟是这样的低矮,盖的是杉皮茅草,内室竟是这样的窄小昏暗。其时,几乎家家有都有了电灯,而颜家用的还是盏小油灯,颜君夫妇的穿着竟是这样的寒酸。颜先生的老伴炒了几样菜,设法弄来一些酒。在昏黄的油灯下,我们相对慢酌。颜先生对我述说着他的身世——
  他本出身书香世家,父亲颜梓琴系清末秀才。从小深受其父影响,十三岁时就会吟诗填词。抗日战争爆发时,就读于江西庐陵师范的颜真愚,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在无线电台任台长,授中校衔。解放战争时期,一度在国民党部队服务,因对时局不满,受到排挤,遂称母病,告假回家,脱离国民党部队,在家种田。解放后,因历史问题而备受磨难,然而先生始终以乐观态度处世,面对现实,顽强生存,并以文字生涯不断充实自己。
  他把他的诗稿取给我。这哪里是诗稿?有的写在记工簿空隙,有的写在旧日历上,有的写在废报纸上……我知道,他没有钱买纸。我问他,为什么穷到了如此地步?他诉说了天灾人祸,又因家庭成分问题得不到救济的等等。这时,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鼓励他:“你把你的经历写出来吧。”并聘请他为攸县广播电台的通讯员。回到县城,我托人给他送去较多的稿纸,并寄去了一些供他寄稿的邮票。此后就经常收到颜先生的诗稿,我编写、送审安排在文艺节目中定期播发。这些怀念台湾旧友、呼吁祖国早日统一的诗,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攸县县委统战部的重视。时任统战部长的彭润秀同志亲自前往麻子坡,登门拜访颜真愚先生。攸县县委对颜先生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后,决定安排他为攸县政协委员,攸县文联聘请颜先生为特邀代表。
  此后,我被调离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继而频频调动工作。然而,无论调到哪里,我都与颜先生保持着联系。出差下乡,只要顺路,就一定要到他家去走走,坐一坐,聊一聊,给他一些接济。交谈中,颜先生从立意、平仄、音韵、对仗等等方面给了我很多诗教,使我获益良多,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5年12月20日,颜先生给我来信:“日昨丁君才安(湘东化机厂宣传部干事)来舍,始悉你的近况甚佳,还听说您将有苏杭之游,不胜欣慰和羡慕之至。回忆我青年时代工作京沪之往事,‘五陵年少步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何等豪华气势;对照今日老大难之现实‘古稀衰媪伴衰翁,莘野躬耕一老农’,又是何等凄凉景象!人生之幸与不幸,前后判若两人!良可悲已!”读了他的信,我万分激动,含着泪回信安慰他,信中附七律一首:“昔年御敌卫中华,今日农夫野老家。晨兴荷锄除杂草,晚归迎月送余霞。青灯走笔寻佳句,白首传经教小娃。得失穷通何足论,嬴来诗友遍天涯。”
  长时间的接触使我对颜先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他的不少关于诗的故事。
  1938年,抗战军兴,当局号召学生志愿参军。正在庐陵师范读书的颜真愚一跃而起,抢先报名,同时快信禀告父亲。父回信不许,云已近订婚礼之期。真愚随即又去一函,请将婚礼提前。信末附诗一首:
  一闻东北唱“流亡”,义愤填胸痛断肠。
  暗恨年龄偏幼小,期丰羽翼好翱翔。
  终军南越缨宜请,班子西戎笔可荒。
  明日扬鞭昂首去,楼兰不斩不回乡。
  父接信读诗,知真愚志坚,遂许之。婚后启程,妻和母伏案呜咽;父送之于野。真愚口占一首作别:
  忠臣孝子本家风,继往开来道更隆。
  爱国何愁尸裹马,谁人不愿子成龙?
  晨昏定省叮阿弟,谈笑宽怀访老农。
  迢递关山多阻隔,莫穿望眼怨征鸿。
  1939年初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长沙大会战爆发。各地部队包括颜真愚所在的无线电台,也日夜兼程齐集于长沙一带,参加保卫大战。赖将士用命,军民合力,将日寇击败,迫之退至临湘新墙河北岸。颜真愚当时曾作七绝一首:
  初上战场心不惊,敌尸盈野复盈城。
  三军百姓欢携手,好追穷寇出洞庭。
  总台同事袁君,四川眉山人,善弹琴,爱唱京调,且能自拉自唱。颜真愚原有所好,因连年奔波,无暇及此,遂告荒疏。今日重听琴声,往兴勾发,公余与之散步林间溪畔,一弹一歌,陶然忘机。袁君爱吟诗而不能创作,每一曲告终,必强真愚纪之以诗,诗成辄放声吟唱,手舞足蹈,神气十足,洵可乐也。颜真愚有诗纪其盛况:
  古树栖鸦惊,高山流水声。
  清风夸得意,明月笑含情。
  落叶群山赏,孤怀万里征。
  与君歌一曲,聊作不平鸣。
  1949年4月,颜真愚乃托为庆祝老亲六旬以寿,从海南告假北归。琼岛各界友好,宴以筵席,争相以诗轴画幅、彩联锦屏为寿。真愚作《离琼志感》七律三首:
  蓬莱小住不多时,载誉无碑有《去思》。
  花渚观潮常枕梦,椰林赏月总联诗。
  慨然愤世刺秦政,惭愧逢人说项斯。
  今日归田解甲去,老农宿愿偿非迟。
  绿野人家海上村,粤人夸说是桃源。
  云水浮面山无脚,波撼天心月有痕。
  四季如春花永茂,一年初夏气常温。
  多情南国相思豆,红泪连珠系客魂。
  海外奇花自在开,不须培植向阳台。
  书空自笑屠龙手,幕府人夸倚马才。   知友逢时争缴卷,新诗和罢喜干杯。
  海南潮水高千尺,载得吟魂去复来。
  1951年春,芳冲村完成土地改革。颜真愚家本地本不多,并不富裕,但因两代书香未从事体力劳动而被划为地主成分,祖居被没收,徙居于山林间的麻子坡。曾口占《告别旧居》七律一首:
  两宿堂中姜大被,一朝门外问桑麻。
  绝无留恋居三代,独有惊心弃五车。
  久厌尘缘思净土,不堪地主出穷家。
  掉头挥手扬长去,哪管江梅落泪花?
  1979年4月,县公安局下通知摘掉颜真愚夫妇地主分子帽子,成为正式农民,全家男女老少皆大欢喜,远近亲戚朋友都为之高兴。老伴杀鸡沽酒,欢宴儿媳孙孩,表示庆贺。乘着酒兴,挥毫喜赋《摘帽》七律二首:
  意外忽传恩诏下,初闻涕泪沾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微觉亲朋态异常。
  跑步坟前传喜报,挥毫灯下写新章。
  卅年苦景浑忘却,揽镜方惊鬓已苍。
  辜负圣朝雨露沾,年年改造总年年。
  谁甘落后无羞耻?岂信穷通有后先。
  偶语多疑该弃世,清流激浊应投渊。
  可怜多少无名卒,一顶峨冠哭九泉。
  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新政。农业改革,分田到户,有如突然平地一声惊雷,震人耳鼓,扣人心弦。亿万农民狂喜,颜真愚有《农村春兴》二首表其喜极之意:
  青蛙
  欢歌日夜欲何之?亦为公田亦为私。
  欢鼓惊回冬蛰梦,警钟敲醒春耕时。
  嘤鸣求友多情物,除害利农增产师。
  激荡春光无限好,天然一幅画如诗。
  青草
  生命何愁野火烧,东风起徙吐新苗。
  无边春色年年绿,有幸红颜步步娇。
  不与桃花争艳世,且随芦苇伴溪桥。
  清香赢得诗人爱,秋尽江南草未凋。
  1985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报先生知道了颜真愚其人其事后,主动介绍他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常和他通信。知道颜真愚的经济困境后主动为他缴交诗词学会会费,张报临终前嘱咐中华诗词学会财会室:永远免收颜真愚会费。扬州国画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委员、女书画家李圣和知悉颜真愚的境况后,主动赞助其生活费并手写七律赠送颜真愚:“抗日曾抒爱国心,归来解甲老山林。且栽陶令门前柳,谁识中郎爨后琴。佳句三篇伤往事,神交千里感知音。惭予秃却生花笔,难和阳春白雪吟。”
  加入诗词学会后,颜真愚的名字出现在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出版的《全球当代诗词选集》上,并成为日本汉诗协会、泰国、新加坡等地诗社的撰稿人和台湾、大陆各地主要诗社的创作成员,诗友遍布海内外。此后,他的诗遍布全球各地诗刊,发表诗词三百余首,其中入选《当代诗词创作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成果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的有百余首。
其他文献
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破坏。自鸦片战争开始,老大中华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下迅速衰弱,中国千年文化传统随之分崩离析,各派政治力量蜂起纷争,并为着各自的集团利益,对历史书写粗暴干预。而二十世纪以还,从西方引进的各类意识形态的泛滥,亦使得书写者们目眩耳迷,以致史题史料的选择与史识的建立,往往成为某些舶来思想的诠释。参与者们和书写者们一起,遂编织了一连串神话迷思,如此历史建构,当无法
在清朝庋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中,文宗、文汇两阁关系最密,可算是一对孪生兄弟。就建设缘起上,均原名御书楼,最初同为度藏赐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为两阁的御制诗章数量相同(各三首。乾隆为《四库全书》题诗一百一十七首);空间地理上,它们同在江苏一省,距离最近,不超过四十里;在行政辖属上,同归两淮盐政管理,在文化疆域上,同属江淮文化圈,且两阁规制、人员最为相近。悲惨的是,两阁又厄运相似,几乎同时毁于太
在国内外越来越看重《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上的崇高地位的今天,恐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我们的专家、学者付出更大努力,去尽快地让这部非同寻常却又迷雾重重的古典文学名著,能够真正回归到曹雪芹的真实文本。可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在版本流传中的诸多复杂原因和其他某些人为因素,这一回归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之困难。  这正是笔者倾二十余年之精力去深研现存脂评古抄本的源流,去首开校订《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根据岗位需求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重建新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策划了“家风是什么”的随机采访系列节目。有观众回答:家风就是不要怕吃亏,还有的则回答:家风就是工资卡全交老婆等等。家风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概念,是家族成员修身齐家的行动准则。但是,我们今天再次提起的“家风”,似乎令人感到茫然。家风和家世总是并行存在,家世不清晰,家风很难说有多正。当“家风”成为热点话题讨论时,著名学者余世存推出了反思历史和现实的力作《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
元末,江苏的昆山发展出昆山腔。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将其改良为婉转动听的水磨调,梁辰鱼撰写出首部昆剧《浣纱记》。直至清朝嘉庆年间,昆剧盛行了约两百年。之后,京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昆曲便没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认定昆曲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在台北首演,而至2009年3月已在亚、欧、美三洲演出一百六十余场。白先勇先生制作的《玉簪记》,20
2010年9月25日,腾讯网杨子云主持了一场袁伟时VS杜维明的访谈。在访谈中,杜维明提及王元化先生晚年时跟他说:“你不要轻易否定三纲。他提醒我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里,说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  王元化先生的这番话是私下里对杜先生讲的,其转述是否真实准确不得而知,但就“话”论“话”,王元化先生所言确实有不少谬误,所谓“为王国维写的墓志铭”亦不知是什么。实际上,陈寅恪先生一共写过
晚清文坛风行“四大日记”,为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翁同和的《翁文恭公日记》、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名曰“日记”,实为“著作”,这是清代名人学说的重要标志。阅读李、王的《日记》,笔者惊喜地发现,两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  李慈铭(1830—1894)字炁伯,号蒓客,世称越缦老人,晚清会稽名士,集官吏、学者、文学家于一身,被视为越学之大成者,著作十分丰厚。王闿运(18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的论著陆续译介至国内,不仅在学理和方法上拓宽了中国学者自身在研究本国问题时的思考路径,而且也使国人开始注意到这些“洋先生”(部分学者其实是华裔)书中描述的中国形象。相比于汉学家的专业著述,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这三类早期来华人士留下的大量论述中国的文字虽在学术体例和专业规范两方面略逊一筹,但由于它们一般都具有较为宽
小说笔法  按照《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下简称《伍子胥列传》)的叙述,楚国骤变来临之时,太子建先避难到宋国,而伍子胥在父兄被楚平王擒获之后,逃亡的路线是先往宋国,适逢宋国内乱,就与太子建一起“俱奔于郑”,之后奔晋。然后太子建在晋顷公的怂恿下又回到郑国,准备作为晋顷公的内应灭掉郑国。阴谋败露之后,太子建被杀,伍子胥携太子建之子仓皇逃往吴国,途中还经过楚国的昭关,险遭楚人捕获,最后在江上渔父的帮助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