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关键词】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设疑;展开联想
1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逐字逐句串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弄清字义,读懂原文,并且在教学重点处巧设疑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在独立思考中去寻找答案。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对“闻寡人之耳者”这个句子的理解时,对于实词的活用理解有分歧。这个句子正是本课在文言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抓住这个句子,使学生掌握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无疑会起积极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如“忿恚蔚”一句,让学生去比较理解,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使学生把所学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加强了,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另外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抛势必趋于紧张、沉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也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时常面带微笑的善待每一位学生,若是如此,学生上课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自然就能勇于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好自己的体态语言。诸如在课堂上可通过眼神,借助手势,适当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发言精彩、朗读生动、回答正确、见解独到时,可真诚的对他微笑、点头、竖拇指,间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还可以鼓掌以示激励。
2 指导学生设疑、质疑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才有兴趣,才能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他们说出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他们设疑和质疑。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启发心智、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从内容方面发问,从中心方面发问,从课题上发问,从词语或句子意思上发问,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方法,阅读能力就能迅速提高。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安排充分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允许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如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挖掘其深意,提出不懂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描写,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小说情节的把握,达到最好程度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如鲁迅小说《故乡》里家乡环境的描写和闺土、杨二嫂前后对比描写等。
3 展开联想,彰显个性,把握主题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还要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更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定目标,按思维规律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形成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设疑;展开联想
1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逐字逐句串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弄清字义,读懂原文,并且在教学重点处巧设疑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在独立思考中去寻找答案。例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学生对“闻寡人之耳者”这个句子的理解时,对于实词的活用理解有分歧。这个句子正是本课在文言语法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抓住这个句子,使学生掌握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无疑会起积极作用。于是我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如“忿恚蔚”一句,让学生去比较理解,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使学生把所学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迁移,做到了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加强了,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另外教师倘若在课堂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抛势必趋于紧张、沉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学生也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春风满面,和蔼可亲,时常面带微笑的善待每一位学生,若是如此,学生上课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自然就能勇于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好自己的体态语言。诸如在课堂上可通过眼神,借助手势,适当与学生交流沟通。当学生发言精彩、朗读生动、回答正确、见解独到时,可真诚的对他微笑、点头、竖拇指,间或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还可以鼓掌以示激励。
2 指导学生设疑、质疑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才有兴趣,才能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他们说出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他们设疑和质疑。这既是一种能力,也是启发心智、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可以从内容方面发问,从中心方面发问,从课题上发问,从词语或句子意思上发问,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方法,阅读能力就能迅速提高。同时,教师要在课内安排充分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允许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如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挖掘其深意,提出不懂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描写,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和小说情节的把握,达到最好程度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如鲁迅小说《故乡》里家乡环境的描写和闺土、杨二嫂前后对比描写等。
3 展开联想,彰显个性,把握主题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学《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还要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更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定目标,按思维规律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形成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