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以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得教学前后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对于初中数学来讲,提问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但是要想达到一室的效能,应注意课堂提问的一些技巧。
一、精心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达到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据明确的提问目的,精心提问。对于课堂组织来讲,以定向性提问为主;对于学习方法来讲,以指导性提问为主;对于知识理解来讲,以启发式提问为主;对于同类型数学知识的比较来讲,以发散性提问为主;对于归纳总结来讲,以聚敛性提问为主。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的第一节为例,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以引导的方式提问:大家记得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有人口普查的人员到各家各户去统计人口吗?由于当时人口普查的工作刚刚结束,很多学生也都知道这件事情,生活性十足的问题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有了这样良好的生活背景,教师就可以再次进行引导性提问:大家知道人口普查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吗?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保证人口普查的结果准确无误?上述富于层次性的提问,可以使得学生按照这样的提问顺序展开思考,当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出对应的问题之后,教师抓住时机,对上述的各个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课题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范围中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出于何种阶段的提问,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问题提计,以保证课堂节奏顺着课程知识来进行。
二、控制难度,坚持以学生为本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课程内容合理提置,控制提问难度,避免提出超过学生理解范围的问题,防止学生产生畏学的心理。控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该注意以下内容: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弄清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提计问题,避免问题过难或者过简单,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严格依照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在适当的环节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得出现超纲问题,不得出现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否则会给实际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不同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提问,以保证其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而不是一刀切地给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以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学习第一章节的时候,学生刚刚才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部分教师希望可以达到类比的学习效果,就会在这时候提出:大家既然明白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有谁可以试着解析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提问,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于方程式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在此阶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过大的教学跨度会使得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即使教师对此进行了讲解,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混淆的现象,反而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循循善诱,做到因势而利导
数学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循循善诱,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以固化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那是难以起到提问教学的效能的。其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发问,做到灵活多变,实现对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调整和改善;其二,因势利导,就是要求在提问情境下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查明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并且因此改变提问,使得提问富于疏导性;其三,倡导启发式教育,积极使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思维创新,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第一章“轴对称图形”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为例,一般情况下在开始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学习的时候,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规律,在确定学生对于第一章内容的掌握之后,才会去展开第三章内容的学习,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吗?能不能给举出几种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此时就看到很多学生连忙去翻书,经过抽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不记得第一章的相关内容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应该停止以下的提问,改变教学的进度,花一定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去温习原来第一章的内容。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提问为:画出几种图形,要求学生找到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总结和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上述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再去展开下面的教学过程。
四、注重评价,提升课堂效果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多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和改善教学进度和方案,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高度重视提问之后的评价,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比较清晰的思路,此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存在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应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帮助其改进,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的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其参与进去,在肯定其回答的同时,采取措施与其沟通,从而使他更多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总之,根据学生的回答,积极给予反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奖励或者引导,从而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才是提问发挥其效能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放.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部分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
[3]丁锦辉, 张栩, 高铁生. 有效备课. 初中数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高彩香.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及其元认知能力[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得教学前后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尤其对于初中数学来讲,提问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但是要想达到一室的效能,应注意课堂提问的一些技巧。
一、精心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达到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据明确的提问目的,精心提问。对于课堂组织来讲,以定向性提问为主;对于学习方法来讲,以指导性提问为主;对于知识理解来讲,以启发式提问为主;对于同类型数学知识的比较来讲,以发散性提问为主;对于归纳总结来讲,以聚敛性提问为主。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的第一节为例,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以引导的方式提问:大家记得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有人口普查的人员到各家各户去统计人口吗?由于当时人口普查的工作刚刚结束,很多学生也都知道这件事情,生活性十足的问题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有了这样良好的生活背景,教师就可以再次进行引导性提问:大家知道人口普查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吗?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保证人口普查的结果准确无误?上述富于层次性的提问,可以使得学生按照这样的提问顺序展开思考,当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出对应的问题之后,教师抓住时机,对上述的各个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课题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范围中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出于何种阶段的提问,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问题提计,以保证课堂节奏顺着课程知识来进行。
二、控制难度,坚持以学生为本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课程内容合理提置,控制提问难度,避免提出超过学生理解范围的问题,防止学生产生畏学的心理。控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该注意以下内容: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弄清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提计问题,避免问题过难或者过简单,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严格依照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在适当的环节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得出现超纲问题,不得出现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否则会给实际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不同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提问,以保证其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而不是一刀切地给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以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学习第一章节的时候,学生刚刚才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部分教师希望可以达到类比的学习效果,就会在这时候提出:大家既然明白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有谁可以试着解析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提问,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于方程式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在此阶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过大的教学跨度会使得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即使教师对此进行了讲解,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混淆的现象,反而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循循善诱,做到因势而利导
数学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循循善诱,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以固化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那是难以起到提问教学的效能的。其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发问,做到灵活多变,实现对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调整和改善;其二,因势利导,就是要求在提问情境下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查明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并且因此改变提问,使得提问富于疏导性;其三,倡导启发式教育,积极使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思维创新,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第一章“轴对称图形”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为例,一般情况下在开始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学习的时候,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规律,在确定学生对于第一章内容的掌握之后,才会去展开第三章内容的学习,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吗?能不能给举出几种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此时就看到很多学生连忙去翻书,经过抽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不记得第一章的相关内容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应该停止以下的提问,改变教学的进度,花一定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去温习原来第一章的内容。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提问为:画出几种图形,要求学生找到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总结和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上述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再去展开下面的教学过程。
四、注重评价,提升课堂效果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多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和改善教学进度和方案,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高度重视提问之后的评价,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比较清晰的思路,此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存在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应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帮助其改进,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的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其参与进去,在肯定其回答的同时,采取措施与其沟通,从而使他更多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总之,根据学生的回答,积极给予反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奖励或者引导,从而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才是提问发挥其效能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张放.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初中部分语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
[3]丁锦辉, 张栩, 高铁生. 有效备课. 初中数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高彩香.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及其元认知能力[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