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字的写法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mpire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弋阳的路上就想:弋字难写。一横之后,一个斜钩往右边斜过去,剩下就右上角那一点了。点上那一点之后,总觉得事情还没完,还缺点什么。缺什么呢?不用说你也知道:下面太空,尤其是左下方。假如那是一个十字,一根杆子插到底,四面八方平均分配,倒也没什么。仅有的那一画偏到右边去了,拿什么来把这边填上呢?实在没什么,也该弄条裙子裤子什么的,看着像是有什么的样子,可是没有。
  到弋阳,开始注意街头的招牌,看他们怎么写这个弋字。看来看去,多半是将上面那一横往左边倾斜一点,算是把左下方兼顾一下。这一来,右边那一点就像被一根杠杆撬起来,要发射出去的样子。左边呢,倾斜的那一横想掩掩不住,多少有些露怯的意思。看来,那些写字的人也跟我一样。这字儿让人为难了。好在大伙儿都这样,看惯了也就没什么了。
  弋阳两个字念起来响亮。听他们说弋阳昨天怎样,今天怎样,明天会怎样。就不再管那个弋字怎么写了。
  后来进山看石头。那些劈面而立,直贯穹宇的石头,那些遗万世而独立,一柱支天的石头,那些把天挤成一条线的石头,那些让人像蚂蚁一样爬行的石头。就是蚂蚁,不管甲级蚂蚁还是丙级蚂蚁,不管是著名的蚂蚁还是非著名蚂蚁,都是蚂蚁。
  蚂蚁似的停下脚步往上看,看整张宇宙收拢在岩石上。岩壁上有许多坑坑点点,那是水留下的痕迹。搁在岩顶上的天,派水来同凡世相会,人世间因此有了河水走动的声音。这些水走过的痕迹,足够你的目光往上爬。一千年一万年都在那里,苔藓早就上去了,树正在往上走。你从人世来,你要站直了,抬起头,不让目光滑下来。你从山那边来,到这里来看山看石头,其实是学习站立。时间长了,我们差不多把这给忘了。不信就看那个“人”字,它差不多是趴在地上。
  一线天,那是天对于地的一次探索,是地对于天空的异想。岩石因此坼裂,天空探进来一段柔软的身子,像风像雨像游丝,飘然游弋。空间站在里面,风撑着岩壁在走。雨总是在半明半暗中摸出风的形状。走进一线天,就是跟天空一起走进岩石。世界总是适合装在火柴盒一样的房子里。世界来到岩石里面,总是蹑手蹑脚,除非它变得像风像雨。
  还有那根危立千仞的石柱,一路高上去,高得让人心惊。单单的一根,到后来瘦成脖子一样。脖子上头,像一颗硕大的头,顶上的头发像在迎风飞扬。或者,那就是一朵凝固的蘑菇云,停在那里,一停就是几万年。下面那么长那么空,上头那么大那么張扬,看着它,我想起那个弋字。人弄不好,石头它可以。也许当初岩浆从地底喷出来时,就是这样。它们因着相同的质地,固守的只是当初的形态。或者一万年的风和雨剔净多余的东西,剩下来就这样。石头不是人 ,它不用看谁的脸色,不用听人家说什么,不用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它不像人那样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不像人一样需要盘算,当然也不像人这么匆忙。得之于地,形之于天,它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就这样站着。
  还有什么比岩石更能代表宇宙间恒久的力量?宇宙在岩石那里停留得比其他地方要长久一些。人总是太过匆忙,没有时间朝一块岩石多看上一眼。长久的石头,需要时间来揣摩,来反刍。
  看过丹霞地貌回来,早晨散步,不经意间看到刻在一块石头上的弋字。隶书,起笔那一横,因为回锋顿笔两端稍粗,就那么堂堂正正横在那里,丝毫没有左顾右盼的样子。右边那一点石块一般压在上面,整个字面就这样平衡了。刻进石头的弋字,好像也从岩石那里获得自信,获得稳定牢固的力量。后来还看到一些草书,古代书家把弋字那一横随势涂抹,向哪边歪斜曲折都是道理。想一想,那不就是一线天的雨和风吗?想来,他们是从岩石那里学了一手。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天晚上弋阳下大雨,下得比白娘子大战法海和尚时还大,按照原计划,我们要去看弋阳腔,我正琢磨着这个行程会不会被取消时,有人招呼上车了。  大巴在风雨浇漓的城市里穿行,转了几个弯,抵达一个小胡同口,走进去,里面倒是豁朗,藏着一个挺大的剧院。  可能是灯光不够亮,剧院墙壁上暗沉沉的,有种古旧味道,蓝色塑钢座椅,上座率不低,大多是女人,女人里大多是年紀大的女人。平时你不大会见到这个群体如此集中的出现,她们
期刊
夜晚翻阅一本贾平凹的书籍《散文研究》,暖暖的文字给人一种内心的宁静,窗外还响着“滴答滴答”的雨滴声。我近来喜欢慢下来的生活,想让自己多一点闲暇的时光,让自己孤单地享受一个人的慢;想远离生活的忙碌和工作的快节奏,和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籍私奔。  这一个上午,我都在这一本書里踱步,像是与这一本书在默默私奔,任由这一本书携带着我。很久没这样慢过了,以前觉得自己是轰鸣的机器上的一枚螺丝,心里已有了时间的铁锈。
期刊
自从母亲中风瘫痪后,这一年,我常常做同一种梦。  梦到母亲腿脚便利地走过来,笑吟吟地唤着我的乳名。往往是在最高兴的时候醒过来,我才发现是个梦,又沮丧又懊恼,恨不得再回到梦里去。有时醒来是半夜,睡意全无,想着母亲的现状,心渐渐往下沉,沉入墨一样浓的夜色里。  回想自己半生不知做过多少梦,记不真切了。唯记得小时候,有几次做噩梦,紧张地大喊大哭。朦胧中不知谁在轻轻地推我,耳畔也有人一声一声唤我的乳名,急
期刊
不知是谁遗弃的一盆紫罗兰,孤独地躺在八楼楼梯间的一隅,如被父母丢在风中的婴儿一般无助,令人垂怜。  说是一盆,其实只是很瘦弱的一株,高也不过八寸,紫色的茎还不及筷子粗,生长着七片紫色的叶,微微地卷着。接近泥土的几片叶,叶尖已然枯萎,透着瑟瑟的黄。  看得出,这株紫罗兰已被弃多日,因未浇水,盆中褐色的泥土十分干燥,还裂了不少缝,极像一张零乱绘制的地图,清晰地显示出凸凹有致却不规则的脉络。  紫罗兰已
期刊
我母亲在世时曾感叹:“人真是奇怪啊——今天在这儿,明天在那儿。”几个月后,我回翻日历,看到6月10日这天是周日,我在江西弋阳东港村的古戏台旁,等阳光弱下来,多少年了,没有这样等着天色吃饭,那还是遥远的童年。  这等待的时光里,最不怕热的孩子们,在飞檐斗拱的明清古戏台上,上下奔跑着,跳跃着,欢腾着,木板戏台被他们震得咚咚响着……时光流转,这一刻,古戏台成了孩子们的舞台,他们在上演“金色年华”。和城市
期刊
南岩寺一侧,一棵树被冬天的大风伐倒了,一片虚光在它原来站立过的位置闪烁,仿佛是它最后的挣扎,或者它未死的心跳。  现在是盛夏,山坡绿了。倒下的一棵树啊,从遥远的地方有沙沙的声音又寻你而来,你是否长出了虚无的树干,是否在美好的记忆中又苏醒过来?  一群回家的鸟儿,在你原来站立过的地方寻找着什么。鸟儿落下——一个虚无中的巢张开了怀抱。  南岩寺的卧佛,好像在向这边看着什么。  寺旁为大片树林。我发现,
期刊
中秋节前夕,我打电话给父亲:“会回家过中秋节。”父亲听后,非常开心,并嘱咐我到了遂川县城就打电话给他,他下城里来接我。  与父亲见面已是傍晚时分,父亲在车站候车厅等了我将近两个小时。上车后,父亲告诉我,前几天,家里添置了几张沙发凳。说是来了客人好招待一下,父亲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在车上,父亲的表现居然如此像三岁小孩那般“淘气”,脸羞得通红,看着此时此刻的父亲,我已经猜想到了父亲的几分心思。回到家,看
期刊
我们在海拔不断攀升的西藏驱车行走,傍晚,行至东达山山顶海拔5008米时,领队允许我们有三十分钟的停车拍照。  高原气候的无常是无法预知的。刚下车时还蓝天白云,才转过一个山头的工夫,天气骤变,只一瞬间,碎雪裹挟着冰粒在风的助力下铺天盖地倾泻下来,夹绒的冲锋衣也无法阻挡寒气逼进,风雪中,突然看见一头野猪在左前方的空地上乱窜,身上顶着厚厚的积雪,我竟然没有惧怕它,而是惊觉,这不是一般的变天!天地混沌中,
期刊
走上这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小路上的石头有太多的红,红上泛着青,那是一件艺术品,细微中更有一种壮美。轻叩晨心,轻放脚,怕扰了晨雾里万千颤动的红色小石,此时它们应该正睡得酣。  远处车上下来的人们慢慢走来,走过了小路。我并没有和他们一起走,停在小路前,这细细的小路有好多故事,可以叩拜,这青红色的小路能给我回答。我见小路仿佛是要对我说什么,在小路边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这里是江西弋阳县的红色葛源,中共闽浙
期刊
从弋阳回来以后,我翻看照片。在众多的照片中,一张女孩的照片突然跳入我的眼帘。照片中,女孩脸上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下将我带回了弋阳,带回了东港村。  那天,弯弯曲曲的巷道里,有许多看热闹的村民。他们在门前的台阶上,或坐或立,或漫不经心说着话,似乎是无意围观,又似乎是有意欢迎。当我们来到村子中间的古戏台时,村民们正欢聚在广场上,打年糕,做流水席……  戏台是典型的南方古戏台,飞檐翘角,造型别致。戏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