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给予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临床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患者的颅内外颈动脉狭窄、硬化状况。结果:全部患者在检查后,头颈部CTA检查后出现异常的有30例(44.12%),颈部血管彩超出现异常的有63例(92.65%);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68例脑梗死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检测中行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后,对于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病变都能够检出,并且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出率更高,可以作为常规的临床诊断检查方式。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检测;CTA;血管彩超
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后,主要受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影响。临床上主要通过CTA(CT血管成像)、颈部血管彩超的检查方式来诊断颅内外颈动脉狭窄、硬化状况[1]。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6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检查,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效果好,值得临床作为常规诊断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到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34-88岁,平均(75.3±3.6)岁。按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CT、MRI检测符合诊断标准。其中伴发高血压47例,糖尿病2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2例,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12例。疾病排除标准:心房颤动、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CTA检查方式:利用型号为美国GE light speed VCT,采用64排探测器。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0.625mm,电流500mA,电压120kV。选用70ml的碘比乐。按照图像扫描——图像输送至工作站——血管重建流程进行。血管重建主要通过脑血管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开展。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式:利用彩色多普勒Pillips IE33的型号,L11-3的探头,探头的频率控制在7-11MHz,安排一人负责检测。阳性标准判断:IMT(内膜中层厚度)显示1.2-1.5mm,表示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当IMT>1.5mm表示形成了斑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式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CTA检查方式后,结果显示出现异常的有30例(44.12%),其中发生狭窄的有16例(23.53%),发生硬化没有发生狭窄的有10例(14.71%),willis环变异有4例(5.88%)。
颈部血管彩超出现异常的有63例(92.65%),其中有单侧斑块形成10例(14.71%),双侧斑块形成的42例(61.76%),硬化无斑块的11例(16.17%)。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阳性率差异,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程长,其动脉内膜深层在不断沉积胆固醇、脂肪变性后,就会产生斑块,当内膜破裂出血溃疡后又发生血栓,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化、闭塞,引发脑梗死[2]。脑梗死是脑组织的血流中断,属于急性神经损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有分水岭梗死、区域性梗死。前者因为动脉狭窄进行低灌注后产生,后者为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后所致。所以,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工作必须先行[3]。
CTA检查由于临床无创、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解剖面广、后处理功能强、其中的血管减影技术的应用使成像质量提升等优势,因此是临床诊断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方式[4]。
颈部血管彩超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等优点,能够直接诊断颈动脉斑块。同时使用这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会受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5]。
本次研究中,采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方式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显示,采用CTA 检查后发现异常的少于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的异常,两种方式的检查阳性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CTA、颈部血管彩超两种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均可检测出颅内外动脉的病变,可是采用颈部血管彩超的检出率更高,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诊断方式,还可针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采用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在颈部动脉狭窄出现超过70%时,给予患者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骆玉露,胡晓捷.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 2957.
[2] 杜沂雨,屈维勇,楚学林,等.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5): 515-516.
[3] 陈曦. 多变量数据分析模型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7): 8100-8105.
[4] 初继栋,宋敏. 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1(15): 66-67.
[5] 骆玉露,胡晓捷.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 2957.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检测;CTA;血管彩超
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后,主要受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影响。临床上主要通过CTA(CT血管成像)、颈部血管彩超的检查方式来诊断颅内外颈动脉狭窄、硬化状况[1]。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6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检查,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效果好,值得临床作为常规诊断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到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34-88岁,平均(75.3±3.6)岁。按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CT、MRI检测符合诊断标准。其中伴发高血压47例,糖尿病26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22例,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12例。疾病排除标准:心房颤动、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CTA检查方式:利用型号为美国GE light speed VCT,采用64排探测器。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0.625mm,电流500mA,电压120kV。选用70ml的碘比乐。按照图像扫描——图像输送至工作站——血管重建流程进行。血管重建主要通过脑血管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开展。
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方式:利用彩色多普勒Pillips IE33的型号,L11-3的探头,探头的频率控制在7-11MHz,安排一人负责检测。阳性标准判断:IMT(内膜中层厚度)显示1.2-1.5mm,表示内膜增厚动脉硬化;当IMT>1.5mm表示形成了斑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方式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CTA检查方式后,结果显示出现异常的有30例(44.12%),其中发生狭窄的有16例(23.53%),发生硬化没有发生狭窄的有10例(14.71%),willis环变异有4例(5.88%)。
颈部血管彩超出现异常的有63例(92.65%),其中有单侧斑块形成10例(14.71%),双侧斑块形成的42例(61.76%),硬化无斑块的11例(16.17%)。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阳性率差异,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3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程长,其动脉内膜深层在不断沉积胆固醇、脂肪变性后,就会产生斑块,当内膜破裂出血溃疡后又发生血栓,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化、闭塞,引发脑梗死[2]。脑梗死是脑组织的血流中断,属于急性神经损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主要有分水岭梗死、区域性梗死。前者因为动脉狭窄进行低灌注后产生,后者为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后所致。所以,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工作必须先行[3]。
CTA检查由于临床无创、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解剖面广、后处理功能强、其中的血管减影技术的应用使成像质量提升等优势,因此是临床诊断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方式[4]。
颈部血管彩超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等优点,能够直接诊断颈动脉斑块。同时使用这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会受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5]。
本次研究中,采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方式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显示,采用CTA 检查后发现异常的少于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的异常,两种方式的检查阳性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CTA、颈部血管彩超两种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均可检测出颅内外动脉的病变,可是采用颈部血管彩超的检出率更高,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检查诊断方式,还可针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采用药物比如他汀类药物,在颈部动脉狭窄出现超过70%时,给予患者支架植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骆玉露,胡晓捷.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 2957.
[2] 杜沂雨,屈维勇,楚学林,等.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5): 515-516.
[3] 陈曦. 多变量数据分析模型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27): 8100-8105.
[4] 初继栋,宋敏. 头颈部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 2011(15): 66-67.
[5] 骆玉露,胡晓捷. 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 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