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与思考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本文就我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建设发展措施进行基本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思考
  一、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工作总结
  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内在的独特性使其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价值和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召开专门会议,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为保障该项工程在思想、组织上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安排,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于2008年两度召开专门会议,对县级支中心建设进行部署。会议邀请自治区组织部,各盟市文化局分管局长、文化科长,项目旗县政府分管领导、文化局长、图书馆长参加会议。期间还与盟市文化局、项目旗县政府共同签订县级支中心建设管理责任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健全服务网络提供资金保证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400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我区旗县支中心、乡村基层点建设经费9722.4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430.6万元,盟市、旗县安排资金1851万元。
  (三)开展检查指导,严格建设标准,提高建设质量。
  在县级支中心分期分批建设中,为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相关单位和部门先后组成抽查验收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先后深入80个旗县,对旗县政府管理责任书落实,机房装修、设备集成、监理公司履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并与当地文化局、图书馆及时交换意见,现场培训、指导技术人员,推动了县级支中心顺利建成并有效发挥作用。
  (四)加强人员培训,逐步建立一支合格的专兼职技术人员队伍。
  为提高县级支中心业务人员计算机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培养一支合格的技术人员队伍,2007年以来,针对东西跨度大的实际,通过举办全区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旗县图书馆长和技术人员800多人次,保证每个旗县图书馆每年至少有2名技术人员参加培训。
  (五)重视资源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下发专门文件,对全区文化系统自有信息资源进行征集。自治区管理分中心在完成书目数据的回溯建库工作基础上,着手建立全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据库、自治区文化艺术信息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内蒙古精品二人台》、《内蒙古蒙古族服饰艺术》等资源库。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缺乏导致盟市支中心建设进度缓慢
  因地方财政困难,我区12个盟市中,目前只有3个盟市建立市级支中心,盟市支中心应有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
  (二)旗县一级文化信息建设硬件基础差,发展困难大
  据了解,我区至少有20%的旗县图书馆新馆列入建设规划或正在新建,现有馆舍破旧、狭小,面临拆除或搬迁,用电、布线存在不安全隐患。
  (三)交通工具缺乏,造成"下不去"的现状
  受我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以及人力、资金因素制约,自治区无法直接承担县级支中心,尤其是对乡镇、嘎查村基层点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只能依靠旗县支中心发挥地域、技术、资源优势弥补。由于没有必要的下乡交通工具,县级支中心只能开展阵地服务或在附近广场播放节目,难以深入乡村、社区履行应有的职责。
  (四)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影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长期以来,旗县图书馆业务活动以传统手工为主,自动化、现代化技术设备缺乏,懂信息化管理、使用的技术人员用不上,留不住造成目前至少有80%以上的旗县图书馆没有专门技术人员。由于受编制、体制制约,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员进不来,现有人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差,成为我区县级支中心设备故障率高、资源利用率低、读者服务活动少、职能难以正常发挥的主要原因。
  五、现有文化资源的单一性和欠丰富制约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推动和辐射。我区在培训县级支中心技术人员期间,虽拷入大量资源,但是县级支中心资源总量少、内容缺乏针对性。适合我区牧区群众使用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极度缺乏。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采集、制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家卫星传输的资源又内容单一、陈旧,对读者缺乏吸收力。
  三、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未来发展的思路
  " 十二五"时期,是文化共享工程由网络到服务、由形式到内容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区将结合国家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关机制,以此保证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增添更多更优秀的内涵价值。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各有关部门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级党委和政府须将"工程"作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当地文化发展纲要,列入"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自治区和盟市以及旗县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由各个相关部门和领导负责领导和组织协调的"工程"领导小组,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工程"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地方政府投入
  各级政府应建立"工程"专项建设资金,切实保证当地分中心和基层站点的日常运行经费、设备经费和人员培训费用。同时,要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分年度投入,增加内内蒙分中心主站发布服务器、代理加速服务器、网络互动服务器等系统配置,以及视频采集卡、扫描仪等资源加工系统配置、配套软件、网络维护等,尽快使自治区管理分中心真正成为全区技术服务、数字资源建设、人员培训中心。
  (三)加强民族特色资源建设,充实县级支中心资源内容
  满足不同群众的需要,增加民族资源和特色资源内容,特别是名家讲座、少儿、科普等适用内容,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别有风趣、类型多样的文化节目。建立地方资源定期评比奖励制度,提高各地资源建设水平,调动其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各相关工程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与自治区组织部、文明办、信息办、教育厅、广电局等多部门合作,把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政务网、"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结合起来,齐抓共建,形成合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各相关工程资源、设备、人员、场地的共建共享。
  (五)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做好"工程"技术培训、咨询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工程"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建设、网站维护、技术培训的骨干队伍,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才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石林.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7(6):23-25
  [2]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Z]
  [3]赵保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流程及其相关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8,(02)
  [4]马费成等.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翟婷(1983-),女,汉族,内蒙古临河人,本科,初级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