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先锋戏剧的意义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先锋派话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不同于荒诞剧的天马行空、逻辑混乱。先锋派话剧源于生活,试图以生活作为角本,还原于生活的繁琐、苦闷、挣扎,来抒发情感,撕开现实的缺口,找到生存的意义。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无论从写作的意旨上还是艺术特色上,都既承接了先锋戏剧的特点,又有创新与突破。
  一、“犀牛”的意象:生活中人人都有犀牛的盲目与执着
  尽管孟京辉以重笔开场第一幕来描述爱情的期望与美好,然而,现实的无情最终把一切的美好都会毁灭。对爱情大大的问号,复杂的情感纠葛,都表达人生痛苦与无望,因为爱情的沉重,因为生活的压抑。在整场戏剧中,演员夸张式阐述爱情,都有一种浓浓的讽刺意味。
  马路是动物园的犀牛饲养员,深爱着办公室文员明明,可明明却爱着另外一个人陈飞。但明明遇人不贤,陈飞是花花公子,明明只是他众多临时女朋友中的一员。爱是自私的,这对于明明来说痛苦不堪,常常以泪洗面。陷入单相思中的马路,执着与固守,也让他常常陷入痛苦中,为了明明,他什么都愿意付出,也常用鲜花、巧克力、誓言、诗歌等方式来吸引明明的注意。明明在最脆弱时将自己给了马路,让马路误以为他得到了明明的爱,并且天真地以为自己彩票中了大奖,这份爱情更有了经济基础,但明明依然不爱他,坚持要去找陈飞。一个风雨之夜,马路绑架了明明、杀死了犀牛,并准备与明明同归于尽……
  剧场第一幕以隆重的场景,众人建造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钟,铭刻着市民G“我要把我爱人名字刻上大钟的墓座,旁边再刻上一颗心,代表我们坚贞不渝的爱情”,以高调的语态,来表明对爱情的美好,但现实正如演员夸张的反问一样:“爱情是什么?”期望中的美好,却在生活面前破碎不堪。
  压抑的感情,生活的繁嚣,表现出的是一种无望,就如塞缪尔·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所表达的:“人生就是一种等待,一种痛苦无望的等待,但也正是在这种等待中保留着一点点无济于事的慰藉和生存的力量。”
  现实是残酷的,与其苦苦追寻虚幻得不到回应的美好,不如转身,握住真实,或许平庸、或许枯燥,但它踏实。孟京辉通过不同的场景,试图为现实中的爱情找到一种答案。
  陷入爱情中的男女,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他,如犀牛一样盲目而执着。这种盲目和执着是好是坏?从坏的方面看,它或许会让你跌得粉身碎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正因为心存这份盲目而执着的美好,才在沉闷的生活中撕开了一个缺口,让我们看到光明与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当你回想这个戏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像一团空气一样伴随着你。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你可以沉迷得深,也可以沉迷得浅,但是你觉得这个咒解不开,你跟着掉了进去。”孟京辉认为《恋爱的犀牛》是个魔咒。而解不解得开,看造化,更看领悟,但是看完之后,每个人都会陷入思索之中,于心中永存的美好爱情,得之或失之,都是一种情缘。或许,我们都是“马路”与“明明”,我们都是盲目的“犀牛”,永远都在错综复杂的爱情中寻找,而迷惘与希望永远同在。
  二、还原与突兀: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亮色
  对生活场景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是孟京辉戏剧的一大特点,如贩卖牙刷的那场戏,就源于每个观众的生活场景,就如同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恋爱的犀牛》注重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让观众直接参与剧景中,形成共鸣。在该剧中,孟京辉现场邀请观众参与表演创作,又把观众当做倾诉对象作为舞台上下交流的途径,使剧场形成一种互动。或许一句生活中的平常台词,或者一个动作,就把观众带进戏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共同来完成剧景的推进工作。这就是孟京辉先锋戏剧对生活的还原。
  然而,如果只是硬生生的照搬生活场景,那么戏剧就会显得索然无味。孟京辉通过突兀这一艺术手段,将生活上升到了戏剧这一艺术层面。
  人生荒诞且繁琐,卑微的爱情无法承受生活的沉重,为了突显这一主题,孟京辉在戏剧中制造出非正常机械性的停顿,无铺垫的突兀插入式情节,营造出了一种荒诞、戏谑的意味。如马路与明明的对话中,突然出现机械性的停顿,犹如电影中播放中的卡带一样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与惊讶,以非正常式的技术与人为方式,来为黑白的剧情注入一丝新鲜感。毫无铺垫的插队情节,也与机械性停顿有异曲同工之效。如马路与朋友玩牌时,突然插入卖牙膏的广告员,荒诞而无厘头的表现方式,增强了戏剧荒诞的效果,让人发笑。这种通过强烈的反差,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增加喜剧元素的表现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式,也是希望以另类的手段,撕开沉闷生活的一角,让活在压抑中的人们找到一丝生活的乐趣。
  孟京辉在《恋爱的犀牛》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以隐喻来反映现实。如标题“恋爱的犀牛”中的“犀牛”,就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果不是彼此的情投意合,再怎样都是徒劳。这种手法能使观众从剧情中产生追问与反思。
  戏剧还大量采用了戏仿、拼贴以及重复等多种戏剧表现方式,清晰地反映出演员的性格特点。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就能把人物性格丰富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具有明显先锋派戏剧特征的之一。
  《恋爱的犀牛》的台词雅俗共享,生活与舞台话语共存。人物对白口语化、生活化,而旁白则加入一些舞台语言元素。在对爱情的表白与对白中,抒情意味浓厚。而对苟且生活的描述中,则直接导入日常的人物对话。这是一种反烘,更是一种反讽。因为,理想往往是阳春白雪,而现实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诗意语言表达的是浪漫的情怀,通俗直白语言表现的是生活的平凡,两者相互交错,换来的是时空变幻的感觉,营造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将这部戏剧推向了一个比一般先锋戏剧更高的层面。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李少白老师曾在关于创作的自述中说:“我的童话几乎是跟在孩子身后捡来的。”关于自己的儿童诗,他也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得我在楚怡学校做副校长的时候,有一次,学校刚刚将所有的墙壁粉刷一新,不知哪个调皮的孩子在厕所的墙上踩了个“脚印”,很是刺眼。怎么办呢?做一个破案的福尔摩斯,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我很快写了一首小诗在学校广播里朗诵,题目就叫《白墙上的黑手印儿》,我有意将“脚印”改成了“手印”。 这首
期刊
今年的诗歌是好是坏?新诗百年我们如何予以有效地总结和反思?新媒体形成的文本形态(文本电子化)、阅读心态(临屏阅读的即时性快感)和诗歌生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歌文体认知的局限何时才能突破?诗歌如何在分歧巨大的舆论中取得共识?诗歌如何在社会转型的节点上有效地介入公共空间和精神生活?诗歌能在“少数人的写作”与“多数人的阅读”之间取得有效平衡吗?这些疑问让我想到鲍勃·迪伦——“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期刊
“翠翠”是沈从文《边城》故事里长在山野田间,纯真善良、美丽动人的一位姑娘。1994年,当湖南省歌舞剧院决定将这位大自然的女儿呈现于舞台的那一刻,杨霞就与翠翠相遇在文字间、舞台里,至今,二十二年。不知是翠翠给了杨霞追问生命意义的动力,还是杨霞赋予了翠翠真实生命的氧气。感恩的心、感恩的情、感恩的责,这些简单的词,朴实的语,都已深深地镶入了杨霞生活和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里。  1984年,杨霞从湖南省艺术学
期刊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70后”作为一种崭新的写作身份标识开始进入文学的内部场域。1995—1997 年《山花》《钟山》《大家》《作家》四家刊物开设“联网四重奏”栏目,推出了三十七位六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作品。1998年7 月《作家》推出了“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这种在市场经济逻辑用力下文学媒介的推介行为,表面上看似一种文学新力量新元素的加入与新变,而其深在的意义却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八
期刊
说来惭愧,作为研究者,以往我阅读李少白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不多。也就仅止于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选讲过《猩猩开店》《山大王、海大王》等少数几篇作品,当时的印象是李少白的虚拟性作品处于童话和寓言的中间地带,带有跨文体特色。  此次阅读李少白的系列作品,很快就为他文字里那种清新自然的格调、丰润鲜活的想象、明晰深邃的蕴含所吸引。李少白这次推出的作品有七本之多,涉及了童谣、儿童诗、童话三种体裁。每一门类的创作都
期刊
李少白童谣集中在三本书里:《蒲公英嫁女儿》(2016,248首)、《我把梦儿拍下来》(2014,169首)、《诗路花雨》(2005,96首),三本总篇数513首,重复123首,童谣篇数390首。李少白写作儿童文学的体裁样式多,并都有佳作。这在当前儿童文学界并不多见,尤其是对童谣的写作,和众多的作家区别开来。李少白童谣是湖南童谣乃至中国童谣在当代的代表。还没有哪位作家能数十年来长期坚持写作童谣,并取
期刊
她是一名出色的舞蹈家,曾凭借在舞剧《边城》中对“翠翠”形象的精彩诠释,登上个人艺术生涯的巅峰。她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领头人,集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以及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她参演和策划、创作的舞蹈作品广为传播,深受好评。提及舞蹈,她深情感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于湖南舞蹈的责任与担当。  《创作与评论》:众所周知,您策划
期刊
杨霞并非出生于艺术世家,她的父亲1950年代初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一生行医,治病救人无数。在杨霞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对病人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需要,父亲都会义无反顾地出门看病。虽然父亲不是艺术家,但是父亲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杨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对于杨医生来说,他从没想过杏林世家会走出一位舞蹈家,并将中国舞跳出国门,为祖国和家乡赢得荣誉。  杨霞的老家在湘阴,那
期刊
《墨雨》以1920年代大革命时期湖南湘中小镇杨柳镇农民运动激烈的矛盾冲突为背景,“钩沉大革命漩涡中乡土社会无从逃避的撕裂与疼痛”,展现了那场席卷华夏大地乡村革命的残酷与惨烈。它“有一种天机被泄露的感觉”{1},又让人感到谁都逃不掉屈辱的命运。它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可堪称一部“全景式”的“史诗作品”。  一、历史叙事的乡土风情与史诗品格  《墨雨》是一部政治历史的乡土风俗画。  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上世
期刊
主持人语:  在80后青年批评家中,傅逸尘别具风采。他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来又从业于《解放军报》,特殊的求学经历和职业身份为他的批评奠定了独特的边界,他长期致力于军旅文学的阅读、观察和研究,对当下的军旅文学的创作,尤其是新生代军旅文学有不可置疑的发言权。除此之外,他也汲汲致力于当下文学写作的整体性考察,并将个人的思考和经验的体温带入其批评的实践。傅逸尘的批评既有学理的脉络,又有整全的格局,并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