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遇合奇缘记》是稀见的清代女性剧作,作者化名桂仙,以实录的方式记述了自己与椟珍的婚外之恋。前人对此剧本的研究,丰富了明清女性剧作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桂仙;《遇合奇缘记》;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戏曲领域历来作品及研究著述颇多,明清戏曲研究亦成果丰富,但明清女性戏剧论著较少,《遇合奇缘记》更是清代女作家剧作中极为少见的一种。该剧本共五十出,原名《新编遇合奇缘记》,卷首署“长白女史桂仙氏填词”。作者化名桂仙,以按年月实录的方式记述了自己与情人椟珍的婚外之恋。由于剧本是女性的自传式作品,剧本的虚构成分很少,研究该剧本对我们深入体察清代中期的文化氛围与女性心态均有重要帮助,然而《遇合奇缘记》由于作品的极端私密性,少有论著涉及,综合来看与之有关的研究资料有以下几种:
剧作收录方面,《遇合奇缘记》由于作者有意隐去自己身份,且创作动机仅为纪念自己密不外宣的婚外之情,自己与情人各自收藏一本,桂仙作此剧本无意流传于世,不愿公开发行,故后世难以得见,学者统计时未能将之纳入清代传奇范围,清代戏曲集特别是女性戏曲集均无收录。现今所存版本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精抄本,收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傅惜华先生旧藏;抄本的影印本收录于2010年学苑出版社《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3册,除此之外,并无别的版本。该套丛刊的零册《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有戴云所写的该剧提要,对桂仙生平用“祖籍或出东北满族,侯府千金,17岁时嫁与藩封世子,善辞赋、戏曲”概括,并说明该剧内容“始于乾隆庚戌(1790),终于嘉庆丁丑(1817)”,该提要对该剧版本及全剧情节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期刊论文方面,戴云的《读曲偶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简单介绍了该剧版本和剧情;戴云、戴霞的《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除简介版本及剧情,更从该《遇合奇缘记》中找出了为该剧本写凡例的“韫斋”的一些生平线索,认为韫斋与桂仙二人应是相当熟悉;邓丹的《明清女剧作家的戏曲因缘》提及桂仙《遇合奇缘记》的写作动机较其他女性作家有所区别,认为“为生旦实录”“按编年实录”的写作方式是“私情书写”的一种极端表现[4];邓丹的《名言为曲,实本为心——论明清女剧作家的“私情书写”》进一步阐释了该剧本的“私情书写”性质,并将“私情剧”与“写心剧”进行了综合比较,认为女性剧作家的“私情书写”“在中国戏曲史与妇女文学史上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5];邓丹的《稀见清代女作家戏曲二种叙录》对《遇合奇缘记》版本进行了介绍,且附上了该剧本的目录、凡例、序文及跋文,由这些内容推测出作者的写作心态,并认为该剧特殊的创作目的与写作方式“与剧中所叙生旦恋情系违礼、不伦之私情有关”[6]除此之外,邓丹依照剧本中所标示的日期,对桂仙的生卒年份、《遇合奇缘记》创作年份进行了推测,认为桂仙生于1784年,卒于1819年,剧本完稿于1817年。根据序文之后下署“嘉庆戊寅季春上浣韫斋笔记”,并刻“韫斋”方章的《凡例》十六条以及剧末署“庚辰三月总角盟兄椟珍氏”之跋,根据剧本内容提供的线索,邓丹认为存韫斋如若不是椟珍本人,便是椟珍的密友。这一篇论文弥补了现今对《遇合奇缘记》研究的某些不足,填补了对《遇合奇缘记》作者桂仙全无了解的空白。
学位论文方面,戴力芳的硕士论文《构建于男性世界中的妇女世界——明清女剧作家论》将桂仙正式纳入明清女剧作家范围,但介绍甚少,作家生平用“不详,仅知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概括,仅将该剧凡例中的“凡有关系国家政事者,无论得失,不敢附入”“记中称呼不敢率真,无非夫子、夫人、相公、小姐、哥哥、妹妹、妈妈、姐姐而已,识者自明”以及跋文中的“自作记后,夫人即绝笔矣”[1]作为例子说明女性写剧的目的在于表达内心而少有社会寄托,以及女性作者因限制诸多而不愿将心事外传的心态,使得女性剧作多案头之作而鲜有场上之曲;邓丹的博士论文《明清女剧作家研究》有关桂仙《遇合奇缘记》的内容,其实是前文所提及的她的三篇关于《遇合奇缘记》的期刊论文的内容之整合,研究重点依然在于该剧本的私密性与自传性,认为妇女“私情剧”具有“审美主体化、内在化意向”的特点[8]。张勇敢的博士论文《清代戏曲评点史论》则从该剧本序跋、凡例与眉批简要分析其“与一二同志之友共同赏玩”评点方式、评语四字化倾向与当时“不附会武戏”“无埋伏照应,虚张声势”[1]的新的戏曲审美旨趣。
综之,现存对《遇合奇缘记》进行研究的文献及论文很少,且限于对剧作版本的介绍、对成书年代、作者生平的推论及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具体研究主要针对该剧的自传性与私密性,分析作者的创作心态,并对其剧本的评点作了分析。现今对《遇合奇缘记》并没有整体的综合研究,也没有深入细致地对文本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与解读,关于文本的具体内涵,如情爱观念、剧中情欲描写的内涵分析、人物形象与叙事方面的解读,目前文献都没有涉及,所以多角度研究《遇合奇缘记》文本内容与文化内涵就显得很有必要。(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桂仙.遇合奇缘记[M].清嘉庆间抄本.
[2] 王文章.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09.
[3] 戴云.读曲偶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J]中华戏曲.1999(03).
[4] 戴云、戴霞.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J]文学遗产.2006(05).
[5]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戏曲因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6] 邓丹.名言为曲,实本为心——论明清女剧作家的“私情”书写[J]文学遗产.2010(01).
[7] 邓丹.稀见清代女作家戏曲二种叙录[J]戏曲艺术.2010(05).
[8] 戴力芳.构建于男性世界中的妇女世界——明清女剧作家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
[9]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 张勇敢.清代戏曲评点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桂仙;《遇合奇缘记》;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戏曲领域历来作品及研究著述颇多,明清戏曲研究亦成果丰富,但明清女性戏剧论著较少,《遇合奇缘记》更是清代女作家剧作中极为少见的一种。该剧本共五十出,原名《新编遇合奇缘记》,卷首署“长白女史桂仙氏填词”。作者化名桂仙,以按年月实录的方式记述了自己与情人椟珍的婚外之恋。由于剧本是女性的自传式作品,剧本的虚构成分很少,研究该剧本对我们深入体察清代中期的文化氛围与女性心态均有重要帮助,然而《遇合奇缘记》由于作品的极端私密性,少有论著涉及,综合来看与之有关的研究资料有以下几种:
剧作收录方面,《遇合奇缘记》由于作者有意隐去自己身份,且创作动机仅为纪念自己密不外宣的婚外之情,自己与情人各自收藏一本,桂仙作此剧本无意流传于世,不愿公开发行,故后世难以得见,学者统计时未能将之纳入清代传奇范围,清代戏曲集特别是女性戏曲集均无收录。现今所存版本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精抄本,收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傅惜华先生旧藏;抄本的影印本收录于2010年学苑出版社《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第83册,除此之外,并无别的版本。该套丛刊的零册《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有戴云所写的该剧提要,对桂仙生平用“祖籍或出东北满族,侯府千金,17岁时嫁与藩封世子,善辞赋、戏曲”概括,并说明该剧内容“始于乾隆庚戌(1790),终于嘉庆丁丑(1817)”,该提要对该剧版本及全剧情节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期刊论文方面,戴云的《读曲偶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简单介绍了该剧版本和剧情;戴云、戴霞的《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除简介版本及剧情,更从该《遇合奇缘记》中找出了为该剧本写凡例的“韫斋”的一些生平线索,认为韫斋与桂仙二人应是相当熟悉;邓丹的《明清女剧作家的戏曲因缘》提及桂仙《遇合奇缘记》的写作动机较其他女性作家有所区别,认为“为生旦实录”“按编年实录”的写作方式是“私情书写”的一种极端表现[4];邓丹的《名言为曲,实本为心——论明清女剧作家的“私情书写”》进一步阐释了该剧本的“私情书写”性质,并将“私情剧”与“写心剧”进行了综合比较,认为女性剧作家的“私情书写”“在中国戏曲史与妇女文学史上均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5];邓丹的《稀见清代女作家戏曲二种叙录》对《遇合奇缘记》版本进行了介绍,且附上了该剧本的目录、凡例、序文及跋文,由这些内容推测出作者的写作心态,并认为该剧特殊的创作目的与写作方式“与剧中所叙生旦恋情系违礼、不伦之私情有关”[6]除此之外,邓丹依照剧本中所标示的日期,对桂仙的生卒年份、《遇合奇缘记》创作年份进行了推测,认为桂仙生于1784年,卒于1819年,剧本完稿于1817年。根据序文之后下署“嘉庆戊寅季春上浣韫斋笔记”,并刻“韫斋”方章的《凡例》十六条以及剧末署“庚辰三月总角盟兄椟珍氏”之跋,根据剧本内容提供的线索,邓丹认为存韫斋如若不是椟珍本人,便是椟珍的密友。这一篇论文弥补了现今对《遇合奇缘记》研究的某些不足,填补了对《遇合奇缘记》作者桂仙全无了解的空白。
学位论文方面,戴力芳的硕士论文《构建于男性世界中的妇女世界——明清女剧作家论》将桂仙正式纳入明清女剧作家范围,但介绍甚少,作家生平用“不详,仅知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概括,仅将该剧凡例中的“凡有关系国家政事者,无论得失,不敢附入”“记中称呼不敢率真,无非夫子、夫人、相公、小姐、哥哥、妹妹、妈妈、姐姐而已,识者自明”以及跋文中的“自作记后,夫人即绝笔矣”[1]作为例子说明女性写剧的目的在于表达内心而少有社会寄托,以及女性作者因限制诸多而不愿将心事外传的心态,使得女性剧作多案头之作而鲜有场上之曲;邓丹的博士论文《明清女剧作家研究》有关桂仙《遇合奇缘记》的内容,其实是前文所提及的她的三篇关于《遇合奇缘记》的期刊论文的内容之整合,研究重点依然在于该剧本的私密性与自传性,认为妇女“私情剧”具有“审美主体化、内在化意向”的特点[8]。张勇敢的博士论文《清代戏曲评点史论》则从该剧本序跋、凡例与眉批简要分析其“与一二同志之友共同赏玩”评点方式、评语四字化倾向与当时“不附会武戏”“无埋伏照应,虚张声势”[1]的新的戏曲审美旨趣。
综之,现存对《遇合奇缘记》进行研究的文献及论文很少,且限于对剧作版本的介绍、对成书年代、作者生平的推论及对情节内容的概括,具体研究主要针对该剧的自传性与私密性,分析作者的创作心态,并对其剧本的评点作了分析。现今对《遇合奇缘记》并没有整体的综合研究,也没有深入细致地对文本从各个角度加以分析与解读,关于文本的具体内涵,如情爱观念、剧中情欲描写的内涵分析、人物形象与叙事方面的解读,目前文献都没有涉及,所以多角度研究《遇合奇缘记》文本内容与文化内涵就显得很有必要。(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桂仙.遇合奇缘记[M].清嘉庆间抄本.
[2] 王文章.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提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09.
[3] 戴云.读曲偶得——《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正[J]中华戏曲.1999(03).
[4] 戴云、戴霞.傅惜华的研究著述与其戏曲收藏[J]文学遗产.2006(05).
[5]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戏曲因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6] 邓丹.名言为曲,实本为心——论明清女剧作家的“私情”书写[J]文学遗产.2010(01).
[7] 邓丹.稀见清代女作家戏曲二种叙录[J]戏曲艺术.2010(05).
[8] 戴力芳.构建于男性世界中的妇女世界——明清女剧作家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
[9]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 张勇敢.清代戏曲评点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