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本、互动”等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的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富含人文关怀的融洽氛围。课改,的确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浮躁与虚假”的现象,“课堂失真”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一番新的探讨,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使课改进行得更加扎实、有效、真实。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今天我带给大家一段动画片想看吗?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形、正方形、椭圆形、轴不在中心的圆形。)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小狗赢。)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能跑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那么小猴、小猪呢?(小猴不仅慢,还上下一颠一颠的;小猪的车是骑不走的。)这时不用教师多说,显然两个问题便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带着这种问题和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例如: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买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合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学生得出了结论。我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学生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列式35×2+2×20,这时我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三、实现有效的交流互动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还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完全可以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根据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好意外事件中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例如:教学《升和毫升的认识》出现这样一个片断:
师:学了毫升之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生2:毫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犹豫片刻,灵机一动,问:你是想知道1毫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00毫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这样教学,捕捉了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果顺着生2一带而过,学生只会是糊里糊涂,这样一问,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既能理解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还能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为以后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很多时候“有眼不识金镶玉”。事实上,对于那些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信息”,包括“错误”信息,都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理性地加
以捕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绚丽多姿。
五、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面对五花八门的评价手段,教师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更要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引领下,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今天我带给大家一段动画片想看吗?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形、正方形、椭圆形、轴不在中心的圆形。)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小狗赢。)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能跑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那么小猴、小猪呢?(小猴不仅慢,还上下一颠一颠的;小猪的车是骑不走的。)这时不用教师多说,显然两个问题便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带着这种问题和思考进入新课,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问题意识,从而把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由此看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自主解决的问题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牢固。当然,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例如: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买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合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学生得出了结论。我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学生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列式35×2+2×20,这时我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三、实现有效的交流互动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还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有些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完全可以开发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根据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好意外事件中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例如:教学《升和毫升的认识》出现这样一个片断:
师:学了毫升之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1毫升等于多少克?
生2:毫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犹豫片刻,灵机一动,问:你是想知道1毫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00毫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这样教学,捕捉了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果顺着生2一带而过,学生只会是糊里糊涂,这样一问,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既能理解毫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还能明白不同的液体1毫升的质量是不同的,为以后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很多时候“有眼不识金镶玉”。事实上,对于那些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信息”,包括“错误”信息,都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理性地加
以捕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有血有肉,绚丽多姿。
五、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面对五花八门的评价手段,教师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更要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的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引领下,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