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寒夜》新女性与家庭的冲突的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qing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作品,相对于前期的作品,《寒夜》更能表现出巴金人到中年的沉稳、干练。其次,小说也表现出来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认知。《寒夜》诞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表现出来被欺压的小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中无法立足,奄奄一息挣扎的情形。《寒夜》中的树生是巴金小说最后涉及到的女性人物形象,于是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寒夜》;女性;悲剧原因
  作者简介:赵航(1994.8-),四川宜宾人,山西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一、新女性与丈夫的冲突
  树生的丈夫,同样是受到大学的教育,本来是两个有志青年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而走到了一起,一起谈论着中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可是生不逢时,国不安宁,何以为家?以至于文宣到了一个小公司作校对受尽鄙视,树生到了一个银行去工作,被婆婆看作是“花瓶”,十四年的夫妻生活,让树生看到了丈夫的堕落、无能,这个男人已经和当初那个对未来颇有抱负的有志青年完全不同了,他蜷缩于妻子与母亲的庇护之下,感叹着时代的不堪,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而树生,她爱动、爱热闹,她的脾气没有像文宣那样被这个颓废不安的时代磨损的所剩无几,还是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追求生活,享受生活。树生对丈夫的失望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她说丈夫是个老好人,说当时在一起谈论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他充满理想的他竟变成现在这副模样。树生和文宣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连文宣自己也感觉到了“她丰腴并且显得年轻而富于生命力。虽然他和她同岁,可是他看看自己单薄瘦弱的身子,和一颠一跛的走路姿势,还有他那疲乏的精神,他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们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之间不是没有爱情,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追求不同,使他们各自离的对方很远很远以至于觉得本来同岁的他们竟像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对于树生,对文宣的爱情和对小宣的眷恋,竟莫竟莫名成了她们最后追求自由生活的羁绊,而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陷入矛盾之中。
  二、新女性与婆婆的冲突
  这个有新思想的女性,在经济上能独立,她挣得比文宣多,能够把自己养的体体面面的,能进入高档咖啡店,去参加舞会,能供养儿子小宣上贵族学校,让他受良好的教育,经常还会补贴家用,这是靠丈夫做校对没办法做到的,照理说应该是很受现代婆婆欢迎的,相反,在那个时代,正因为她能赚钱、会赚钱,所以,婆婆更是把她视为眼中钉,认为她甘愿去当花瓶,做些不正经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也体现出来老一代女人们依靠丈夫无法经济独立而表现出来的自卑感,而树生并没有对丈夫的经济依附,为什么也会走向悲剧呢?树生的经济独立,更涌生了婆婆对她的不满,她看不惯树生那花瓶样子但又不能不用这个花瓶挣得钱,覺得受羞辱了,因而加深了对树生的敌意。她曾经想去做老妈子挣钱来照顾文宣,可是文宣不肯,自己也太老了,逼于无奈用了树生的钱,本来该万分感激的但却对树生充满敌意,这也体现了老一代人们狭隘的封建思想,树生不是明媒正娶的,只是自己儿子的姘头而已,她觉得自己和树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她年轻时是南昆明的才女,自己是八抬大轿迎娶进门的,正是这种心态让她处处针对儿媳,无论她做什么就是看不惯她,因为她身份不正,树生曾经说过,她对婆婆没有敌意,只是婆婆处处与自己作对,因而让她在家里处处看婆婆脸色,惹得一身不痛快。导致他们无法相处,让这个家没有一点家的温馨,婆婆对住树生的不满不只是因为她的来历,工作,还是因为对儿子的爱,这是一种畸形的爱,自私的爱,怕树生和他抢他唯一的儿子,怕她抢走他,看到儿子对树生的在乎,导致婆婆对树生的不满上升到了妒忌的地步。老封建“夫死从子”的思想丝毫没有改变,种种不满导致婆婆和媳妇之间水火不容,和婆婆无法化解的矛盾使树生对这个家无可奈何。
  三、新女性的自我冲突
  树生追求享乐主义,她说过她不像文宣和婆婆那样要等到抗战胜利,新生活才开始,她只想活着的时候活的痛快一点。她之所以这么执着的追求享乐,也许是丈夫文宣的变化让她对未来绝望了吧,丈夫以前也有梦想,可是遇到抗战,他选择了忍,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可是,忍受之后的是什么呢?是衣食不保,是无依无靠,是一身的病痛,是受尽白眼。在树生看来,丈夫的“忍受”,更多的是逃避、是懦弱,最后不仅害苦了自己,也连累了家人,所以树生不愿意这样,她自私,可是自私有什么错呢?人都是要为自己的,她说“我不能跟你们过刻板单调的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在她能享受的年纪,在她有资本的时候,就努力让自己过得快乐,是她畸形了的妻性和淡漠了的母性与欲望之间的对抗引起的纠结,是病态社会环境与她充满生命力的青春的冲突所引起的纠结。
  畸形了的妻性,是家庭综合环境和树生本身的性格共同反映的结果,而这个家庭也略显病态,丈夫病态的身体,婆婆病态的思想,儿子小宣病态苍白的脸。树生说过“我在外面,常常想回到家里。可是回到家里来,我总是觉得冷,觉得寂寞,觉得心里面空虚”,充分体现了树生自身和家庭之间的冲突,妻性与母性促使她想回到家里来,可家里的氛围让她觉得寂寞空虚冷,这就与她的性格冲突,她和丈夫睡在一处,心却隔得很远很远,使她妻性变得畸形。她的母性,她爱她的儿子,哪个女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虽然平时小宣和自己感情不好,在她再次回到家里之后,那个年轻女人在小屋里哄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想起自己以前也这么做过的,她从来没有对小宣表示充分的母爱,她全顾自己的追求了,因而母性变得淡漠。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巴金.谈寒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造物主赠与的这片大荒原,  流淌着多少故事,  流淌着多少传说,  也流淌着多少曾经。  那块尚未燒制的土陶坯,  曾经凝聚着新石器时期人们的智慧;  那柄锈迹斑斑的青铜剑,  曾经展示着历朝将士开疆拓土的战功。  那根折断的牧鞭,  曾经演绎着额鲁特牧民的悲欢;  那把磨秃的犁头,  曾经记录着闯关东汉子的艰辛。  我多想回到那遥远的曾经,  去听地窨子外面刮着雄性的风;  那里面曾经混杂着狼嘷
摘 要:但丁的《神曲》是西方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东方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在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引路者——贝雅特丽采、警幻仙姑,她们是爱与美的化身。本文将以引路者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引路者;贝雅特丽采;警幻仙姑;《神曲》;《红楼梦》  作者简介:王纪玉(1994-),女,汉族,安徽淮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从这里出发  直到抵达的那一刻  这中间的距离叫做时光  大多數时  路是沉默的  一段间或一段的空白  在时空与温度交错时  无限展开  思想在一月沉思后  有了裂变  一根魔棒旋转着大地的愿望  磁铁积蓄足够的能量  在爆发前  安静得有点暗伤  目光衔接处  是墙角立着的的行囊
摘 要:薇拉·凯瑟是内布拉斯加大草原的歌者,其作品体现了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践行。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薇拉·凯瑟 (Willa Cather,1873—1947)是美国
举左手  是江湖  举右手  就是天涯  当我把两只手同时放下  就是连云港  那漫长的海岸线  时间柔软而缓慢  让我无从拒绝  我只能用简单的沦陷  去缝合陆地和大海的分裂  海岸线是漂泊  是循规蹈矩的轮回  星星一天天腐朽  谋生一天天沦落  赶海的船遮天蔽日  我当用鱼鹰的贯穿和  天涯的漂泊  去講述繁衍和  生生死死
摘 要:《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为切入点,广泛选取最能代表时代脉络的问题:红色历史记忆的重写、公民社会的话语建构、中产阶层的文化表述与危机时代的主体想象等。借此重审当今社会的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四种关系:去政治化的大众文化抚平主流意识形态裂缝,大众文化主动参与新的主流话语重组和实践,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一种所起到的询唤功能,并以文化生产的样式协助
摘 要:在当代中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逃离时代大潮的裹挟,莫言用《生死疲劳》里的众多人物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时代风云中的起伏命运,并把笔触直指人性的最深处,通过人性在变幻的时代下的不同展现,他们或可敬,或可笑,或可恨,却无一例外地透出沉重的苦难意味,在悲剧的一系列展现中,道出了人生的凄凉、脆弱以及难以把握的无奈。  关键词:《生死疲劳》;乡村中国;人性  作者简介:苏朋(1988
主人:赵老师,本名赵锡山,今年74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一辈知识分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后来一直从事中学英语教研工作。他也是位记忆力超强、画功了得的艺术创作者,他用画作记录下了已经消逝的老北京城市风貌,人称“老北京活地图”。  “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凡金绮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盛华处也。”清代文人俞蛟曾在《春明丛谈》如
在大清朝进入尾声之时,中医依然在这个国家的救死扶伤事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人们也知道,这些挂着“悬壶济世”牌子的大夫有着种种不靠谱。  当“拟生脉散”四个字,被杜钟骏忐忑不安地写在药方笺上时,在场所有人的面色都阴沉了下来。每个医生都知道,当药方上出现“生脉散”这味药时,就相当于宣判了患者死刑。尽管组成这味药的几种药材——人参、麦冬和五味子都是常见药物,却只有在患者六脉散微将绝、命悬一线时才
摘 要:浩若烟海的世界文学名著给予读者一个全新、丰富的认识世界窗口,在这片富饶的知识领域中,巴尔扎克的代表性著作《欧也妮·葛朗台》无疑是一颗耀眼明珠。它通过对欧也妮与查理爱情悲剧的叙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特征,为历代读者传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将以此文学名著为例,探讨其中人物所呈现的善与恶迥然对比的文学艺术效果。  关键词:《欧也妮·葛朗台》;小说人物解析;人性的善与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