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发展,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更需要文明、健康的品德和心理。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道德高尚、品德朴实的代名词。然而从近些年曝光的一些师德缺失的现象来看,在基础教育层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缺乏深厚的道德修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在现实面前扭曲,不能展现长者风范。笔者认为,应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创建厚德载物师德观,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品质。
一、基础教育厚德载物师德观当代内涵
德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和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道德观是基于家庭和宗法制度、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君子社会伦理道德的生存、交往规范。几千年来对师德责任的论述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道德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以表现个人精神追求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表现品德至上的故事,而在当代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依然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对教师这一职业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
二、现代基础教育中师德亚健康现象审视
师德健康是指维持和改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减轻工作中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愉快工作的道德标准,教师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元素包括:智力发展、情感反映、意志品质、人格统一、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各种利益的诱惑,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教师职业尊严扭曲、环境适应不良、行为失常、人际交往孤立、常见职业疾病等。
1.师德亚健康现象
师德往往与心理健康形影相随,还受社会环境、主观经验、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教师行业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有:轻度心理异常,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严重心理异常,包括精神分裂、情感性精神;心理缺陷,包括病态人格和人格障碍、性变态、行为偏离等。网络上曝光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虐待事件就折射出了少部分教师道德异化、心理扭曲、人格障碍与缺陷的状态。
2.师德亚健康的原因
从学理的角度,师德是哲学范畴,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师德健康与心理问题受社会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自身的身心是否和谐。笔者认为师德亚健康是教师自身道德责任缺失与现实矛盾的表现。
(1)从古至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备受推崇,而师者更应以德为先。当今教师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频发,主要原因有:某些教师的价值观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个体道德责任与社会主流标准背道而驰;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校际、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存在差别,导致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监督不到位,发生一些不道德事件;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他们身兼数职,以兼职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
(2)教师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具体体现在:首先社会对教师期待普遍较高,将教师看成是犹如圣贤一样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过高的道德要求使得教师内心压力增大。其次,尽管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但仍旧无法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师工作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依旧突出,许多地区的教师连自身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更无暇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因此,只有建立适合本地区、学校、教师特点的道德标准,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才有助于教师符合社会化的品质发展。
三、基础教育阶段厚德载物师德观的构建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道德涉及范围广,角色内容丰富,更有利于教师客观认识师德,履行教育承诺,厚德载物,主动构建赋予时代感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1.建立教师心理预防机制,实现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教师在工作中用高尚的品德温暖人的心灵、助人成长,是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同时也要不断调节工作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刻审视、提醒自己,预防、矫正工作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重视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促使自身个性健全和谐发展。
2.从个体的角度锻炼健康的体能和审美标准
现实生活中疾病、亚健康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师德的提高和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健康的体能和审美。首先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其次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感受美、追求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使个体行为与社会道德标准一致,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将自然界、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欣赏,传递美好的正能量。
3.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师德建设
一个人良好的智力、情感、意志、人格是形成健康的师德的基础。现今社会师德缺失的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道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积极发挥社会媒介和公众团体的批评监督作用,继承、借鉴中外道德传统,创新道德教育思路与方法,为师德的重塑和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4.构建有助于教师终生发展的道德教育
道德素质的提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努力使自身的道德认知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相关吻合,继承发展传统道德规范,适应新的社会道德标准。笔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依靠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工作作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因此,需要构建能够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师德教育,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性过程,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师德建设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应该借鉴传统道德标准,结合多种方法,创设相互沟通,民主、融洽的氛围,构建厚德载物的新型师德观,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现代教师。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强师计划阶段性成果,课题代码:2012JK218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韩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史雅宁)
一、基础教育厚德载物师德观当代内涵
德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和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道德观是基于家庭和宗法制度、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君子社会伦理道德的生存、交往规范。几千年来对师德责任的论述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道德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以表现个人精神追求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表现品德至上的故事,而在当代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依然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对教师这一职业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
二、现代基础教育中师德亚健康现象审视
师德健康是指维持和改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减轻工作中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愉快工作的道德标准,教师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元素包括:智力发展、情感反映、意志品质、人格统一、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各种利益的诱惑,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教师职业尊严扭曲、环境适应不良、行为失常、人际交往孤立、常见职业疾病等。
1.师德亚健康现象
师德往往与心理健康形影相随,还受社会环境、主观经验、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教师行业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有:轻度心理异常,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严重心理异常,包括精神分裂、情感性精神;心理缺陷,包括病态人格和人格障碍、性变态、行为偏离等。网络上曝光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虐待事件就折射出了少部分教师道德异化、心理扭曲、人格障碍与缺陷的状态。
2.师德亚健康的原因
从学理的角度,师德是哲学范畴,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师德健康与心理问题受社会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自身的身心是否和谐。笔者认为师德亚健康是教师自身道德责任缺失与现实矛盾的表现。
(1)从古至今,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备受推崇,而师者更应以德为先。当今教师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频发,主要原因有:某些教师的价值观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个体道德责任与社会主流标准背道而驰;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校际、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存在差别,导致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监督不到位,发生一些不道德事件;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他们身兼数职,以兼职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
(2)教师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具体体现在:首先社会对教师期待普遍较高,将教师看成是犹如圣贤一样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过高的道德要求使得教师内心压力增大。其次,尽管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但仍旧无法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师工作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依旧突出,许多地区的教师连自身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更无暇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因此,只有建立适合本地区、学校、教师特点的道德标准,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才有助于教师符合社会化的品质发展。
三、基础教育阶段厚德载物师德观的构建
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道德涉及范围广,角色内容丰富,更有利于教师客观认识师德,履行教育承诺,厚德载物,主动构建赋予时代感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1.建立教师心理预防机制,实现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教师在工作中用高尚的品德温暖人的心灵、助人成长,是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同时也要不断调节工作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刻审视、提醒自己,预防、矫正工作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重视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促使自身个性健全和谐发展。
2.从个体的角度锻炼健康的体能和审美标准
现实生活中疾病、亚健康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师德的提高和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健康的体能和审美。首先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提升工作效率,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其次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审美能力,能够感受美、追求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使个体行为与社会道德标准一致,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将自然界、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欣赏,传递美好的正能量。
3.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师德建设
一个人良好的智力、情感、意志、人格是形成健康的师德的基础。现今社会师德缺失的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道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需要积极发挥社会媒介和公众团体的批评监督作用,继承、借鉴中外道德传统,创新道德教育思路与方法,为师德的重塑和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4.构建有助于教师终生发展的道德教育
道德素质的提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努力使自身的道德认知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相关吻合,继承发展传统道德规范,适应新的社会道德标准。笔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依靠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工作作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因此,需要构建能够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师德教育,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性过程,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师德建设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应该借鉴传统道德标准,结合多种方法,创设相互沟通,民主、融洽的氛围,构建厚德载物的新型师德观,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现代教师。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强师计划阶段性成果,课题代码:2012JK218
(作者单位:广东省潮州韩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史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