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文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本概念就是指某种文件,如某个条例或者协议被译成了中、英、法三种文本。广义的文本指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及其内容。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成分,指一个句子、一本书或者一个观察现象的内容所构成的认识对象;另一种是超语言形式,指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所组成的记号复合体,它反映语言外的情境。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里的“文本”笔者认为就是指学生、教师、教材相并列的不可获得教育因素之一,说具体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者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如黄继光、刘胡兰等形象是文本,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文本”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无疑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文本”概念是单一的,就是教材,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理念中的“文本”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文本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不再是“容器筒”、“受训筒”、“拷问筒”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他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创造性的感知和活动,因此,文本的意义不是客观地先在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出来的,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问答、质疑、反驳、肯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那么作为语文学习主人——学生应如何做到与文本的对话呢?
1.口到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口到”笔者认为:一为直抒胸臆,就是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想象等,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二为朗读涵咏。涵咏就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品味,掂量比较,浇灌心田,从而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面对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美读、或精读、或跟读、或分读,只要读得其法,必会其乐自得。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涵咏,才能经过一个与文本亲近、理解、欣赏的过程。
2.手到
2.1查。就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网络等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往往达不到对话的目的,只有通过查阅一些文本外的学习资源才能解决问题。
2.2划。划出文本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生字难词、重点句子……
2.3记,记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想象……
2.4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画出对文本的感知。如诗意画、画石拱桥、画小动物等。通过学生的“手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3.眼到
新理念中的文本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了,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观。”(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形象的插图令人浮想联翩,美丽的山水令人赞叹不已,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念念不忘、古朴的文物古迹令人勾起深深的遐思、而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豪情友情与故事,令人激起语言表达的动机……这一切,无一不是看到的,这一生活的积累、认知积累、情感积累等都像储蓄一样沉淀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与之相应的文本对话中,往往会被激活,那么课堂教学就有了活力。
4.耳到
耳到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倾心地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不是单一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多方位的过程,有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有生与生对文本的对话,还有生与声、像等的对话等,因而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诠释,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5.心到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之则得之,不学则不得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来讲,文本是一个非常健谈的提问者,它以一个又一个深邃而入迷的问题,引发学生做出回答。学生接触到文本的问题,就会产生启发和感悟,同时也可能产生疑问并急于求解,所以这种问答不再是一问一答,而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这样将对话印人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要做到了心到,那么学生就会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境界了。
让我们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吧,在语文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天地里,只要学生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他们可以与古人、今人、伟人、凡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在与语言的亲近中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母语、亲近世界,进而使语文成为一门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激动的课程!
“文本”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无疑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文本”概念是单一的,就是教材,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理念中的“文本”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文本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不再是“容器筒”、“受训筒”、“拷问筒”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他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创造性的感知和活动,因此,文本的意义不是客观地先在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出来的,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问答、质疑、反驳、肯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那么作为语文学习主人——学生应如何做到与文本的对话呢?
1.口到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口到”笔者认为:一为直抒胸臆,就是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想象等,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二为朗读涵咏。涵咏就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品味,掂量比较,浇灌心田,从而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面对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美读、或精读、或跟读、或分读,只要读得其法,必会其乐自得。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地朗读涵咏,才能经过一个与文本亲近、理解、欣赏的过程。
2.手到
2.1查。就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网络等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往往达不到对话的目的,只有通过查阅一些文本外的学习资源才能解决问题。
2.2划。划出文本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生字难词、重点句子……
2.3记,记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想象……
2.4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画出对文本的感知。如诗意画、画石拱桥、画小动物等。通过学生的“手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3.眼到
新理念中的文本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了,而是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对于儿童的教学,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观。”(赫尔巴特《教育学讲义纲要》)形象的插图令人浮想联翩,美丽的山水令人赞叹不已,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念念不忘、古朴的文物古迹令人勾起深深的遐思、而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豪情友情与故事,令人激起语言表达的动机……这一切,无一不是看到的,这一生活的积累、认知积累、情感积累等都像储蓄一样沉淀在学生的脑海中,在与之相应的文本对话中,往往会被激活,那么课堂教学就有了活力。
4.耳到
耳到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倾心地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不是单一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多方位的过程,有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对话、有生与生对文本的对话,还有生与声、像等的对话等,因而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诠释,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5.心到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之则得之,不学则不得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来讲,文本是一个非常健谈的提问者,它以一个又一个深邃而入迷的问题,引发学生做出回答。学生接触到文本的问题,就会产生启发和感悟,同时也可能产生疑问并急于求解,所以这种问答不再是一问一答,而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这样将对话印人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要做到了心到,那么学生就会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境界了。
让我们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吧,在语文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天地里,只要学生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他们可以与古人、今人、伟人、凡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在与语言的亲近中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母语、亲近世界,进而使语文成为一门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激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