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季防暑降温全攻略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8日开始入伏,进入一年中最酷热的日子。小编的很多同事连午餐都应付了事,还说什么“宁可在空调房饿死,也不做外出觅食的勇士”。现代人有空调、冰箱,夏天用这两件神器,就可以安然、惬意地度过。但古时候是没有这些制冷设备的,古人是怎么度过烈日炎炎的夏季呢?

穿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代人,他们在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又薄、又透、又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是相当前卫的。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我们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而且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装电视剧为表现出古人的风流倜傥,扇子是必不可少的扮帅利器。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扇子是谁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不过我们可大致猜测出它的发明过程。一个人采了芭蕉叶扇风,于是有人跟风,但芭蕉叶毕竟脆弱,人们很快就想到要增加这种工具的强度,经过人们集思广益对它进行的改造,扇子这种古人消暑必备的工具便应运而生。其实不只是芭蕉叶,只要叶片够大的植物,都能算是扇子的启蒙工具。扇子要变得结实和实用,制作者们实在是下足了功夫。
  这种改造包含了几个方面:第一要在材质上下功夫,用料不能太软或太脆,软则无力,脆则易折;第二,要考虑人们不能像提着个锤子似的纳凉,只能从轻考虑,木材质虽然高贵,已难以满足轻便的要求;第三,一张扇面实在太占空间,不便于随身携带,而折叠的思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竹材质的折扇很快受到众的追捧,当然,古时的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以折不折的要求倒不高,也就更追捧比较原始的圆扇。不过,不管是折扇还是圆扇,其骨架结构多是以竹材质制成的,竹材质的强度足够,而且更为轻便、柔韧,所以得到人们的青睐,更把扇子名之“摇风”、“凉友”,可见古人对扇子喜爱。
  根据人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不同,人们制造出不同的扇子,经济条件好一点,用的扇子在材质和美观上自然要胜他人一筹,如用绢帛制成扇面,再附上一些文人墨客的诗画,更显风雅。当然,这样的扇子,平民百姓是消受不起的。更富裕一些的,如达官显贵,自然能得到更好的享受。
  古人居家、旅行只凭一把折扇消暑是不够的。其实他们消暑的招数不少,效果也真的不错。“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扫甚昼寝,一枕最幽宜。”这一首诗说明了,瓷枕头是古人另一大消暑利器。瓷枕头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暑纳凉用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一直到明清时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现,瓷枕头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不要以为只有现代才有空调,其实早在唐宋时期,皇帝们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享受。唐代时的“空调房”,称之为“凉殿”,从这个“殿”字就可看出其规模宏大,不是那些乡绅富户小打小闹的“人力风扇”可比的。这个大殿建起来就是用来乘凉的:殿中安装机械装置以传动,以扇轮转摇生风,以冷水循环去热,甚至将冷水送至屋顶,“人工造雨”,多管齐下,降温效果非常好。
  凉殿避暑有这么好的效果,达官显贵自然趋之若鹜,而且能力越大,手段越大,不过他们就算再有能力,谁敢建一座凉殿跟皇帝并驾齐驱?所以,凉殿被缩小、减化成了凉亭,也就更适合大众了。
  宋代时对凉殿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在凉殿的蓄水池上、大殿的四周放了些奇花异卉,让冷风中带着鲜花香气,真是太会享受了!
  古人消暑妙招远不止此。就我们平日的见的房檐、凉棚等设施,也是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所建,如日光的角度、时间跨度等,可得冬暖夏凉的效果。当然,这种东西在宫里有着规模更大的展示,只是到如今已是无处寻觅了。更为宏大的,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藏冰啦。古人在冬日里藏冰以备夏天取用,当然,一般人家就算能够支出这笔开销,也是得不偿失,但如果是专门的冰窖,那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颐和园、避暑山庄最初建起来,也只是为了皇帝在夏日炎炎里有个好去处。咱们如今有空调、Wi-Fi、西瓜的生活,在以前也是达官贵人的生活呢。


  夏日饮冰,也并非是现代人才特有的消暑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种类繁多的冷饮冷食。可是,没有冰箱的古代人,怎么制作冷饮呢?
  原来早在周代,人们就开始用冰窖储藏冬天的冰块以备夏用。《诗经》与《左传》中都有冬月藏冰的记载,朝廷中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
  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广泛了,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唐代时,人们就已经会制作公开出售的“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冰冻一会儿,就成冰棍啦。
  宋朝的冷饮非常丰富。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并且已有了刨冰。
  南宋时,集市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了,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当时的杭州城受欢迎的冷饮有“冰雪甘草汤”“雪泡豆儿水”“凉水荔枝膏”等,光听它们的名字就够嘴馋的了。
  与冷饮的繁荣相伴,一种比较原始的“冰箱”也在宋朝出现,叫做“冰鉴”。其实就是双层的木桶,下面有基座,上面有盖,中间有夹层,把冰块放到夹层里,盖上盖子,这样冰块可以好长时间都不会融化。
  到了元代,冷饮又有了新突破。据说,元世祖忽必烈最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忽必烈很快发现,这样的“奶冰”口感很好,于是又加入了蜜饯和果酱,这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原型。
  据说为了保护冰激凌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以外禁止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才有幸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經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三伏天喝冰莲子汤,据说能消暑养神。
  看来,善于发明创新的古人,在酷热难当的夏季,口福也是不浅的。
其他文献
學苑创造·C版 2019年1、2期合刊
期刊
“Nu-Drip”盐水袋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可以像传统的输液袋一样挂在杆上,也可以如颈枕那样挂在脖子上,无论是上洗手间还是上楼梯,患者都不用借助他人或工具自由移動。  (设计师:Wang Yu-Chi and Huang Yu-Man)
近日,在对冥王星的斯普特尼克平原进行细致分析之后,美国圣安东尼奥西南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冥王星起源理论——这颗矮行星可能由10亿颗彗星合并而成。  科学家们在对2015年7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时收集到的数据,以及欧洲空间局在2014年到2016年发射的罗塞塔号探测器(这架航空探测器将菲莱登陆器安放在这颗多冰的天体表面,这是有史以来在彗星表面的第一次实现软着陆)在67
手势控制物联网手环由一套控制系统、一个手环、两种设备构成。“一套控制系统”即本手环软件设计构成的总和。“一个手环”则是用于选择和控制电器的装置,外观设计为手环样式。“两种设备”为新电器内置型设备与旧电器适应型设备。  新电器内置型设备收到红外试验信号时,可将电器的工作状态等信息上传至手环,并在手环的屏幕上显示,进而进入红外侦听状态。如果用户此时做出相应的手势,则可顺利发出操作指令。而旧电器适应型设
一只肾不见了,怎么就少了一只呢,太奇怪了。回家路上,我父亲呵护生命一样呵护着它,这是他竭尽全力拼凑点钱买回来的,重病在床的爷爷奶奶说,好久没闻见肾的味道了……  我父亲背对着我的爷爷奶奶在伤心。  爷爷奶奶发现儿子的双肩在夏风里起伏抽搐,铁匠拉风箱似的,忙问发生了什么事,我父亲哽咽着说不出话。  儿,有事说,别把痛压在心里,我们扛得住。  一只肾不见了。  你买了几只?  两只。  不还有一只嘛,
夏季天气炎热,不少人会选择去泳池游泳,既能消暑,还能锻炼身体。但是,随着气温的升高,泳池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小孩在混乱的人群中容易离开家长身边,如果在夜晚,就更不容易找到人,一不小心就会酿成事故。去年我的小侄女在泳池里玩耍时,因为人太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家人的保护范围,还好发现及时,家人安全地把她带回了泳池边。  这件事情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小孩穿着的救生衣上装有灯,就能让家长们在发现
总有一些时光,如同不经意间划过的流星,虽转瞬即逝,但那微小而温暖的光亮,却永远停留在那一瞬,停留在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  闹钟把我从清晨的美梦中唤醒。我眯着迷蒙的睡眼,套上衣服走出房间。天还未亮,妈妈却已在厨房里忙碌了许久。香气钻进我的鼻腔,寒冷的早晨因为这一缕香气而变得温暖起来。妈妈披着衣服,在灶台前忙碌着,“施展”让简单食材变成佳肴美味的超级魔法。锅里,面条在翻滚,“突突突”冒着泡的汤汁
下面这张图你很可能见过——  但大脸兔想告诉你的是,这张人体排毒时間表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将“排毒”设定到各时间段,并且指定给某器官的说法很牵强。人的代谢、排泄以及解毒的体系非常完善,根本无须刻意地去“排毒”,额外的排毒都是给身体增加负担。  逐个分析排毒时间表  【误读】晚上9:00-11:00,此时间段是淋巴排毒时间,这时候免疫系统活跃起来,你应该静下心来,听听音乐,使自己尽量地
南华门东四条的一处小院原为阎氏故居,如今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办公地。就是这座爬满青藤、环绕名家匾额的小院曾经见证了“山药蛋派”的历史和“晋军崛起”的辉煌。两年前,在杨遥的倡导下,浦歌、钟小骏、王朝军、孔令剑、手指、陈克海等青年作家每周五下午在这里聚会,聊读书,谈创作,调侃人生。  “沙龙”这种聚会形式逐渐脱离其法语词源“salon”贵族聚会的本义,而作为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一种饶有趣味的组织形式,在中外文
垃圾分类小程序  分别用微信和支付宝里两款垃圾分类小程序,对不锈钢保温杯、运动鞋、冰箱、面包进行测试。支付宝小程序成功识别出冰箱和面包,且分类正确,但未识别出保温杯,并将运动鞋识别成皮鞋。微信小程序成功识别出保温杯、运动鞋和面包,且分类正确,但未认出冰箱。此外,兩款程序还出现对同一物品分类不同的情况。  点评:分类小程序是很实用的垃圾分类好帮手,希望开发者能增加这类小程序或软件识别垃圾的范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