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9%和1%
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调查,2009年美国“1%”最富有家庭的资产是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225倍,创历史最高。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无数人在冷峻的镜头前,写下了自己身为“1%”最富有家庭以外“99%美国人”的痛。而这些声音,在近几年的电影里,已经崭露头角了。
这“99%”在“占领华尔街”之前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也在过着那些美国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做着“美国梦”?一年前,电影《合伙人》(2010年出品)的导演恐怕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很多人与他镜头下的角色一样涌向街头,涌向华尔街。
鲍比是一个基层销售人员,过着小康生活,也因自大傲慢得罪过不少的同事。当金融危机来袭,他首当其冲被裁员了,只能在家人的帮助下,去建筑工地做民工;鲍比的原上司菲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一心一意地往主管的位子爬。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随着公司逐渐瓦解,他变得越来越偏执;副总裁基恩拥有豪宅和私人直升机,似乎不用担心自己的饭碗,但看着自己身边同事一个个地离职,不得不开始忧心忡忡。《合伙人》不是励志剧,也不是商战剧,而是叙述着正在发生的事实,他们就是活跃在“占领华尔街”中那些人的影子。
片头一组镜头无疑可以看成是“美国梦”失落前的样子:精致的小楼和草坪、考究的室内装饰、保时捷跑车或者沃尔沃房车。不过,这种温暖舒适、貌似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只是表象,所有的一切只基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份白领工作。一旦失业,中产生活方式的崩溃只在顷刻之间,就跟电影中的3位主角一样,就和电影里反复出现的“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这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一样。
只不过,电影里鲍比解困的办法无法推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神通广大的亲戚会突然出现,以能帮助解决房地产、制造业衰落以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劳动力。
保尔森的斡旋
如果说剧情片类型的《合伙人》讲述了金融危机下普通人生活的那些事,而纪录片类型的《监守自盗》(2010年出品)则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那么《大而不倒》(2011年出品)则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
在《大而不倒》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雷曼兄弟岌岌可危。当得知英国巴莱克银行和美国美洲银行都放弃收购谈判时,保尔森却未能成功找到一位仗义出手者。尽管此前,保尔森就在鼓励这些华尔街大亨们为各自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在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华尔街精英是群赚钱过多的混蛋時,保尔森在凌晨痛苦地拨了一个电话给蒂姆·盖特纳——在保尔森任财政部长期间,盖特纳还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电话中他对盖特纳说:“我觉得我对这场危机的处置负有责任”;当民众将政府干预看成是对全体系下经济的极端危险信号甚至是联邦监管机构作用微弱的表现时,他去国会斡旋,以争取美联储的借贷给非银行机构。他一方面为拯救华尔街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单膝跪地,另一方面又痛斥华尔街的贪婪,提出要严加监管:一个来自投行的官员,却在华尔街危急存亡之际返身动用政府资源救援的形象立即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来说,这里肯定少不了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细节值得玩味的:例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保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尽管后来英国巴莱克银行也放弃了注入资金),而迪克·富尔德(前雷曼首席执行官)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睥睨世人,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甚至遭到韩国投行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大亨们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Ⅱ:金钱永不眠》(2010年出品)中类似的一幕。
各位投行CEO亮相时所出现的介绍语,也很有意思。美林银行的“很务实”、 高盛的“深不可测”、摩根大通的“它没亏损,它赚钱了”,很像黑帮片或者章回小说里好汉的亮相:只不过,金融战斗智斗勇,要有黑帮的能耐,但不能用黑帮的手段。
有人说,这部片是很温暖的,虽然讨论的话题是残酷的。
大而不倒?
就像“占领华尔街”一下子从一开始零星数十人的简单日常式抗议,能发展到波及全球的占领运动。在此之前,华尔街也正是在顷刻间就处在了那几近万劫不复的经济海啸里:迪克·富尔德从万众景仰到千夫所指、雷曼兄弟破产的周末混乱非常、还有声嘶力竭地乞求国会领导人通过拯救计划的保尔森,以及在危机中,华尔街的大佬们所面临的救援和彻底崩溃之间的辗转与选择。
据《经济学家》杂志所说,为了谋求让《大而不倒》为自己说好话,美国前财政部长(也是高盛集团的前任主席兼CEO)亨利·保尔森森竭力讨好出品方HBO和出演自己的威廉·赫特,甚至还邀请赫特和自己共同度假。一位内幕人士说,保尔森越是想“摆平”《大而不倒》,《大而不倒》的主创人员就越是提防他。
不过,总体而言,在电影里保尔森的形象是正面的,虽然有时候会误读政治气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坏情形中做出了最好选择和判断:直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政府召集所有人手竭尽所能让一切恢复原貌,哪怕此前财经新闻里指名道姓地大字写着:“保尔森早就该拿华尔街开刀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大而不倒》原著作者罗斯·索尔金和书中所述千钧一发的形势不太搭调,据说他写这本书的预付版税就达到了70万美金。电影版权费的数字则不可考。他还在这部电影里跑了回龙套,饰演一位喜欢刨根问底的记者。从这里看来,资本主义似乎也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刻。尽管电影结尾的字幕触目惊心:“TARP(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方案)实施以后,各家银行缩小了贷款规模,市场仍在下跌,失业率上升到10%,上百万家庭因丧失抵押赎回权而失去房产,2009年,市场逐步稳定避免了发生全球性的大萧条,各大银行最终偿还了援助,2011年,华尔街10家大行拥有了全美总资产的77%,他们依然大而不倒。”
不过到今天为止,由“占领华尔街”发轫的“占领运动”越演越烈,不知在此以后,“大而不倒”的传奇还能依旧吗?
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调查,2009年美国“1%”最富有家庭的资产是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225倍,创历史最高。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无数人在冷峻的镜头前,写下了自己身为“1%”最富有家庭以外“99%美国人”的痛。而这些声音,在近几年的电影里,已经崭露头角了。
这“99%”在“占领华尔街”之前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也在过着那些美国中产阶级的幸福生活,做着“美国梦”?一年前,电影《合伙人》(2010年出品)的导演恐怕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很多人与他镜头下的角色一样涌向街头,涌向华尔街。
鲍比是一个基层销售人员,过着小康生活,也因自大傲慢得罪过不少的同事。当金融危机来袭,他首当其冲被裁员了,只能在家人的帮助下,去建筑工地做民工;鲍比的原上司菲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一心一意地往主管的位子爬。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随着公司逐渐瓦解,他变得越来越偏执;副总裁基恩拥有豪宅和私人直升机,似乎不用担心自己的饭碗,但看着自己身边同事一个个地离职,不得不开始忧心忡忡。《合伙人》不是励志剧,也不是商战剧,而是叙述着正在发生的事实,他们就是活跃在“占领华尔街”中那些人的影子。
片头一组镜头无疑可以看成是“美国梦”失落前的样子:精致的小楼和草坪、考究的室内装饰、保时捷跑车或者沃尔沃房车。不过,这种温暖舒适、貌似坚不可摧的安全感只是表象,所有的一切只基于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份白领工作。一旦失业,中产生活方式的崩溃只在顷刻之间,就跟电影中的3位主角一样,就和电影里反复出现的“What’s wrong with this world(这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一样。
只不过,电影里鲍比解困的办法无法推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神通广大的亲戚会突然出现,以能帮助解决房地产、制造业衰落以后遗留下来的大量劳动力。
保尔森的斡旋
如果说剧情片类型的《合伙人》讲述了金融危机下普通人生活的那些事,而纪录片类型的《监守自盗》(2010年出品)则以宏观的视角记录了金融海啸的成因,那么《大而不倒》(2011年出品)则以剧情片的方式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
在《大而不倒》里,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雷曼兄弟岌岌可危。当得知英国巴莱克银行和美国美洲银行都放弃收购谈判时,保尔森却未能成功找到一位仗义出手者。尽管此前,保尔森就在鼓励这些华尔街大亨们为各自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在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华尔街精英是群赚钱过多的混蛋時,保尔森在凌晨痛苦地拨了一个电话给蒂姆·盖特纳——在保尔森任财政部长期间,盖特纳还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在电话中他对盖特纳说:“我觉得我对这场危机的处置负有责任”;当民众将政府干预看成是对全体系下经济的极端危险信号甚至是联邦监管机构作用微弱的表现时,他去国会斡旋,以争取美联储的借贷给非银行机构。他一方面为拯救华尔街奔走呼号,甚至不惜单膝跪地,另一方面又痛斥华尔街的贪婪,提出要严加监管:一个来自投行的官员,却在华尔街危急存亡之际返身动用政府资源救援的形象立即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来说,这里肯定少不了对有关人物美化的成分,但还是有一些尖刻的细节值得玩味的:例如在雷曼公司破产问题上,保尔森浑浑噩噩的手下错过了请英国人施以援手的最佳时机(尽管后来英国巴莱克银行也放弃了注入资金),而迪克·富尔德(前雷曼首席执行官)由一开始的不可一世、睥睨世人,到后来不顾一切捞取救命稻草甚至遭到韩国投行人唾弃的窘态等等,而大亨们忍痛坐视股价狂泻的情景则再现了《华尔街Ⅱ:金钱永不眠》(2010年出品)中类似的一幕。
各位投行CEO亮相时所出现的介绍语,也很有意思。美林银行的“很务实”、 高盛的“深不可测”、摩根大通的“它没亏损,它赚钱了”,很像黑帮片或者章回小说里好汉的亮相:只不过,金融战斗智斗勇,要有黑帮的能耐,但不能用黑帮的手段。
有人说,这部片是很温暖的,虽然讨论的话题是残酷的。
大而不倒?
就像“占领华尔街”一下子从一开始零星数十人的简单日常式抗议,能发展到波及全球的占领运动。在此之前,华尔街也正是在顷刻间就处在了那几近万劫不复的经济海啸里:迪克·富尔德从万众景仰到千夫所指、雷曼兄弟破产的周末混乱非常、还有声嘶力竭地乞求国会领导人通过拯救计划的保尔森,以及在危机中,华尔街的大佬们所面临的救援和彻底崩溃之间的辗转与选择。
据《经济学家》杂志所说,为了谋求让《大而不倒》为自己说好话,美国前财政部长(也是高盛集团的前任主席兼CEO)亨利·保尔森森竭力讨好出品方HBO和出演自己的威廉·赫特,甚至还邀请赫特和自己共同度假。一位内幕人士说,保尔森越是想“摆平”《大而不倒》,《大而不倒》的主创人员就越是提防他。
不过,总体而言,在电影里保尔森的形象是正面的,虽然有时候会误读政治气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在坏情形中做出了最好选择和判断:直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政府接管,政府召集所有人手竭尽所能让一切恢复原貌,哪怕此前财经新闻里指名道姓地大字写着:“保尔森早就该拿华尔街开刀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大而不倒》原著作者罗斯·索尔金和书中所述千钧一发的形势不太搭调,据说他写这本书的预付版税就达到了70万美金。电影版权费的数字则不可考。他还在这部电影里跑了回龙套,饰演一位喜欢刨根问底的记者。从这里看来,资本主义似乎也还没到最危险的时刻。尽管电影结尾的字幕触目惊心:“TARP(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方案)实施以后,各家银行缩小了贷款规模,市场仍在下跌,失业率上升到10%,上百万家庭因丧失抵押赎回权而失去房产,2009年,市场逐步稳定避免了发生全球性的大萧条,各大银行最终偿还了援助,2011年,华尔街10家大行拥有了全美总资产的77%,他们依然大而不倒。”
不过到今天为止,由“占领华尔街”发轫的“占领运动”越演越烈,不知在此以后,“大而不倒”的传奇还能依旧吗?